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见性,托意遥深——易玉华〈风筝〉诗析义》
易玉华先生此作,诚为咏物诗之上乘。全篇以风筝为象,运笔虚实相生,在二十八言中构建起三重意蕴空间,深得唐人绝句"即物达情"之妙。
首句"一身竹骨罩新衣"立骨造象,以"竹骨"暗喻士人风骨,"新衣"双关世俗浮华。竹之为物,虚心劲节,向为君子之征;而"罩"字精警,既状风筝之形,复揭本真被饰之态。次句"借得东风天上飞"承转自然,"借"字尤为诗眼。宋人王安石《读史》"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正可作此注脚——风筝腾空,全赖外缘,恰似人生际遇多系时势。
后二句陡然转深,直指存在困境。"看似逍遥难作主"以矛盾修辞击破表象,陆机《文赋》"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逍遥,在此反成提线之戏。"何时如鹤不思归"更翻进一层,化用《周易》中孚卦"鹤鸣在阴"意象。鹤之翱翔出于本性,风筝飘摇系于他人,两相对照,顿生"形似神非"之慨。结句设问尤妙,将物理现象升华为生命叩问,暗合庄子"逍遥游"真谛。
此诗最见功力处,在咏物不滞于物。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谓:"咏物诗必有寄托,无寄托而咏物,试帖体也。"作者深谙此道,表面写风筝之形,实则观照人生普遍困境——自由与束缚、本真与异化的永恒命题。其语言看似平易,实则字字锤炼,"罩""借""难""思"等动词的精准运用,构建起绵密的意蕴网络。
若论微瑕,"新衣"或可再炼。汉乐府"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的对比张力,在此处尚欠深入。然瑕不掩瑜,全诗托物言志之妙,已得晚唐李商隐咏物诗"深情绵邈"之致。当代诗坛能如此将传统意象与现代哲思熔于一炉者,实属凤毛麟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