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82|回覆: 0

[儒家學說] 【孔子家語】卷9三恕詩解(全版)1事君孝親少學老教非剛非折陳道勿怫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7 17:5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孔子有曰:君子三恕,有君不事,有臣求使,
其非恕也;有親不孝,有子求報,其非恕也;
有兄不敬,有弟求順,亦非恕也.士明恕本,
則可端身.孔子又曰:君子三思,不可不察:
少而不學,長無能也;老而不教,死莫之思;
有而不施,窮莫之救.故君子者,少思其長,
則務學也,老思其死,則務教也,有思其窮,
則務施也.財散情聚,財聚情散.伯常騫問:
騫固周國,賤吏也不,自以不肖,願將北面,
以事敢問,正道宜行,不容於世,隱道宜行,
然亦不忍,今吾將欲,身亦不窮,道亦不隱,
爲之有道?孔子答曰:善哉子問,辯且說也.
嘗聞君子,之言道矣,聽者無察,則道不入;
奇偉不稽,則道不信.嘗聞君子,之言事矣,
制無度量,則事不成,其政曉察,則民不保.
又聞君子,之言志矣,剛直也者,折而不終;
輕易者則,數傷於義;浩倨不恭,則不親矣;
就利者則,無不弊也;又聞養世,之君子矣,
從輕勿先,從重勿後,見法勿強,陳道勿怫.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shù形聲。從心,如聲。本義:恕道,體諒)恕,仁也【說文】。一般認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恕』的解釋。『恕』,從字面來看,是『如心』,也就是『如自己的心』,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親不能孝,有子而求其報,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順,非恕也.士能明於三恕之本,則可謂端身矣.」孔子曰:「君子有三思,不可不察也.少而不學,長無能也;老而不教,死莫之思也;有而不施,窮莫之救也.故君子少思其長則務學,老思其死則務教,有思其窮則務施.」
譯文孔子說:『君子應該有三種恕道、體諒、仁愛、推己及人的心,那種有國君有長官自己不侍奉不去從事,有臣子有部下卻要役使,要他們服從自己,這不是恕道;有父母自己不孝敬,對兒子卻要求他報恩,這也不是恕道;有哥哥自己不能尊敬,對弟弟卻要求他順從,這也不是恕道。讀書人如果能理解了這三種恕道、體諒、仁愛、推己及人的根本意義,才可以說就在思想、行爲上端正了。』
孔子說:『君子有三種思慮,是不能不深察的。小時候不學習,長大後就沒有技能沒有本事;年老了不教導子孫,死後就沒人思念;富有時不願施捨,窮困時就沒人救濟。所以君子年少時想到長大以後的事就要努力學習,年老了想到死後的事就要好好教導兒孫,富有時想到窮困就要致力於施捨。』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如心爲恕,即推己及人之意。【說文】:『恕,仁也。』對於『恕』這一儒家重要的概念,【論語】中孔子有肯定的表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有否定的表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肯定的回答每個人通過對自己的『心』的觀察,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進而據此推斷他人會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因爲自己喜歡什麼,而成全別人的喜歡,這就叫『忠』(爲其一部分含義),否定的回答是自己不喜歡什麼,而知道別人也不喜歡什麼,因而不願意將這些別人不喜歡的事情強加到別人身上,這就是『恕』。因此,就『自心』而言,如己之心的再去如他人之心,就是『忠』的層面;不如己心,也不去如他人之心,就是『恕』的層面。因此孔子提出『君子三恕』,卻回答了三個『不恕』。有君不能事不能,不能行之至。不能事,不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有臣而求【說文】以『求』爲『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與戰國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設法得到的意思其使,非恕也;有親不能孝,有子子女而求其報,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順,非恕也。士能明於三恕之本,則可謂端身正身矣。』孔子曰:『君子有三思思慮,不可不察明察,知曉也。少而不學,長無能也;老而不教,死莫之思懷念、思念也;有而不施施捨,窮莫之救也。故君子少思其長則務致力於學,老思其死則務教,有思其窮則務施。』
