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36|回覆: 1

[儒家學說] 試談『願聞子之志』與『克己復禮爲仁』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1-5-11 07: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者:劉少傑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 公冶長】篇

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裡簡譯爲:『孔子說:『我願善待老者,能使他安。善待朋友,能使他信。善待少年,能使他於我有懷念。』

錢先生詳細解釋爲:此三之宇,一說指人,老者我養之以安,朋友我交之以信,少者我懷之以恩也。另說,三之字指己,即孔於自指。己必孝敬,故老者安之。己必無欺,故朋友信之。己必有慈惠,故少者懷之。【論語】多言盡己工夫,少言在外之效驗,則似第一說爲是。然就如第一說,老者養之以安,此必老者安於我之養,而後可以謂之安。朋友交之以信,此必朋友信於我之交,而後可以謂之信。少者懷之以恩,亦必少者懷於我之恩,而後可以謂之懷。是從第一說,仍必進入第二說。蓋工夫即在效驗上,有此工夫,同時即有此效驗。人我皆人於化境,不僅在我心中有人我一體之仁,即在人心中,亦更與我無隔閡。同此仁道,同此化境,聖人仁德之化,至是而可無憾。然此老者朋友與少者,亦指孔子親所接對者言,非分此三類以該盡天下之人。如桓魍欲殺孔子,桓魋本不在朋友之列,何能交之以信?天地猶有憾,聖人之工夫與其效驗,亦必有限。

我有不同看法。

我認爲孔子所指更爲遠大,絕不局限於其本人使他人安、信、懷,這是低於孔子水平的。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其自知天命在於弘道,又何在乎個人的些許榮譽與感激。何所謂道?道是人類的終極理想和根本關懷。至於司馬桓魍欲殺孔子,便不在朋友之列,人間作惡多端者甚多,但儒家還是希望能根本上感化小人,使其能夠學習進步。如若不然,便落入季康子所謂『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

【禮運》裡有這樣文字『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可見孔子的終極理想是『天下大同』,也就是『少有關懷健康成長,成年社會信任有序,老有所依老有所終』、『政治清廉,國富民強,世界和平』。

我想孔子的終極理想應該沒有人會反對,因爲這是100%正確的理想,討論都無必要。不管是什麼家,什麼主張的人都會認可,區別只在於如何實現而已。

怎樣去實現『大同』?孔子用其一身去實踐,『雖千萬人吾往矣』,想到這裡不禁肅然起敬。

有學者分孔子人生兩段爲『致力事功』部分與『研精禮樂』部分,總結的很準確。

『見義不爲,無勇也!』孔子既見魯國之衰敗,三桓之專橫,便積極參與政務,以求『墮三都』而正魯君,復周禮而後在魯國建立一個東方的『周』。不得而去。

『莫我知也夫!』孔子周遊列國,處處受困,多『好色越好德者』而無明君,甚至一度想『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後返魯而『修詩書,興禮樂』。

孔子之後很多人爲人類的理想社會做了努力,由此產生了法家、儒家、墨家等。但縱觀歷史,亂多而治少。我們不得不問,如此美好的理想爲什麼幾千年來就無法實現呢?爲什麼永遠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呢?

宗教給了我們答案,因爲:人有不合理的欲望。

佛教說人的罪過是『貪、嗔、痴、慢、疑』。

基督教說人的罪過是『傲慢、嫉妒、憤怒、懶惰、貪婪、暴食、淫慾』。

兩大宗教提出這麼多具體的問題,少有人批判他們說的不對。但荀子提出個『性朴論』,只稍提到『性惡』兩字,便被古往今來的中國知識分子批判了幾千年,真是冤枉。可見某些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大罪惡是『虛偽』,再加一條就是『偽善』,再加一條就是『愚昧』。

摘抄荀子著【性惡】部分以供參考:『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大學】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是人類獨特的能力,動物是不知止的,比如金魚會撐死,豺狼只有被虎豹嚇跑才會放棄食物,但人類可出於本身的良知來停止不合理的行爲,高尚的人類會『見利思義』、『殺身成仁』,這一點我們應該自豪,如果人不能做到『止』而不顧廉恥只要食物和金錢,則與禽獸無異,需自恥。

宗教是寄希望於彼岸,也就是人死以後的世界,以天堂許之,以地獄約之。但宗教多隻約束普通人,既得利益者已然生活在天堂了,地獄又是虛無縹緲的事,自然『無所不用其極』來求現世之樂(但真的樂嗎?),民益苦。

中華文化的精髓就在於,它是現世的,靠個人的努力就能實現部分的,不用寄希望於虛無縹緲的來世。

孔子提出的主張就是『克己復禮爲仁。』這話是給顏淵說的,意指『克服自己與身俱來不好的欲望,興復人類美好的禮儀制度,就能達到仁』。

首先問『什麼是仁?』

『仁者,核也』,仁是人類的內核,核心。『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如果所做之事不仁不義,賣友求榮,雖有榮華富貴,但內心會不安,晚上會失眠,爲什麼?因爲仁是人類優秀的本質之一,所謂『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仁義之舉會讓你內心感到愉悅,就好比美食會滿足口腹之慾一樣。仁的表述也類似陽明學派所謂『良知』。

其次問『爲什麼要克己?』

因爲人的欲望是與生俱來的,如果不加約束就慾壑難填,所以必須要約束。約束分兩個方面,一靠自身意志,所謂『思』,二靠汲取經驗,所謂『學』。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若一味只靠自身意志,靠自我的良知,則易落入釋家、道家、陽明心學;若一味學而不思,則易將儒家行成儒教,變成統治階級禁錮思想的武器。

最後問『什麼是禮義?』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一個優秀的人,先要學會控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進而學習禮義,懂得人世間真正的道理,再傳授給更多人,讓更多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在其位,謀其政』,進而就能達到大同世界。

學習和進步是人之所欲,貪婪和享樂也是人之所欲,二者常混雜於心,互有攻伐。

早上是聖人,中午被世俗拉回來變成了凡人,很難做到『三月不違仁』。那怎麼辦?沒關係,只要學就有收穫,要不收穫進步,要不收穫『仁』和『欲』二者拉扯的煎熬,煎熬也是一種進步,證明你心中尚且存『仁』。

2021-3-26日投稿
聯繫作者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21-5-11 07:12 | 顯示全部樓層
評點:
文章緊扣【論語】主旨:克己復禮。【中庸】說: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孔子之志,自然是人文教化,因此本文的觀點,對『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詮釋是合理的,可取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