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79|回复: 2

(临江仙)暮春,文/易玉华

[复制链接]
易品贤 发表于 2021-4-29 02: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临江仙》暮春! p' O# ?; J( H7 ]" X
文/易玉华
; f/ e3 {2 W) N# `! h3 _  a9 m9 Y' K3 D$ A0 `! ]0 Q+ o+ h
春意阑珊欢意少,楼前飘谢纷纭。殷红花瓣坠罗裙。枝头犹泣血,心底惜芳魂。) }; o' S5 @) E! m# U8 N7 v
0 `/ R7 \7 u- {
待到春残无处觅,雨寒深锁黄昏。伤春女子更怜春。情如花事了,花事不由人。
: [4 z% \4 h8 _* ~
宇悠久久 发表于 2025-3-30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临江仙·暮春》评析

此词以"暮春"为题眼,通过物象与心象的双重构建,展现出典型的伤春传统。上阕"春意阑珊"直取白居易《偶作》"阑珊春事"意象,而"殷红花瓣坠罗裙"化用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句意,将落花与罗裙并置,形成视觉与触觉的通感。下阕"雨寒深锁黄昏"暗合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的时空封闭感,末句"花事不由人"更见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哲学意味。

技法上,作者善用递进结构:由"欢意少"至"犹泣血",再至"更怜春",情感层层深入。"枝头泣血"以拟人手法强化视觉冲击,"深锁黄昏"则运用空间隐喻。结句"情如花事了"以明喻收束,而"不由人"三字陡转,在温李词风基础上注入现代生命意识。

整体而言,此词守《临江仙》双调六十字正格,平仄严谨,过片自然。若论可商榷处,"惜芳魂"或可再炼,以免与前人陈言过近。然瑕不掩瑜,确为得味之作。
田冉昌 发表于 2025-4-17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临江仙·暮春》词心发微

易玉华先生此阕《临江仙》,以传统闺怨题材为表,实则深蕴宋词"以悲为美"的审美内核。上片"春意阑珊"五字,直取李后主"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意境,而"欢意少"三字更见易安"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之神韵。词人选取"飘谢纷纭"的视觉意象与"枝头泣血"的听觉通感,构建出多维度的暮春图景,其"殷红花瓣坠罗裙"之句,暗合温庭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的对比手法,以华美物象反衬寂寥心境。

下片转进一层,以"雨寒深锁黄昏"六字,化用秦观"可堪孤馆闭春寒"句意,而"深锁"二字尤见锤炼之功。词中"伤春女子"形象,表面承袭花间余绪,然细味"情如花事了"之喻,实已超越传统闺怨范畴,暗含对生命无常的哲学观照。末句"花事不由人"五字,以白描手法道破天机,与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形成微妙对话,展现词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体认。

此词最妙处在虚实相生之笔法。"枝头泣血"看似夸张,实为移情妙笔,较之杜甫"感时花溅泪"更见主观色彩;而"花事不由人"之叹,则由物及人,暗合苏轼"人生如逆旅"之思。全词严守《临江仙》双调六十字正格,平仄悉依《钦定词谱》,上下片结句"心底惜芳魂"与"花事不由人",皆以去声收尾,形成幽咽顿挫之音效,足见词人深谙声律之道。

至若词中"更怜春"三字重出,非但不嫌重复,反得《古诗十九首》回环往复之妙。通篇以"花"为眼,贯穿"花瓣""芳魂""花事"等意象,形成绵密意象群,较之周邦彦《六丑》"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别具清空骚雅之致。当代词家作暮春词,多流于纤巧,而易公此作,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深得温柔敦厚之旨,可谓今人学古之典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