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60|回复: 1

[儒家学说] 《孔子家语》卷15六本诗解(全版)7三言易事不争能劳君子正己慎所与处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9-1 17: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孔子家语》卷15六本诗解(全版)7三言易事不争能劳君子正己慎所与处
题文诗:
孔子:回有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
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史有君子,
之道三焉:不仕敬上,不祀敬鬼,直己曲人.
曾子侍曰;参昔常闻,夫子三言,未之能行.
夫子真情,见人一善,忘其百非,夫子易事;
见人有善,若己有之,夫子不争;闻善躬行,
然后导之,夫子能劳.三言,而未能行,
以自知终,不及二子.孔子:吾死之后,
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问故,孔:
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己者.
不知其子,视其父也;不知其人,视其友也;
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
此而: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
不闻其香,即与之化.人居,如入鲍鱼,
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与之化矣.藏赤,
藏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原文繁体》
孔子曰:‘回有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怵怵惕也待宜为得也)慎于治身.史鱿有男子之道三焉,不仕而敬上、不祀而敬鬼、直己而曲人.’曾子侍曰:‘参昔常闻夫子三言而未之能行也,夫子见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见人之有善若己有之,是夫子之不争也;闻善必躬行之,然后导之,是夫子之能劳也.学夫子之三言而未能行,以自知终不及二子者也.’(二子颜回史鱿也)
【注释】怵---[chù]恐惧:~惕(恐惧警惕)。
《原文》
   孔子曰:“回有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史有君子之道三焉:不仕而敬上,不祀而敬鬼,直己而曲人。”   曾子侍曰:“参昔常闻夫子三言,而未之能行也。夫子见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见人之有善,若己有之,是夫子之不争也;闻善必躬行之,然后导之,是夫子之能劳也。学夫子之三言而未能行,以自知终不及二子者也。”【注释】
怵于待禄:王肃注:“怵,怵惕也。待,宜为得也。”
二子:王肃注:“二子,颜回、史也。”
【译文】
孔子说:“颜回具备了君子的四种德行:顽强地践行道义,虚心地接受规谏,警惕地取得俸禄,谨慎地修身行事。史具备了君子的三种德行:不做官却能尊敬上位,不祭祀却能敬事鬼神,正直律己却能宽以待人。”
   曾子陪侍,说:“我曾经常听到先生,说的三句话,但是我没有做到。您见到别人的一处优点就忘记了他所有的缺点,因此您容易与人相处;看到别人的优点,就好像自己也有这个优点,因此你不与他人争强好胜;闻知善行必定亲自践行,然后以此指导他人,因此向您能劳而无怨。学了您的这三句话,自己却不能践行,因而我知道自己最终还是赶不上颜回、史他们二人。”
《原文繁体》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原文》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注释】
所使:所使用、任命的人。
芝兰:芝通“芷”, 白芷。兰,兰草。白芷和兰草都是香草。芷、兰连用常指美好的德性或者好的居住场所、环境。
鲍鱼之肆:鲍鱼,用盐腌渍出的咸鱼,味腥臭。肆,店铺。鲍鱼之肆即卖咸鱼的店铺。
丹:朱砂。
【译文】
      孔子说:“我死后,卜商会越来越进步,子贡会越来越退步。”曾子说:“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说:“卜商喜好向比自己贤明的人靠拢,端木赐喜好谈论不如自己的人。不明了儿子,就观察他的父亲;不明了一个人,就观察他交往的人;不明了君主,就观察他任用的人;不明了一块地,就观察它上面生长的草木。所以说:跟随贤能的人相交,就如同进入散发着芷兰之香气的房间,时间久了闻不到它的香气,这是与之共同融化了。跟随没有贤能的人相交,就如同进入臭鱼店铺,时间久了就闻不到它的臭气了,也是与这种臭气共同融化了。用于盛朱砂的容器会变成红色,用来盛漆的容器会变成黑色,因此,君子一定要慎重选择其跟随的人和相处的对象。”
聪辩先生 发表于 2025-4-9 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本》君子之道阐微

《孔子家语·六本》所载孔子论颜回、史鳅之德,与曾参自省之言,实为君子立身三要义:行己、待人、择友。三者贯通,可窥圣门心法。

一、颜回四德:内圣之基
"强于行义,弱于受谏"二语,道尽修己之要。强在践行非在辩说,此《论语》"讷于言而敏于行"之注脚;弱谓虚怀若谷,如《中庸》言"舜好问而好察迩言"。至若"怵于待禄",非畏爵禄而惧德不配位;"慎于治身"者,犹《易·乾卦》"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四者皆从戒惧中得之,此颜子"不违仁"之实功。

二、史鳅三德:外王之方
"不祀敬鬼"者,非废礼也,存诚敬于冥漠,类《礼记》"祭如在"之旨;"直己曲人"尤见功夫,朱子释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与子贡"攻其恶无攻人之恶"相发明。至若"不仕敬上",乃"素位而行"之谓,暗合《孟子》"达不离道"之训。史鳅三德,实为处浊世守清操之法。

三、曾参三悟:师门心印
曾子所陈孔子"易事""不争""能劳"三德,直指圣人体用。"忘其百非"是仁者包容,如天地生物不择细流;"善若己有"乃《周易》"君子以朋友讲习"之践履;"躬行后导"则《学记》"道而弗牵"之师范。曾子以"未行"自警,正见"战战兢兢"之诚,非真不及颜、史,乃圣学"无穷尽"之证。

四、慎处之诫:环境移人
篇末"丹漆之喻",发《大戴礼》"与君子游,如长日加益而不自知"之绪。孔子预判"商益赐损",非独品评弟子,实点明"友道即学道"。《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之说,与此章互彰。故君子必如《易·系辞》所云"慎所与处",方可不染于俗。

要之,此章以颜回、史鳅立标,以曾参自省为镜,终归"慎处"之诫。三者递进:正己而后能容人,容人而后可择友,择友方能成其德。宋儒程颢言"学者须先识仁",观此章可知:识仁在践履,践履赖环境,环境由心择。圣学血脉,于斯可见。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