譯文孔子說:『君子在三個方面應該做到『恕』:上有國君,作爲臣子,卻不能竭盡全力將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到最好,卻要求取得君主的信任;下有臣子,作爲君主,不能竭盡全力將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到最好;卻要想方設法役使臣子做到極致,這就是不恕。上有父母,作爲子女,不能竭盡全力地行孝於父母雙親,卻要求得到父母的慈愛;下有兒女,作爲父母,不能竭盡全力地給予養育,卻想方設法要求子女竭力報答養育之恩,這就是不恕;上有兄長,作爲弟弟,不能竭盡全力予以敬愛,卻想方設法要求得到友愛;下有弟弟,作爲兄長,不能竭盡全力關愛弟弟,卻想方設法要求弟弟順從自己,這就是不恕。有志成爲君子的人,不論作『君』還是『臣』,不論作『父』還是『子』,不論作『兄』還是『弟』,明白這三恕的根本意義,並且能行之至,就可以算得上身正了。』
孔子說:『君子有三種思慮,是不能不深察的。小時候不學習,長大後就沒有技能沒有本事;年老了不教導子孫,死後就沒人思念;富有時不願施捨,窮困時就沒人救濟。所以君子年少時想到長大以後的事就要努力學習,年老了想到死後的事就要好好教導兒孫,富有時想到窮困就要致力於施捨。』
伯常騫問於孔子曰:「騫固周國之賤吏也,不自以不肖,將北面以事君子,敢問qiān,釋義爲從馬,寒省聲,或作動詞驚懼正道宜行,不容於世(正道宜行,而出莫之能貴,故行之則不容於世),隱道宜行,然亦不忍,(世亂則隱,道爲行然,亦不忍爲隱事)今欲身亦不窮,道亦不隱,爲之有道乎?」孔子曰:「善哉子之問也.自丘之聞,未有若吾子所問辯且說也.(辯當其理,得其說矣)丘嘗聞君子之言道矣,聽ting形聲。本字從耳從悳,(tìng)聲。從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簡化爲『聽』。『聽』本義『笑貌』。從口,斤聲。本義:用耳朵感受聲音。聽,聆也【說文】。治理,管理或執行事務,決斷;審理者無察,則道不入(言聽者不明察道,則不能入也),奇偉qíwěi1.奇特怪異。2.奇特壯美;奇異不凡。3.異常偉大。4.誇大不稽jī①查核:稽考,稽查,無稽之談。②qǐ停留;遲延,則道不信(稽,考也,聽道者,不能考校,奇偉則道不見信,此言苟非其人道,不虛行).又嘗聞君子之言事矣,制無度量,則事不成,其政曉察猶至察;苛刻,則民不保(保,安也,政大曉了分察,則民不安矣).又嘗聞君子之言志矣,剛折者不終(剛則折矣,不終其性命矣),徑易者則數傷,(徑,輕也,志輕則數傷於義矣)浩倨者則不親,(浩倨,簡略不恭,如是則不親矣)就利者則無不弊(言好利者不可久也).又嘗聞養世之君子矣,從輕勿爲先,從重勿爲後(赴憂患從勞苦輕者宜爲後,重者宜爲先養世者也),見像而勿強(像,法也,見法而已,不以強世也),陳道而勿怫【fú】(1)憤怒,怫然(憤怒的樣子)(怫,詭也,陳道而已,不與世相詭違也).此四者,丘之所聞也.」
伯常騫春秋人物。【晏子春秋·內篇問丁】作『柏常騫』。自稱『騫,周室之賤史也。』孫星衍云:『【家語】作'吏」,非。』問於孔子曰:『騫,固周國之賤吏也,不自以不肖,將北面古代臣屬、晚輩面朝北,恭敬的行敬拜之禮以事君子。敢問正道宜行,不容於世王肅註:『正道宜行,而出莫之能貴,故行之則不容於世。』;隱道宜行,然亦不忍王肅註:『世亂則隱道爲行,然亦不忍爲隱事。』。今欲身亦不窮,道亦不隱,爲之有道乎?』孔子曰:『善哉子之問也!自丘之聞,未有若吾子所問辯且說思辨和論證在理。『辯』、『說』是中國古時的邏輯名詞,指思辨和論證。【荀子·正名】:『實不喻然後命,命不喻然後期,期不喻然後說,說不喻然後辯。』王肅註:『辯當其理,得其說矣。』也。丘嘗聞君子之言道矣,聽者無察,則道不入王肅註:『言聽者不明察,道則不能入也。』;奇偉不稽,則道不信奇偉,奇特怪異。稽:考證。王肅註:『稽,考也。聽道者不能考校奇偉,則道不見信,此言苟非其人,道不虛行。』。又嘗聞君子之言事矣,制無度量,則事不成;其政曉察,則民不保曉察,明察。此處有過於苛刻的嚴細審查。王肅註:『保,安也。政大(同文本作'太」)曉了分察,則民不安矣。』。又嘗聞君子之言志矣,罡折者不終罡,gng,四庫、同文本作『剛』。罡折,剛正不阿,敢於當面指正別人的過失。不終,不得善終。王肅註:『罡則折矣,不終其性命矣。』,徑易者則數傷輕易改變志節的人,則屢屢損害道義。王肅註:『徑,輕也。志輕則數傷於義矣。』,浩倨者則不親王肅註:『浩倨,簡略不恭。如是則不親矣。』,就利者則無不弊王肅註:『言好利者不可久也。』。又嘗聞養世安身處世之君子矣,從輕勿爲先,從重勿爲後王肅註:『赴憂患,從勞苦,輕者宜爲後,重者宜爲先,養世者也。』,見像而勿強見,xiàn,像,法。見像,推行法令。王肅註:『像,法也。見法而已,不以強世也。』,陳道而勿怫陳道,布道,陳述道義。怫,通『悖』,王肅註:『怫,詭也。陳道而已,不與世相詭違也。』。此四者,丘之所聞也。』
譯文伯常騫問孔子說:『我本是周朝一個卑微的官吏,自以爲還不算很差,願意恭敬地拜君子爲師,向您請教學習:如果遵循正道,適宜於道義而行,卻不被世人所容;如果隱藏正道,適宜於世俗而行,這樣我又於心不忍。我既想不讓自己陷入困境,也不想隱藏正道,有什麼辦法能做得到呢?』
孔子說:『您提出的問題很好!在我所見所聞中,還沒有人像您提出的問題如此深刻而富有哲理。
我曾聽說,君子言說'道」,如果聽者不能明察通曉『道』的根本(察其所安),就不會把握'道」;如果言說的都是些奇特怪異無法查考之事,'道」就不會被人相信。
我又曾經聽說,君子言說國家政事,如果制度上沒有明確的標準,國家要行使的政事,往往就做不成;但是,政治制度過於繁瑣苛刻,百姓就會感到不安。
我還曾經聽說,君子談說志向,剛直不阿的人,往往難以壽終;輕易改變志節的人,屢屢損害道義。傲慢不恭的人,沒人親近;一味追逐私利的人,無不遭到失敗。
我還曾經聽說,善於安身處世的君子,遇到憂患和勞苦之事,輕微的不爭先,繁重的不落後。推行法令時,不強迫世人接受,布道不會違逆於世。
這四個方面,就是我孔丘所聽到的。』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