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57|回復: 2

[儒家学说] 【孔子家语】卷10好生诗解(全版)3由祭知亡文王至道非令非教莊足成禮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9-7 11:2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题文诗:
魯公索氏,將祭祀也,而亡其牲,孔子聞曰:
公索不及,二年將亡,後一年亡.門人問故,
子曰祭者,孝子所以,自盡於親,將祭亡牲,
則其餘所,亡者多矣.若此不亡,未之有也.
虛芮二國,爭田而訟,連年不決,乃相謂曰:
西伯仁也,盍徃質之.入其境則,耕者讓畔,
行者讓路;入其朝士,讓為大夫,大夫讓卿.
虛芮君曰:吾儕小人,不可以入,君子之朝.
遠自相與,而退咸以,所爭之田,為閒田也.
孔子是曰:以此觀之,文王之道,不可加焉,
不令而從,不教而聽,至道矣哉.曾子有曰:
狎甚相簡,莊甚不親,故君子狎,足以交歡,
莊足成禮.孔子聞曰:小子志之,孰謂參也,
不知禮乎.君子中庸,适可而止.哀公問曰:
紳委章甫,有益仁乎?孔子作色,而對之曰:
君胡然焉,衰麻苴杖,志不存樂,非耳弗聞,
服使然也;黼黻袞冕,容不襲慢,非性矜莊,
服使然也;介胃執戈,無退懦氣,非體純猛,
服使然也.臣聞好肆,不使守折,長者不市,
有益無益,君子以知.真诚内守,非名非利.
魯公索氏,(先落反)將祭而亡其牲.孔子聞之曰:「公索氏不及二年將亡,後一年而亡.」門人問曰:「昔公索氏亡其祭牲,而夫子曰,不及二年必亡,今過期而亡,夫子何以知其然?」孔子曰:「夫祭者,孝子所以自盡於其親,將祭而亡其牲,則其餘所亡者多矣.若此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译文魯国的公索氏(公索家族),在要举行祭祀礼仪时丢失了要祭神和祖先的牲物。
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公索家过不了二年就会败亡或者灭亡。』
过了一年,公索家族真的灭亡了。
孔子的弟子们就请教孔子说:『以前公索氏丢失了祭祀用的牲物,先生说,过不了二年一定会灭亡,现在真的提前(没有二年)就灭亡了,先生是凭什么这样清楚的知道呢?』
孔子说:『祭祀嘛,孝子应该尽心尽力(诚心,财物)来奉献神和他的祖先(亲人),他们却在要祭祀时给丢失了牲物,可见他们平时丢失的东西就很多了,如果这样,他们还不灭亡,那是没有的呀!』
虛芮ruì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二國爭田而訟,連年不決[jué]1、排除阻塞物,疏通水道;2、堤岸被水冲开;3、断定,拿定主意,乃相謂曰:「西伯仁也,(西伯文王)盍徃質[zhì]问明,辨别,责问之.」(盍何不質正也)入其境則耕者讓畔[pàn]田地的界限,行者讓路;入其朝士讓為大夫,大夫讓于卿.虛芮之君曰:「嘻!吾儕chái1.等辈,同类的人们:吾~(我们这些人)小人也,(儕等)不可以入君子之朝.」遠自相與而退,咸以所爭之田為閒田也.孔子曰:「以此觀之,文王之道,其不可加焉,不令而從,不教而聽,至矣哉.」
译文虚(虞)国和芮国为了争田而打官司,打了几年也没结果。他们就相互说:『西伯是一位仁人,我们何不到他那里让他给评判呢?』
他们进入西伯的领地后,看到耕田的人互相谦让田地的边界,走路的人互相让路;(【史记正义】还有:进入城邑后,看到男女分道而行,老年人没有提着重东西的)进入西伯的朝廷后,士谦让着让他人做大夫,大夫谦让着让他人做卿。
