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11|回覆: 2

[儒家學說] 【孔子家語】卷10好生詩解(全版)3由祭知亡文王至道非令非教莊足成禮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7 11:2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魯公索氏,將祭祀也,而亡其牲,孔子聞曰:
公索不及,二年將亡,後一年亡.門人問故,
子曰祭者,孝子所以,自盡於親,將祭亡牲,
則其餘所,亡者多矣.若此不亡,未之有也.
虛芮二國,爭田而訟,連年不決,乃相謂曰:
西伯仁也,盍往質之.入其境則,耕者讓畔,
行者讓路;入其朝士,讓爲大夫,大夫讓卿.
虛芮君曰:吾儕小人,不可以入,君子之朝.
遠自相與,而退咸以,所爭之田,爲閒田也.
孔子是曰:以此觀之,文王之道,不可加焉,
不令而從,不教而聽,至道矣哉.曾子有曰:
狎甚相簡,莊甚不親,故君子狎,足以交歡,
莊足成禮.孔子聞曰:小子志之,孰謂參也,
不知禮乎.君子中庸,適可而止.哀公問曰:
紳委章甫,有益仁乎?孔子作色,而對之曰:
君胡然焉,衰麻苴杖,志不存樂,非耳弗聞,
服使然也;黼黻袞冕,容不襲慢,非性矜莊,
服使然也;介胃執戈,無退懦氣,非體純猛,
服使然也.臣聞好肆,不使守折,長者不市,
有益無益,君子以知.真誠內守,非名非利.
魯公索氏,(先落反)將祭而亡其牲.孔子聞之曰:「公索氏不及二年將亡,後一年而亡.」門人問曰:「昔公索氏亡其祭牲,而夫子曰,不及二年必亡,今過期而亡,夫子何以知其然?」孔子曰:「夫祭者,孝子所以自盡於其親,將祭而亡其牲,則其餘所亡者多矣.若此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譯文魯國的公索氏(公索家族),在要舉行祭祀禮儀時丟失了要祭神和祖先的牲物。
孔子聽到這件事後說:『公索家過不了二年就會敗亡或者滅亡。』
過了一年,公索家族真的滅亡了。
孔子的弟子們就請教孔子說:『以前公索氏丟失了祭祀用的牲物,先生說,過不了二年一定會滅亡,現在真的提前(沒有二年)就滅亡了,先生是憑什麼這樣清楚的知道呢?』
孔子說:『祭祀嘛,孝子應該盡心盡力(誠心,財物)來奉獻神和他的祖先(親人),他們卻在要祭祀時給丟失了牲物,可見他們平時丟失的東西就很多了,如果這樣,他們還不滅亡,那是沒有的呀!』
虛芮ruì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陝西省大荔縣二國爭田而訟,連年不決[jué]1、排除阻塞物,疏通水道;2、堤岸被水沖開;3、斷定,拿定主意,乃相謂曰:「西伯仁也,(西伯文王)盍往質[zhì]問明,辨別,責問之.」(盍何不質正也)入其境則耕者讓畔[pàn]田地的界限,行者讓路;入其朝士讓爲大夫,大夫讓於卿.虛芮之君曰:「嘻!吾儕chái1.等輩,同類的人們:吾~(我們這些人)小人也,(儕等)不可以入君子之朝.」遠自相與而退,咸以所爭之田爲閒田也.孔子曰:「以此觀之,文王之道,其不可加焉,不令而從,不教而聽,至矣哉.」
譯文虛(虞)國和芮國爲了爭田而打官司,打了幾年也沒結果。他們就相互說:『西伯是一位仁人,我們何不到他那裡讓他給評判呢?』
