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27|回覆: 1

[儒家學說] 【孔子家語】卷37屈節解詩解1屈不毀節達不犯義子貢止兵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13 17:3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子路問曰:丈夫居世,富貴不能,有益於物,
處貧賤地,不能屈節,而以求伸,則不足以,
論乎人域.孔子對曰:真情君子,行己期於,
必達於己.可屈則屈,可伸則伸.故屈節者,
所以有待,而求伸者,所以及時.雖受屈而,
不毀其節,志已達而,不犯於義.子在衛聞,
齊國田常,將欲為亂,而憚鮑晏,因欲移其,
兵以伐魯.孔子會諸,弟子告曰:魯父母國,
不可不救,不忍視其,受敵今吾,欲屈節於,
田常救魯,誰欲為使?子路請往.孔子弗許.
子張請往,子又弗許.子石請往,又弗之許.
子貢請使,夫子許之.遂如齊乃,說田常曰:
今欲收功,於魯實難,不若移兵,於吳則易.
田常不悅,子貢曰夫,憂在內者,攻強之國;
憂在外者,攻弱之國;聞子三封,而三不成,
是則大臣,不聽君令,戰勝魯國,必以驕主,
破國尊臣,子功不與,日疏於主,與大臣爭,
如此則子,之位危矣.田常曰善,然則兵甲,
已加魯不,可更如何?子貢乃曰:緩師吾請,
於吳令救,魯而伐齊,子因兵迎,田常許諾.
繁體
子路問於孔子曰:「由聞丈夫居世,富貴不能有益於物,處貧賤之地,而不能屈節以求伸,則不足以論乎人之域矣.」孔子曰:「君子之行己,期於必達於己.可以屈則屈,可以伸則伸.故屈節者,所以有待,求伸者,所以及時.是以雖受屈而不毀其節,志達而不犯於義.」
簡體
子路問於孔子曰:『由聞丈夫居世,富貴不能有益於物,處貧賤之地而不能屈節以求伸,則不足以論乎人之域矣。』孔子曰:『君子之行己,期於必達於己。可以屈則屈,可以伸則伸。故屈節者,所以有待,待知求也求伸者,所以及時。是以雖受屈而不毀其節,志達而不犯於義。』
注釋富貴不能有益於物:王肅註:『以道濟物不為身也。』
屈節:原意『彎曲體節』,此指失去節操,降低身份以服從。
行己:立身行事的原則。
期:四庫、同文本作『其』。
及時:王肅註:『及良時也。』
志達而不犯於義:王肅註:『合於義也,乃行。』犯。違犯,違背,背離。
譯文子路請教孔子問:『我聽說大丈夫活在世間,富貴時不能有利於世間萬物;身處於貧賤之境地時,又不能屈抑志節以求得伸展,則不足以達到人們所說的大丈夫的境界。』孔子說:『君子立身處事,期望一定要達到自己的目標,該委屈的時候就委屈,該伸展的時候就伸展。委屈身份是因為有所期待,尋求伸是等待天時良機的到來。所以即使受到壓抑委屈也不能失掉氣節,志向實現時,也不能背棄道義。』
繁體
孔子在衛,聞齊國田常將欲為亂,而憚鮑晏,因欲移其兵以伐魯.孔子會諸弟子而告之曰:「魯父母之國,不可不救,不忍視其受敵,今吾欲屈節于田常以救魯,二三子誰為使?」於是子路曰:「請往齊.」孔子弗許.子張請往,又弗許.子石請往,又弗許.三子退謂子貢曰:「今夫子欲屈節以救父母之國,吾三人請使而不獲往,此則吾子用辯之時也,吾子盍請行焉?」子貢請使,夫子許之.遂如齊,說田常曰:「今子欲收功於魯實難,不若移兵於吳則易.」田常不悅,子貢曰:「夫憂在內者攻強,憂在外者攻弱,吾聞子三封而三不成,是則大臣不聽令,戰勝以驕主,破國以尊臣,而子之功不與焉,則交日疏於主,而與大臣爭,如此則子之位危矣.」田常曰:「善,然兵甲已加魯矣,不可更,如何?」子貢曰:「緩師,吾請於吳,令救魯而伐齊,子因以兵迎之.」田常許諾.
簡體
孔子在衛,聞齊國田常將欲為亂,而憚鮑晏,因欲移其兵以伐魯。孔子會諸弟子而告之曰:『魯父母之國,不可不救,不忍視其受敵,今吾欲屈節于田常以救魯,二三子誰為使?』於是子路曰:『請往齊。』孔子弗許。子張請往,又弗許。子石請往,又弗許。三子退謂子貢曰:『今夫子欲屈節以救父母之國,吾三人請使而不獲往,此則吾子用辯之時也,吾子盍請行焉?』子貢請使,夫子許之。遂如齊,說田常曰:『今子欲收功於魯實難,不若移兵於吳則易。』田常不悅。子貢曰:『夫憂在內者攻強,憂在外者攻弱,吾聞子三封而三不成,是則大臣不聽令,戰勝以驕主,破國以尊臣,而子之功不與焉,則交日疏於主,而與大臣爭,如此則子之位危矣。』田常曰:『善,然兵甲已加魯矣,不可更,如何?』子貢曰:『緩師,吾請於吳,令救魯而伐齊,子因以兵迎之。』田常許諾。
譯文孔子在衛國的時候,聽說齊國的田常想發動叛亂,但害怕鮑氏、姜氏等人從中作梗,所以想調兵去攻打魯國。孔子召集弟子們對他們說:『魯國是我們的父母之郊,不能不救,我不忍心看它遭受別人攻擊。現在我要忍辱到田常那裡去,來挽救魯國。你們幾個誰願意擔當使者?』於是子路請求到齊國去,孔子沒有允許。子張請求去,也沒有允許。子石請求去,又沒有允許。他們三人退下以後,就對子貢說:『現在老師要屈節去救父母之國,我們三人請求擔當使者都沒有得到允許。這次是你運用口才的時候了,你何不請求前去呢?』子貢請求出使,孔子允許了。於是子貢到了齊國,勸田常說:『現在你想在魯國取得成功,很難。不如移兵攻打吳國,更容易取得成功。』田常聽了很不高興。子貢說:『如果憂患在朝廷內部就去攻打強國,憂患在朝廷之外就去攻打弱國。我聽說你三次受封都沒有成功,那是大巨不聽君王的命令。如果你戰勝了魯國會使君王更加驕橫,打了敗仗會使其他大臣更加尊貴,而你的功勞卻不被看重,這樣就會和國君的關係一天天疏遠,而會和那些大臣發生爭鬥。如此,你的位置就危險了。』田常說:『你說得很好。然而軍隊已經開赴魯國,不能更改了,怎麼辦呢?』子貢說:『要暫緩用兵。請讓我到吳國去,叫吳國去救魯國而攻打齊國,您可以趁勢出兵去迎擊吳軍。』田常同意了。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陸油 發表於 2025-4-11 17:23 | 顯示全部樓層
【屈節達義:論子貢止兵之智與儒家權變之道】

