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20|回復: 1

[中草药学] 压力大常熬夜,小心这种胃毛病

[複製鏈接]
广东省中医院 發表於 2020-7-28 15: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有一种常发于青年人身上的胃病,叫胆汁反流性胃炎,什么是胆汁反流性胃炎呢?今天将给大家分享如何预防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知识。

大家在接受了胃镜检查以后,时常被报告为胆汁反流性胃炎,这是什么情况呢?

在内镜下会有胃炎的表现,比如说有明显的充血、糜烂、肿胀,同时会在胃里面看到不应该看到的胆汁,有可能在胃窦、胃体粘膜上看到有一些胆汁斑,这就是胆汁反流性胃炎。

通常所说的胃炎,可能是受一些物理的刺激、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或者是吃了一些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所引起的。而胆汁反流性胃炎,症状表现和胃炎的表现是差不多的,都有胃痛、胃胀等表现,但是胆汁反流,即有胃的逆蠕动,所以可能还会伴有口苦、口酸或者是口气重。

广东人易『胃寒』?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胆汁反流性胃炎与肝有关,情绪不畅或者熬夜以后,该把肝『收』起来的时候没有收,反而一直在抒泄,分泌胆汁过旺,导致胃受到刺激而开始逆蠕动。所以,不良生活习惯,或者工作压力太大,往往年轻人刚刚步入职场,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也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而胃炎患者在广东地区而言,大部分属于寒热错杂或者脾胃虚寒。在调理方面,尤其是在岭南地区,因为天气比较热,而我们的内脏往往处在一个『寒』的状态,所以医生建议,尽量吃一些温热性的东西,比如生姜红糖茶,或煲一些陈皮、灵芝,吃一些暖胃的东西也有助于胃炎恢复。

但是,这种方法在北方可能不太适合,北方天气冷,内脏相对来讲说会『热』一点,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当喝一些滋阴、清润的东西。

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示意图

名医教路中医艾灸疗法可以治疗胃炎吗?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艾灸并不是说能治疗所有的胃炎。

经常口干口苦、口气又很重,非常喜欢喝水,老是觉得口干舌燥,便秘,这种就是湿热的表现。这种情况下进行艾灸,就等于火上加油了,显然不适合的。

艾灸适合于脾胃虚寒的人群,如没有力气,面色恍白,经常少气懒言,喜欢吃热的东西,这样的人就比较合适艾灸。另外,腹部发凉,经常摸上去肚子凉凉的人,艾灸也是可以的。

艾灸可以达到缓解症状的效果,比如说胃太寒了,就像冬天很冷,衣服穿少了,或者是体质差、怕冷,这时候可以拿个热水袋暖一暖。但是,这样改变不了根本的体质。但是想达到根本性的治疗,靠艾灸完全去治疗好胃炎,这种情况相对来讲可能性会小一些,要配合外治加内服的方法,才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韩帅形 發表於 2025-4-17 18:23 | 顯示全部樓層
《胆汁反流性胃炎防治刍议——兼论岭南地域调养要旨》

胆汁反流性胃炎者,乃少阳枢机不利,肝气横逆犯胃之证。《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肝者,罢极之本",今人熬夜劳神,肝失疏泄之职,胆汁妄行,上逆于胃,此病机之要也。胃镜所见粘膜充血糜烂,实为肝胆之火灼伤胃络之象,犹若釜底薪火过旺而沸水外溢。

此症之发,青年尤甚。盖因职场初入,情志不畅,肝气郁而化火;夜卧过晩,子时不敛阳,胆火亢而不降。临床常见胃脘灼痛、口苦咽干,恰如《灵枢·经脉》所言"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之候。岭南之地,湿热氤氲,更易形成寒热错杂之证,外热内寒,如裹火于冰。

调理之法,当分南北:
一、岭南调养,宜宗"春夏养阳"之旨。可用生姜红糖茶温中,佐陈皮理气,灵芝培本。然须明辨虚实,若舌红苔黄者,此乃湿热蕴结,当先以茵陈、栀子清利肝胆,不可骤投温补。
二、北方治法,当参"秋冬养阴"之要。可酌用沙参、麦冬润燥,然若见脉沉迟者,仍当温补脾阳。此即《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妙义。

至若艾灸疗法,乃温通之法,适用于脾胃虚寒之证。若症见面色㿠白、腹冷喜按者,灸中脘、足三里确有良效。然现今临床所见,纯虚寒证十无二三,多兼夹郁热,故施灸当慎。譬若湿热证而妄灸,无异"抱薪救火",反增其焰。

预防之道,重在调摄:
1. 子时(23-1点)务必就寝,使肝胆得养
2. 情志宜畅,可习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一式
3. 饮食有节,避生冷油腻,晚餐尤宜清淡

要之,此病乃生活方式病,药物仅治其标,调节作息方为根本。昔张景岳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治胃者,亦当于肝中求之,方得岐黄三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