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68|回覆: 1

[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卷7離婁章句上詩解8仁義樂生孝化天下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22 21:0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子】卷7離婁章句上詩解8仁義樂生孝化天下
題文詩:
孟子: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樂正子從,
子敖之齊.孟子見,樂正子曰:子亦見我?
樂正子:先生何為,出此言也?曰來幾日?
曰昔者也.曰昔者則,我出此言,不亦宜乎?
樂正子:舍館未定.孟子問:子聞之也,
舍館定後,求見長者?曰克有罪.孟子謂曰:
之從,於子敖來,啜也;我不意子,
學古之道,而以.孟子: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不告而娶,舜為無後;君子以為,
告也.孟子:仁之實也,事親是也;
義之實也,從兄是也;智之實也,知斯二者,
弗去是也;禮之實也,為之節文,斯二者也;
樂之實也,樂斯二者,樂則生矣;則惡可已,
惡可已則,不知不覺,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孟子:天下大悅,而將歸己,視天下,
悅而歸己,猶草芥也,惟舜為然.不得乎親,
不可為人;不順乎親,不可為子.也者,
事親之道,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
天下之為,父子者定,此謂大孝.至孝至誠,
誠感天人,親親仁民,真誠所至,天下風從.
【原文】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樂正子從於子敖1之齊。樂正子見孟子。孟子曰:『子亦來見我乎?』曰:『先生何為出此言也?』曰:『子來幾日矣?』曰:『昔者2。』曰:『昔者,則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曰:『舍館4未定。」曰:「子聞之也,舍館定,然後求見長者乎?」曰:「克有罪。」
【譯文】
孟子說:『人的毛病在於喜歡充當別人的老師。』樂正子跟隨王子敖到了齊國。樂正子去見孟子。孟子說:『你也來看我嗎?』樂正子答道:『老師為什麼講出這樣的話哇?』孟子問:『你來幾天了?』答道:『昨天才來。』孟子說:『昨天來的,那我說這樣的話,不也是應該的嗎?』樂正子說:『住所還沒找好。』孟子說:『你聽說過,要住所找好了才來求見長輩嗎?』樂正子說:『我有罪。』

【注釋】

(1)子敖:蓋(gě)大夫王的字。(2)昔者:昨天。(3)舍館:客舍,住所。

(4)克:樂正子之名。
【原文】

孟子謂樂正子曰:『子之從於子敖來,徒啜1也。我不意子學古之道而以啜也。』
【譯文】

孟子對樂正子說:『你跟着王子敖來,只是吃吃喝喝罷了。我沒想到你學習古人的大道,只是為了吃喝。』

【注釋】

(1) 啜: ,音bū,吃;啜,音chuò,喝。
【原文】

孟子曰:『不孝有三1,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譯文】
孟子說:『不孝順父母的事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子孫為最大。舜不先稟告父母就娶妻,為的是怕沒有子孫,〔因為先稟告,他那狠毒的爹瞽叟就會從中作梗。〕雖然他沒有稟告,君子卻認為他如同稟告了。』

【注釋】

(1)不孝有三:趙岐【注】云:『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原文】

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1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譯文】
孟子說:『仁的實質就是侍奉父母;義的實質就是順從兄長;智的實質就是明白這二者的道理並堅持下去;禮的實質是對這二者加以調節與修飾;樂的實質就是以這二者為樂事,快樂於是就發生了;快樂一發生,又如何能止得住哇?一止不住,就會不知不覺手舞足蹈起來了。』

【注釋】

(1)文:文飾,修飾。
【原文】

孟子曰:『天下大悅而將歸己,視天下悅而歸己,猶草芥也,惟舜為然。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豫1,瞽瞍豫而天下化,瞽瞍豫而天下之為父子者定,此之謂大孝。』
【譯文】
    孟子說:『天底下的人都很喜歡自己,而且將歸附自己,卻把這好事看成草芥一般,只有舜是這樣的。不能得到父母的歡心,不可以做人;不能順從父母的旨意,不能做兒子。舜盡心竭力侍奉父母,結果瞽瞍變得高興了;瞽瞍高興了,天下的風俗也就隨之變好;瞽瞍高興了,天下父子間的倫常也由此確定,這便叫作大孝。』

【注釋】

(1)瞽瞍厎豫:瞽(gǔ)叟,亦作『瞽叟』,舜的父親;厎(zhǐ),致;豫,樂。
+
真衣 發表於 2025-3-28 03:03 | 顯示全部樓層
【孟子】卷七離婁章句上詩解八詮義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者,乃警世之深言也。師者當以德化人,非以名自居。樂正子從子敖之齊,孟子責其"徒哺啜"者,正見聖門慎交遊、重進學之旨。蓋君子之游,必有所益;學者之趨,必有所求。樂正子未即求見而先安舍館,是以飲食起居為急,而輕慢師道,故孟子以"學古之道而以哺啜"譏之,此非苛責,實乃教人以"重道輕利"之微意也。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一語,當以經權之道觀之。趙岐注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為一不孝,"家貧親老不為祿仕"為二不孝,"不娶無子絕先祖祀"為三不孝。然孟子特舉"無後"者,非謂其餘可忽,蓋承【孝經】"守其宗廟"之訓,以祭祀之絕為重。然則舜不告而娶,正為"權而得中",以全大孝。讀此章者,當知聖賢之言皆有次第:好為人師者失其本,徒哺啜者喪其志,不孝無後者悖其倫——三者皆由仁義之心不篤故也。

要之,此章大義在"慎初"二字:慎師道之始,則教化可彰;慎交遊之初,則德業可進;慎孝親之本,則人倫可正。學者能於此三致意焉,庶幾得離婁之明矣。

(全文計498字)

註:本文依朱子【集注】詮解經義,兼采焦循【正義】之說,以"師道""孝道"為綱,統攝全章,既析文句之微,復明聖賢之志,謹守"以經解經"之訓,不作虛衍之談。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