他們進入西伯的領地後,看到耕田的人互相謙讓田地的邊界,走路的人互相讓路;(【史記正義】還有:進入城邑後,看到男女分道而行,老年人沒有提著重東西的)進入西伯的朝廷後,士謙讓著讓他人做大夫,大夫謙讓著讓他人做卿。
虛(虞)國和芮國的國君說:『唉!我們真是小人啊!是不可以進入西伯這樣的君子之國的。』
.於是,他們各自互相退讓著回去,都把所爭的田作爲閒田。
孔子說:『從這件事看來,文王的治國之道,不可再超過了,不下命令大家就服從,不用教導大家就聽從,真是達到最高境界了。』
曾子曰:「狎xiá親近而態度不莊重甚則相簡,莊[zhuāng].嚴肅,端重甚則不親,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歡,其莊足以成禮.」孔子聞斯言也,曰:「二三子志之,孰謂參也不知禮乎!」
譯文曾子說:『親昵過分了就會相互怠慢簡慢,莊重過分了就會沒有親切感,因此,君子的親昵到足以快樂交往的程度就行,君子的莊重到足以成禮的程度即可。』
孔子聽到了這話,說:『同學們記住這句話,誰能說曾參不知禮呢?』
哀公問曰:「紳[shēn]古代士大夫束腰的大帶子,引申爲束紳的人。楊倞註:「紳,大帶也。委,委貌,周之冠也。」委章甫,(委,委貌;章甫,冠名也)有益於仁乎?」孔子作色而對曰:「君胡然焉,衰[shuāi]事物發展轉向微弱。[cuī].同『縗』。縗[cuī]古代用粗麻布製成的喪服麻苴[jū]1.大麻的雌珠,開花後能結果實。2.鞋裡墊的草。[chá]浮草,枯草:『如彼棲~』。苴杖jūzhàng服斬衰之喪所用的竹杖杖者,志不存乎樂,非耳弗聞,服使然也;黼黻fǔfú(1).泛指禮服上所繡的華美花紋。(2).繡有華美花紋的禮服。(3).借指爵祿袞冕gǔnmiǎn(1).袞衣和冕。古代帝王與上公的禮服和禮冠。謂登朝入仕者,容不襲[xí]1、趁敵人不備時攻擊;2、衣上加衣,引申爲重迭慢,非性矜莊jīnzhuāng;-1.嚴肅莊敬。2.猶矜持,服使然也;介冑jièzhòu,意思是鎧甲和頭盔執戈者,無退懦之氣,非體純猛,服使然也.且臣聞之,好肆sì店鋪不守折shǒushé謂坐等虧損(言市弗能爲廉,好肆不守折也),而長者不爲市(言長者之行,則不爲市買之事),竊[qiè].偷盜:偷~。~取。2.用不合法不合理的手段取得:~位。3.私自,暗中:~笑。~聽。4.謙辭,指自己:~謂。~以爲可行夫其有益與無益,君子所以知(竊宜爲察).」
譯文魯哀公問孔子說:『裝束寬大的腰帶式樣的禮服和商代式樣的禮帽,這樣的穿戴對實行仁義有好處嗎?』
孔子聽了以後臉色一變,回答說:『您怎麼這樣問呢(有這樣的想法呢)?那些(死了父母)正穿孝服、撐著喪棒的人是不會去留意音樂欣賞音樂的,並不是耳朵不能聽見,而是身穿喪服使他們要這樣的;穿著祭祀或者朝廷禮服的人,(別人)是不能侵犯和簡慢的(容貌舉止莊重),並不是他們特別嚴肅莊重,而是身穿的禮服要他們這樣的;戴頭盔著鎧甲手執兵器的人,沒有退縮怯懦的樣子(顯得很勇敢威風),不是他們很強壯很勇猛,那樣的全副武裝要他們這樣的。而且我聽說過這樣的話,善於經商的人不使所守資財折耗(不會坐等虧損),德高望重的長者不去市場做生意謀利,要省察那樣是有好處還是沒有好處,您從這些裡面應該知道的應該懂得的(我私下認爲,有益與無益,君子是可以分辨的)。』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韓皆或 發表於 2025-4-3 22:33 | 顯示全部樓層
【孔子家語·好生】篇義理闡微