虚(虞)国和芮国的国君说:『唉!我们真是小人啊!是不可以进入西伯这样的君子之国的。』
.于是,他们各自互相退让着回去,都把所争的田作为闲田。
孔子说:『从这件事看来,文王的治国之道,不可再超过了,不下命令大家就服从,不用教导大家就听从,真是达到最高境界了。』
曾子曰:「狎xiá亲近而态度不庄重甚則相簡,莊[zhuāng].严肃,端重甚則不親,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歡,其莊足以成禮.」孔子聞斯言也,曰:「二三子志之,孰謂參也不知禮乎!」
译文曾子说:『亲昵过分了就会相互怠慢简慢,庄重过分了就会没有亲切感,因此,君子的亲昵到足以快乐交往的程度就行,君子的庄重到足以成礼的程度即可。』
孔子听到了这话,说:『同学们记住这句话,谁能说曾参不知礼呢?』
哀公問曰:「紳[shēn]古代士大夫束腰的大带子,引申为束绅的人。杨倞注:「绅,大带也。委,委貌,周之冠也。」委章甫,(委,委貌;章甫,冠名也)有益於仁乎?」孔子作色而對曰:「君胡然焉,衰[shuāi]事物发展转向微弱。[cuī].同『缞』。缞[cuī]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麻苴[jū]1.大麻的雌珠,开花后能结果实。2.鞋里垫的草。[chá]浮草,枯草:『如彼栖~』。苴杖jūzhàng服斩衰之丧所用的竹杖杖者,志不存乎樂,非耳弗聞,服使然也;黼黻fǔfú(1).泛指礼服上所绣的华美花纹。(2).绣有华美花纹的礼服。(3).借指爵禄袞冕gǔnmiǎn(1).衮衣和冕。古代帝王与上公的礼服和礼冠。谓登朝入仕者,容不襲[xí]1、趁敌人不备时攻击;2、衣上加衣,引申为重迭慢,非性矜莊jīnzhuāng;-1.严肃庄敬。2.犹矜持,服使然也;介胄jièzhòu,意思是铠甲和头盔執戈者,無退懦之氣,非體純猛,服使然也.且臣聞之,好肆sì店铺不守折shǒushé谓坐等亏损(言市弗能為廉,好肆不守折也),而長者不為市(言長者之行,則不為市買之事),竊[qiè].偷盗:偷~。~取。2.用不合法不合理的手段取得:~位。3.私自,暗中:~笑。~听。4.谦辞,指自己:~谓。~以为可行夫其有益與無益,君子所以知(竊宜為察).」
译文鲁哀公问孔子说:『装束宽大的腰带式样的礼服和商代式样的礼帽,这样的穿戴对实行仁义有好处吗?』
孔子听了以后脸色一变,回答说:『您怎么这样问呢(有这样的想法呢)?那些(死了父母)正穿孝服、撑着丧棒的人是不会去留意音乐欣赏音乐的,并不是耳朵不能听见,而是身穿丧服使他们要这样的;穿着祭祀或者朝廷礼服的人,(别人)是不能侵犯和简慢的(容貌举止庄重),并不是他们特别严肃庄重,而是身穿的礼服要他们这样的;戴头盔着铠甲手执兵器的人,没有退缩怯懦的样子(显得很勇敢威风),不是他们很强壮很勇猛,那样的全副武装要他们这样的。而且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善于经商的人不使所守资财折耗(不会坐等亏损),德高望重的长者不去市场做生意谋利,要省察那样是有好处还是没有好处,您从这些里面应该知道的应该懂得的(我私下认为,有益与无益,君子是可以分辨的)。』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韩皆或 發表於 2025-4-3 22:33 | 顯示全部樓層
《孔子家语·好生》篇义理阐微

