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82|回覆: 0

[樂論] 【禮記.樂記】詩解2樂論篇(上)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12 19:1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禮記.樂記】詩解2樂論篇(上)
題文詩:
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
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禮樂之事,
樂和其情,禮飾其貌.至禮至義,至義至宜,
禮得其宜,則貴賤等.樂文諧同,則上下和.
好惡顯著,賢不肖別.刑禁暴慢,爵舉賢良,
至公至明,其政均平.仁以愛之,義以正之.
聖主情真,則民治行.樂由中出,和靜在心,
禮自外作,敬動在貌.大樂必易,至易易約,
大禮必簡,至簡易從,真情至真,至真簡易,
至簡至約,至約自約.至樂無怨,至禮不爭.
揖讓垂拱,天下自治.暴民不作,諸侯賓服,
兵革不試,五刑不用,百姓無患,樂達暢情;
合父子親,明長幼序,以敬海內,至禮之行,
禮樂通情,情通人倫,人倫之至,合情合理.
正文:
原文:
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好惡著,則賢不肖別矣。刑禁暴,爵舉賢,則政均矣。仁以愛之,義以正之,如此則民治行矣。
 [疏]『樂者』至『行矣』。○正義曰:皇氏云:『從「王道備矣」以上為【樂本】,從此以下為【樂論】,今依用焉。此十一篇之說,事不分明。鄭【目錄】十一篇略有分別,仔細不可委知。』熊氏云:『十篇,鄭可具詳。依【別錄】十一篇,所有【賓牟賈】,有【師乙】,有【魏文侯】,今此【樂記】有【魏文侯】,乃次【賓牟賈】、【師乙】為末,則是今之【樂記】十一篇之次與【別錄】不同。推此而言,其【樂本】以下亦雜亂,故鄭略有分別。』案熊氏此說,不與皇氏同。○『樂者為同』者,此言【樂論】之事,謂上下同聽。莫不和說也。○『禮者為異』者,謂尊卑各別,恭敬不等也。此章凡有四段,自此至『民治行矣』為第一段,論樂與禮同異。將欲廣論,先論其異同也。自『樂由中出』至『天子如此,則禮行矣』為第二段,論樂與禮之功。論同異既辨,故次宜有功也。自『大樂與天地同和』至『述作之謂也』為第三段,論樂與禮唯聖人能識。既有其功,故宜究識也。自『樂者天地之和』至『則此所與民同也』為第四段,論樂與禮使上下和合,是為同也。禮使父子殊別,是為異。○『同則相親』,無所間別,故相親也。『異則相敬』,有所殊別,故相敬也。○『樂勝則流,禮勝則離』者,此明雖有同異,而又有相須也。勝,猶過也。若樂過和同而無禮,則流慢,無復尊卑之敬。若禮過殊隔而無和樂,則親屬離析,無復骨肉之愛。唯須禮樂兼有,所以為美。故【論語】云『禮之用,和為貴』,是也。○『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者,合情,謂樂也。樂和其內,是合情也。飾貌,謂禮也,禮以撿跡於外,是飾貌也。貌與心半,二者無偏,則是禮樂之事也。○『禮義立,則貴賤等矣』者,義,宜也。等,階級也。若行禮得其宜,則貴賤各有階級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者,文,謂聲成文也。若行樂文采諧同,則上下各自和好也。○『好惡著,則賢不肖別矣』者,謂所好得其善,所惡得其惡,是好惡著,則賢與不肖自然分別矣。○『刑禁暴』者,謂用刑罰禁止暴慢也。○『爵舉賢』者,謂用爵以舉賢良也。○『則政均矣』者,刑爵得所,政教均平矣。刑者則慎罰,爵者則明德。○『仁以愛之』者,謂王者用仁以愛民也。○『義以正之』者,謂王者用義以正惡矣。○『如此則民治行矣』者,言用仁用義,則民行治也。此經凡有五事,各以『矣』結之。從『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是其一也。『樂文同,則上下和矣』,是其二也。『好惡著,則賢不肖別矣』,是其三也。『刑禁暴,爵舉賢,則政均矣』,是其四也。『仁以愛之,義以正之,如此則民治行矣』,是其五也。
