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卷4榮辱篇詩解4信忠正當小人不爲題文詩: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皆俱;好榮惡辱,
好利惡害,君子小人,好惡所同;若所求之,
之道則異.小人也者,疾爲謊誕,欲人信己,
疾爲詐欺,欲人親己,禽獸之行,欲人善己;
慮之難知,行之難安,持之難立,成則必不,
得其所好,必遇所惡.故君子者,言而有信,
欲人信己;忠誠待人,欲人親己;修正治辨,
欲人善己;慮之易知,行之易安,持之易立,
功成則必,得其所好,不遇所惡;窮則不隱,
通則大明,死名彌彰.小人莫不,延頸舉踵,
羨而願曰:知慮材性,固賢於人.夫不知其,
與己無異.君子至正,舉錯之當,小人不正,
舉錯之過.故其孰察,小人知能,足知有餘,
足可以爲,君子所爲.非其不能,能而不爲.
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知能材性,
非使之然,舉錯習俗,是之節異.不得不異.
【原文】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榮惡辱,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則異矣。
小人也者,疾爲誕而欲人之信己也,疾爲詐而欲人之親己也,禽獸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慮之難知也<1>,行之難安也,持之難立也,成則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惡焉。
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親己也;修正治辨矣<2>,而亦欲人之善己也;慮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則必得其所好,必不遇其所惡焉;是故窮則不隱,通則大明,身死而名彌白。
小人莫不延頸舉踵而願曰:知慮材性,固有以賢人矣<3>。夫不知其與己無以異也。則君子注錯之當<4>,而小人注錯之過也。故孰察小人之知能<5>,足以知其有餘,可以爲君子之所爲也。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6>。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錯習俗之節異也。
〔注釋〕
<1>知:通『智』。 <2>辨[bàn 音辦]:通『辦(辦)』,治理。 <3>賢:勝過。 <4>註:投。 錯:通『措』,置。 注錯:措置,安排處理。 <5>孰:同『熟』。 知:通『智』。 <6>雅:正。安雅:安於正道。
〔譯文〕
資質、本性、智慧、才能,君子、小人是一樣的。喜歡光榮而厭惡恥辱,愛好利益而憎惡禍害,這是君子,小人所相同的,至於他們用來求取光榮、利益的途徑就不同了。小人嘛,肆意妄言卻還要別人相信自己,竭力欺詐卻還要別人親近自己,禽獸一般的行爲卻還要別人讚美自己。他們考慮問題難以明智,做起事來難以穩妥,堅持的一套難以成立,結果就一定不能得到他們所喜歡的光榮和利益,而必然會遭受他們所厭惡的恥辱和禍害。至於君子嘛,對別人說真話,也希望別人相信自己;對別人忠誠,也希望別人親近自己;善良正直而處理事務合宜,也希望別人讚美自己。他們考慮問題容易明智,做起事來容易穩妥,堅持的主張容易成立,結果就一定能得到他們所喜歡的光榮和利益,一定不會遭受他們所厭惡的恥辱和禍害;所以他們窮困時名聲也不會被埋沒,而通達時名聲就會十分顯赫,死了以後名聲會更加輝煌。
小人無不伸長了脖子踮起了腳跟而羨慕地說:『這些人的智慧、思慮、資質、本性,肯定有超過別人的地方啊。』他們不知道君子的資質才能與自己並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君子將它措置得恰當,而小人將它措置錯了。所以仔細地考察一下小人的智慧才能,就能夠知道它們是綽綽有餘地可以做君子所做的一切的。拿它打個比方來說,越國人習慣于越國,楚國人習慣於楚國,君子習慣於華夏;這並不是智慧、才能、資質、本性造成的,這是由於對其資質才能的措置以及習俗的節制之不同所造成的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