《孔子家语·好生》篇所载三则典故,深刻揭示了儒家"为政以德"的治理智慧与"礼以制中"的修养要义。本文试从祭祀伦理、德化政治、礼义节度三个维度加以阐释。

一、祭祀伦理与家国兴衰
公索氏"将祭亡牲"事,孔子断其"不及二年将亡",此非占卜之术,实为伦理推演。《礼记·祭统》云:"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祭祀乃孝道之终极体现,"亡牲"非仅物质缺失,实为诚敬之心荡然无存。孔子洞察"五祀之属"(《礼记·曲礼》)的象征意义,牲牢不备则昭示其家"余所亡者多矣"。这种由微知著的判断,与《周易·系辞》"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的见微知著思想相通,彰显儒家"慎终追远"的伦理观实为治国安邦之本。

二、德化政治与无为之治
虚芮争田事尤见文王德化之效。《尚书·武成》载"垂拱而天下治",正与此处"不令而从,不教而听"相印证。耕者让畔、士大夫让卿的秩序生成,非由制度强制,实乃"仁者如射"(《孟子·公孙丑上》)的德性感召。值得注意的是,二君自惭"小人不可入君子之朝",恰印证《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教化机理。这种"远人自服"的政治境界,较之《老子》"无为而治"更具道德主动性,构成儒家德治思想的典型范式。

三、礼义节度与中庸之道
曾子"狎甚则相简,庄甚则不亲"之论,引出孔子"君子狎足以交欢,庄足以成礼"的中道智慧。《礼记·仲尼燕居》云:"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此与《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修养论互为表里。孔子特别肯定曾参知礼,实因把握住了"文质彬彬"(《论语·雍也》)的平衡。哀公问服章与仁德关系时,孔子更以"服使然也"三喻,阐明《大学》"诚于中形于外"之理,服饰作为礼的载体,具有塑造心性的反向作用,此即《荀子·正名》所谓"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的实践智慧。

结语:
本篇三则叙事构成有机整体:祭祀伦理是德治基础,德化政治是礼治目标,中庸之道是实践方法。孔子通过具体事例揭示,真正的治国之道不在法令条文,而在"民德归厚"(《论语·学而》)的教化养成。这种由个人心性修养推及家国治理的思路,正是儒家"修齐治平"理论体系的生动体现,对当代社会治理仍具重要启示意义。
冯另充 發表於 2025-4-4 17:53 | 顯示全部樓層
《由祭知亡与文王至道:论礼之本质与政教之化》

《孔子家语·好生》所载二事,一则以祭祀牲亡预判公索氏之衰,一则以虚芮争田彰显文王之化,皆深契礼乐政教之精微。今试析其要义:

一、祭祀亡牲与家国兴衰之兆
公索氏"将祭而亡其牲",孔子断其"不及二年将亡",此非占卜之术,实为礼治之理。《礼记·祭统》云:"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祭祀牲物之失,折射出三重危机:其一,事神之诚缺,孝道不彰;其二,家政失序,守物无方;其三,敬畏之心丧,德基已颓。孔子所谓"其余所亡者多矣",正指其家族精神内核之溃散。此与《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互为表里,祭祀之怠即衰亡之始。

二、文王至道与无为之化
虚芮之争田,入周境而自惭,此乃"观感政治"之典范。文王之治有三重境界:耕者让畔,见民间德化之深;士大夫相让,显官僚体系之序;争者自悟,证道德感召之力。孔子称"不令而从,不教而听",实为政教最高境界——"声教讫于四海"(《尚书·禹贡》)。较之《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此处更见德化之具体成效。

三、礼之本质:中庸之道
曾子"狎甚相简,庄甚不亲"之论,揭示礼之精义在于"致中和"。《礼记·仲尼燕居》云:"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孔子赞曾子知礼,正在其把握住"交欢"与"成礼"之平衡。此与哀公问"章甫有益仁"相呼应——服饰之礼不在形制,而在"服以成德"的内在转化,所谓"衰麻苴杖则志存哀,黼黻衮冕则容庄敬",正是《易经》"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深层意涵。

结语:
两则故事看似殊途,实则同归。公索氏之亡,亡于失礼之诚;文王之兴,兴于得道之化。孔子之智,在于见微知著;圣王之治,在于不令而行。今日读之,犹见《中庸》"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的永恒价值。礼者,非仪文之末,实为治国安民之大端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