【孔子家語·屈節解】所載子貢止兵一事,實為儒家"經權之道"的生動詮釋。子路以"大丈夫當有所為"叩問處世之道,孔子答以"可以屈則屈,可以伸則伸"八字,道出儒家處世哲學的精髓——守經達權。此中深意,當從三個層面剖析:

一、屈伸之道的哲學根基
孔子提出"屈節者所以有待,求伸者所以及時",實為【易經】"窮則變,變則通"思想的人格化呈現。王肅注"以道濟物不為身"點明,屈伸非為私利,乃為行道。如竹簡【五行】所言"君子能屈能伸",這種彈性並非無原則妥協,而是以"不毀其節""不犯於義"為底線。孟子後來發展為"大丈夫"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正是對此的繼承發展。

二、子貢止兵的權變智慧
面對田常伐魯的危局,孔子三拒子路、子張、子石而獨許子貢,實因洞察子貢"利口巧辭"(【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之才。子貢說齊之策,表面勸其攻吳似為不義,實則暗合"憂在內者攻強"的縱橫之術。這種"以不義行義"的悖論,恰是【荀子·解蔽】所言"權不可預設,變不可先圖"的實踐。其智謀遠超普通儒生的道德教條,展現出"行權達變"的實踐智慧。

三、經權之辨的現代啟示
此章揭示的"原則性與靈活性統一"的智慧,對當代社會極具啟示意義。如同【公羊傳】桓公十一年所言"權者反於經然後有善",真正的儒者絕非固執守舊之徒。在商業談判、國際外交等領域,子貢式的"曲線救國"智慧仍具生命力。但必須警惕淪為"鄉愿"(【論語·陽貨】),始終以"志達而不犯於義"為準則。

要之,儒家處世之道猶如執劍,劍鋒是原則,劍鞘是變通。子貢止兵的故事告訴我們:最高明的道德實踐,往往在"守經"與"達權"的辯證統一中實現。這種智慧,正是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年而不衰的生存密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