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14|回覆: 0

[雜家] 【呂氏春秋】卷22慎行論6察傳詩解審物之情及人之情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16 21:0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呂氏春秋】卷22慎行論6察傳詩解審物之情人之情
題文詩:
得言.數傳而,為黑,為白.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狗遠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過.聞而審,則為福矣;
聞而不審,不若無聞.齊桓公者,其聞管子,
於鮑叔,楚莊王者,聞孫叔敖,於沈尹筮,
審之後用.故霸諸侯.吳王,越王句踐,
於太宰嚭;智伯者之,聞趙襄子,於張武也,
不審而用,國亡身死.凡聞,必熟論,
其於人必,驗以.魯哀公問,於孔子曰:
樂正,一足信乎?孔子:昔舜欲以,
樂傳天下,乃令重黎,舉夔草莽,之中進之,
以為樂正.夔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
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才,舜曰夫樂,
天地之精,得失之節,唯聖能和,至和樂本.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夔一足,非一足也.,類非而是,
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聖人慎以,
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真假情得.

【原文全文
  六曰: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無聞矣。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楚莊聞孫叔敖於沈尹筮,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吳王聞越王句踐於太宰嚭,智伯聞趙襄子於張武,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
凡聞言必熟論,其於人必驗之以理。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聖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此聖人之所慎也。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
【原文分段注釋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②,玃似母猴③,母猴似人,人之於狗則遠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無聞矣。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楚莊聞孫叔敖於沈尹筮,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吳王聞越王勾踐於太宰嚭④,智伯聞趙襄子於張武⑤,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

【注釋】
①察傳:慎重審察傳言,來確定是非。②玃(jué):獸名,猴類,像獼猴但體形較大的一種獸。③母猴:就是獼猴。④吳王聞越王勾踐於太宰嚭(pǐ):吳王夫差戰勝越王勾踐,圍困勾踐在會稽。勾踐叫大夫種賄賂吳國太宰嚭。太宰嚭說服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議和,釋放了勾踐。夫差聽信了太宰嚭,與越王勾踐和,後來勾踐滅了吳國,夫差自殺。⑤智伯聞趙襄子於張武:智伯聽了張武的謀劃,攻打趙襄子。趙襄子聯合韓、魏兩國擊退智伯,殺了智伯,滅了智伯一族。

【譯文】
聽到傳聞是不可以不辨察的,有許多事都是經過人們多次的傳言後,把白的說成是黑的,黑的說成白的。所以就有狗的樣子像玃,玃的外貌又像獼猴,而獼猴與人類的樣子又很相似,但就人和狗來說則相差太遠了!這就是愚蠢的人之所以犯下大錯的緣故了。聽到傳聞而去審查辨別其真偽的就是好事,聽到傳聞而不去審查的,還不如什麼也沒聽說過!
齊桓公從鮑叔那兒聽說了管子的事,楚莊王從沈尹筮那兒聽說了孫叔敖的事跡,審查後才重用,所以他們的國家能在這許多國家中稱霸。吳王夫差從太宰嚭那裡聽聞越王勾踐的事情,智伯從張武的口中聽聞了趙襄子的事,而不去審辨事情的真相,所以導致國亡身死的下場。

【原文】
凡聞言必熟論,其於人必驗之以理。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①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重黎②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於是正六律③,和五聲④,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聖人為能和。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⑤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注釋】
①樂正夔(kuí):樂正,官名,是主管音樂的官。夔,就是以官為氏,所以叫做樂正夔。②重黎:傳說中舜的臣子。③六律:陽律六,陰律六。④五聲:宮、商、角、征、羽。⑤溉:灌,澆水。

【譯文】
    凡是傳言都一定要多次討論研究其真偽,對於一個人來說也必須合理地驗證他。魯哀公問孔子說:『據說樂正夔有一隻腳,可以相信這件事嗎?』孔子說:『以前舜帝想把音樂傳教給天下,就命令重黎把夔從草莽鄉間中舉薦出來,舜帝讓夔來擔任作為正樂的官職。夔於是就扶正了六律,和諧了五聲,使六律五聲和八面的民謠相互協調相通,因而天下都服屬。重黎又想再多物色些像夔這樣的人才,舜帝說:「音樂,是天地間的精華,是事物可得可失的調節者,所以也只有聖人才有可能做到使音樂和諧。和諧,是音樂的根本,夔能將音樂和諧起來,使天下和平。所以如果是夔的話,一個就足夠了!」所以才會說,一個夔足夠,不是說夔只有一隻腳。』
宋家的媳婦丁氏,因為家裡沒有井而要外出汲水,常常一個人外出。等到她家打了井的時候,她告訴路人說:『我打了一口井就得到了一個人。』有聽到的人傳言說:『丁氏在打井的時候挖到了一個人。』流言傳開後,被宋國國君聽到了。宋君派人去詢問丁氏,丁氏回答說:『是得到了一個人的勞動力,而不是從井中得到一個人!』根據傳聞尋訪賢能的人卻不加以審查就信以為真,還不如什麼都沒有聽到。

【原文】
子夏①之晉,過衛,有讀史記②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日『晉師己亥涉河』也。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此聖人之所慎③也。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

【注釋】
①子夏:孔子的學生。②史記:古代的史書,不是指司馬遷的【史記】。③慎:通『審』,審察。

【譯文】

    子夏去晉國,途中路過衛國,有一個讀了史書的人說:『晉師「三豕」過河。』子夏說:『不是,是「己亥」!』這是因為『己』與『三』字形相近,『豕』與『亥』相似。子夏到了晉國再問當地的人,就聽說『晉師在己亥年的時候過河』了。詞有很多似是而非的區別,這是非的分辨,不可不分,這就是聖人所要謹慎的地方。但是怎樣才能謹慎呢?那只能在聽取事物的情況和相關人物的情況後,才可以辨察真偽,分清是非。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