【譯文】樂的特性是求同,禮的特徵是求異。同使人們互相親愛,異則使人互相尊敬。樂事太過不加節制,會使人之間的尊卑界限混淆、流移不定;禮事太過不加節制,則使人們之間離心離德。和合人情,使相親愛;整飭行為、外貌,使尊卑有序,這便是禮樂的功用了。禮的精義得以實現,就貴賤有等;樂事得以統一,則上下和合,無有爭鬥;人們好惡分明,賢與不賢自然區分開來;用刑罰禁止強暴,以爵賞推舉賢能,就會政事均平。以仁心愛人,以義心糾正他們的過失,這樣就會天下大治了。樂是人心中產生的,禮則是外加於人的。正因為樂自心出,所以它有靜的特徵;禮自外加於人身,其特徵則是注重形式、外表。因而大樂的曲調、器具必甚簡易,大禮必甚儉樸。樂事做得好了人心無怨,禮事做得好了則人無所爭。所謂揖讓而治天下,指的就是以禮樂治天下。強暴之民不起而作亂,諸候對天子恭敬臣服,甲兵不起,刑罰不用,百姓沒有憂患,天子沒有怨怒,這樣樂事就發達了。調合父子之間的親情,申明長幼之間的次序,使四海之內互相敬愛。天子做到這些,禮事就發達了。
原文:
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暴民不作,諸侯賓服,兵革不試,五刑不用,百姓無患,天子不怒,如此則樂達矣。合父子之親,明長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內,天子如此則禮行矣。
[疏]『樂由』至『行矣』。○正義曰:此一節明禮樂自內自外,或易或簡,天子行之得所,則樂達禮行。○『樂由中出』者,謂樂從心起也。○『禮自外作』者,謂禮敬在外貌也。『樂由中出,故靜』者,行之在心,故靜也。○『禮自外作,故文』者,禮肅人貌,貌在外,故云『動也』。庾云:『樂成在中,是和合反自然之靜。禮節在貌之前,動合文理,文猶動也。』○『大樂必易』者,『朱弦而疏越』是也。○『大禮必簡』者,『玄酒腥魚』是也。○『樂至則無怨』者,至,謂達也,行也。樂行於人由於和故,無怨矣。○『禮至則不爭』者,禮行於民由于謙敬,謙敬則不爭也。○『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者,民無怨爭,則君上無為,但揖讓垂拱,而天下自治。其功由於禮樂,故云』禮樂之謂也『。○『暴民不作』此下至『樂達矣』,偏舉樂之功,前云『樂達則無怨』,故致此以下之功也。暴民,謂凶暴之民。不作,謂不動作也。○『如此,則樂達矣』者,由樂和,故至天子不怒,以致前事,是樂道達矣。○『天子如此,則禮行矣』者,天子若能使海內如此,則是禮道興行矣。樂雲達,禮雲行者,互文也。禮云『天子如此』,樂不云『天子』者,樂既云『天子不怒』,故略其文,不復云『天子』也。
譯文:樂由內心產生,禮在外表體現。樂由內心產生,所以能潛移默化影響人們的心靈;禮在外表體現,所以具有各種禮儀制度。隆重的樂一定平易,隆重的禮一定簡樸。樂教通達的實行,民眾就沒有怨恨;禮教通達的實行,民眾就不會爭奪。用禮讓治理天下,說的就是實行禮樂。強暴的人不再出現,諸侯都歸附天子,不再用兵器甲冑來發動戰爭,五種刑法也棄置不用,百姓沒有患難,天子也不動怒,這就表明樂教通達地實行了。父子之間親睦,長幼之間有次序,四海之內人們互相禮敬尊重,這就表明禮教通達的實行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