【孔子家語·好生】篇所載三則典故,深刻揭示了儒家"爲政以德"的治理智慧與"禮以制中"的修養要義。本文試從祭祀倫理、德化政治、禮義節度三個維度加以闡釋。

一、祭祀倫理與家國興衰
公索氏"將祭亡牲"事,孔子斷其"不及二年將亡",此非占卜之術,實爲倫理推演。【禮記·祭統】云:"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祭祀乃孝道之終極體現,"亡牲"非僅物質缺失,實爲誠敬之心蕩然無存。孔子洞察"五祀之屬"(【禮記·曲禮】)的象徵意義,牲牢不備則昭示其家"余所亡者多矣"。這種由微知著的判斷,與【周易·繫辭】"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的見微知著思想相通,彰顯儒家"慎終追遠"的倫理觀實爲治國安邦之本。

二、德化政治與無爲之治
虛芮爭田事尤見文王德化之效。【尚書·武成】載"垂拱而天下治",正與此處"不令而從,不教而聽"相印證。耕者讓畔、士大夫讓卿的秩序生成,非由制度強制,實乃"仁者如射"(【孟子·公孫丑上】)的德性感召。值得注意的是,二君自慚"小人不可入君子之朝",恰印證【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的教化機理。這種"遠人自服"的政治境界,較之【老子】"無爲而治"更具道德主動性,構成儒家德治思想的典型範式。

三、禮義節度與中庸之道
曾子"狎甚則相簡,莊甚則不親"之論,引出孔子"君子狎足以交歡,莊足以成禮"的中道智慧。【禮記·仲尼燕居】云:"禮乎禮,夫禮所以制中也。"此與【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的修養論互爲表里。孔子特別肯定曾參知禮,實因把握住了"文質彬彬"(【論語·雍也】)的平衡。哀公問服章與仁德關係時,孔子更以"服使然也"三喻,闡明【大學】"誠於中形於外"之理,服飾作爲禮的載體,具有塑造心性的反向作用,此即【荀子·正名】所謂"無稽之言,不見之行,不聞之謀,君子慎之"的實踐智慧。

結語:
本篇三則敘事構成有機整體:祭祀倫理是德治基礎,德化政治是禮治目標,中庸之道是實踐方法。孔子通過具體事例揭示,真正的治國之道不在法令條文,而在"民德歸厚"(【論語·學而】)的教化養成。這種由個人心性修養推及家國治理的思路,正是儒家"修齊治平"理論體系的生動體現,對當代社會治理仍具重要啟示意義。
馮另充 發表於 2025-4-4 17:53 | 顯示全部樓層
【由祭知亡與文王至道:論禮之本質與政教之化】

【孔子家語·好生】所載二事,一則以祭祀牲亡預判公索氏之衰,一則以虛芮爭田彰顯文王之化,皆深契禮樂政教之精微。今試析其要義:

一、祭祀亡牲與家國興衰之兆
公索氏"將祭而亡其牲",孔子斷其"不及二年將亡",此非占卜之術,實爲禮治之理。【禮記·祭統】云:"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祭祀牲物之失,折射出三重危機:其一,事神之誠缺,孝道不彰;其二,家政失序,守物無方;其三,敬畏之心喪,德基已頹。孔子所謂"其餘所亡者多矣",正指其家族精神內核之潰散。此與【左傳】"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互爲表里,祭祀之怠即衰亡之始。

二、文王至道與無爲之化
虛芮之爭田,入周境而自慚,此乃"觀感政治"之典範。文王之治有三重境界:耕者讓畔,見民間德化之深;士大夫相讓,顯官僚體系之序;爭者自悟,證道德感召之力。孔子稱"不令而從,不教而聽",實爲政教最高境界——"聲教訖於四海"(【尚書·禹貢】)。較之【論語】"爲政以德,譬如北辰",此處更見德化之具體成效。

三、禮之本質:中庸之道
曾子"狎甚相簡,莊甚不親"之論,揭示禮之精義在於"致中和"。【禮記·仲尼燕居】云:"禮乎禮,夫禮所以制中也。"孔子贊曾子知禮,正在其把握住"交歡"與"成禮"之平衡。此與哀公問"章甫有益仁"相呼應——服飾之禮不在形制,而在"服以成德"的內在轉化,所謂"衰麻苴杖則志存哀,黼黻袞冕則容莊敬",正是【易經】"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深層意涵。

結語:
兩則故事看似殊途,實則同歸。公索氏之亡,亡於失禮之誠;文王之興,興於得道之化。孔子之智,在於見微知著;聖王之治,在於不令而行。今日讀之,猶見【中庸】"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的永恆價值。禮者,非儀文之末,實爲治國安民之大端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