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26|回覆: 1

[中草藥學] 壓力大常熬夜,小心這種胃毛病

[複製鏈接]
廣東省中醫院 發表於 2020-7-28 15: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有一種常發於青年人身上的胃病,叫膽汁反流性胃炎,什麼是膽汁反流性胃炎呢?今天將給大家分享如何預防膽汁反流性胃炎的知識。

大家在接受了胃鏡檢查以後,時常被報告為膽汁反流性胃炎,這是什麼情況呢?

在內鏡下會有胃炎的表現,比如說有明顯的充血、糜爛、腫脹,同時會在胃裡面看到不應該看到的膽汁,有可能在胃竇、胃體粘膜上看到有一些膽汁斑,這就是膽汁反流性胃炎。

通常所說的胃炎,可能是受一些物理的刺激、幽門螺桿菌的感染或者是吃了一些非甾體類抗炎藥等所引起的。而膽汁反流性胃炎,症狀表現和胃炎的表現是差不多的,都有胃痛、胃脹等表現,但是膽汁反流,即有胃的逆蠕動,所以可能還會伴有口苦、口酸或者是口氣重。

廣東人易『胃寒』?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膽汁反流性胃炎與肝有關,情緒不暢或者熬夜以後,該把肝『收』起來的時候沒有收,反而一直在抒泄,分泌膽汁過旺,導致胃受到刺激而開始逆蠕動。所以,不良生活習慣,或者工作壓力太大,往往年輕人剛剛步入職場,還不能很好地適應崗位,也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

而胃炎患者在廣東地區而言,大部分屬於寒熱錯雜或者脾胃虛寒。在調理方面,尤其是在嶺南地區,因為天氣比較熱,而我們的內臟往往處在一個『寒』的狀態,所以醫生建議,儘量吃一些溫熱性的東西,比如生薑紅糖茶,或煲一些陳皮、靈芝,吃一些暖胃的東西也有助於胃炎恢復。

但是,這種方法在北方可能不太適合,北方天氣冷,內臟相對來講說會『熱』一點,這種情況下,可以適當喝一些滋陰、清潤的東西。

膽汁反流性胃炎

膽汁反流性胃炎

膽汁反流性胃炎示意圖

名醫教路中醫艾灸療法可以治療胃炎嗎?

中醫講究辨證論治,艾灸並不是說能治療所有的胃炎。

經常口乾口苦、口氣又很重,非常喜歡喝水,老是覺得口乾舌燥,便秘,這種就是濕熱的表現。這種情況下進行艾灸,就等於火上加油了,顯然不適合的。

艾灸適合於脾胃虛寒的人群,如沒有力氣,面色恍白,經常少氣懶言,喜歡吃熱的東西,這樣的人就比較合適艾灸。另外,腹部發涼,經常摸上去肚子涼涼的人,艾灸也是可以的。

艾灸可以達到緩解症狀的效果,比如說胃太寒了,就像冬天很冷,衣服穿少了,或者是體質差、怕冷,這時候可以拿個熱水袋暖一暖。但是,這樣改變不了根本的體質。但是想達到根本性的治療,靠艾灸完全去治療好胃炎,這種情況相對來講可能性會小一些,要配合外治加內服的方法,才會達到更好的效果。

韓帥形 發表於 2025-4-17 18:23 | 顯示全部樓層
【膽汁反流性胃炎防治芻議——兼論嶺南地域調養要旨】

膽汁反流性胃炎者,乃少陽樞機不利,肝氣橫逆犯胃之證。【素問·六節藏象論】云:"肝者,罷極之本",今人熬夜勞神,肝失疏泄之職,膽汁妄行,上逆於胃,此病機之要也。胃鏡所見粘膜充血糜爛,實為肝膽之火灼傷胃絡之象,猶若釜底薪火過旺而沸水外溢。

此症之發,青年尤甚。蓋因職場初入,情志不暢,肝氣鬱而化火;夜臥過晩,子時不斂陽,膽火亢而不降。臨床常見胃脘灼痛、口苦咽干,恰如【靈樞·經脈】所言"膽足少陽之脈,是動則病口苦"之候。嶺南之地,濕熱氤氳,更易形成寒熱錯雜之證,外熱內寒,如裹火於冰。

調理之法,當分南北:
一、嶺南調養,宜宗"春夏養陽"之旨。可用生薑紅糖茶溫中,佐陳皮理氣,靈芝培本。然須明辨虛實,若舌紅苔黃者,此乃濕熱蘊結,當先以茵陳、梔子清利肝膽,不可驟投溫補。
二、北方治法,當參"秋冬養陰"之要。可酌用沙參、麥冬潤燥,然若見脈沉遲者,仍當溫補脾陽。此即【傷寒論】"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之妙義。

至若艾灸療法,乃溫通之法,適用於脾胃虛寒之證。若症見面色㿠白、腹冷喜按者,灸中脘、足三里確有良效。然現今臨床所見,純虛寒證十無二三,多兼夾鬱熱,故施灸當慎。譬若濕熱證而妄灸,無異"抱薪救火",反增其焰。

預防之道,重在調攝:
1. 子時(23-1點)務必就寢,使肝膽得養
2. 情志宜暢,可習八段錦"調理脾胃須單舉"一式
3. 飲食有節,避生冷油膩,晚餐尤宜清淡

要之,此病乃生活方式病,藥物僅治其標,調節作息方為根本。昔張景岳言:"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治胃者,亦當於肝中求之,方得岐黃三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