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04|回覆: 1

[其他] 葛洪【抱朴子·外篇】卷28時難-言納須時明主難遇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24 20:4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葛洪【抱朴子·外篇】卷28時難-言納須時明主難遇題文詩:
盡節無隱,其可為也.使言必納,而身必安,
其必須時.時之否也,奸凶之徒,妒所不逮,
擁上抑下,惡直醜正,憂畏公方,彈擊邪枉,
務除勝己,以紓其誅.明聖之主,不世而出,
庸君也者,迷於皂白,其既不能,受用忠益,
其或乃有,宣洩至言.於是弘恭,石顯之徒,
飾其巧辭,以構象似,假託至公,以售私奸.
獻長生術,令之反獲,立死之罪;進安上計,
旋即以受,危身之禍.非言之難,談之時難.
以賢說聖,未必即受,伊尹干湯,至於七十.
以智告愚,則必不入,故文諫紂,終不納也.
言不見信,猶之可也.若乃李斯,之誅韓非;
龐涓也者,之刖孫臏;上官大夫,之毀屈原,
不可勝載.為臣不易.往而不返,功在身後;
藏器俟時,百無一遇.高勛之臣,曠代一有;
陷冰之徒,委積史策.時之難遇,如此其甚.
由茲以言,吾知渭濱,呂尚之儔,傅說之屬,
懷王佐器,抱邈世材,秉竿擁築,其老死於,
庸兒之伍,若遂不遭,文王高宗,必不訾矣.
【原文】抱朴子曰:盡節無隱者,可為也。若夫使言必納而身必安者,須時。時之否也。夫奸凶之徒妒所不逮,擁上抑下,惡直醜正,憂畏公方之彈擊邪枉,是以務除勝己以紓其誅。明主不世而出,庸君迷於皂白,既不能受用忠益,或乃宣洩至言。於是弘恭石顯之徒,飾巧辭以構象似,假至公以售私奸。令獻長生之術者,反獲立死之罪;進安上之計者,旋受危身之禍。故曰:非言之難也,談之時難也。
【譯文】抱朴子說:盡心竭力完成臣子的使命而毫無保留,是應該做的。至於讓說出話來一定被採納而自己又一定安全無恙,那要等侍時機。時機不對,邪惡凶暴的傢伙嫉妒還來不及,蒙蔽君主壓抑群臣,痛恨嫉害正直的人,擔心害怕公正方直的人彈劾抨擊奸邪不正的行為,因此盡力除掉勝過自己的人以逃脫懲罰。賢明的君主不是每代都出現的,昏庸的國君黑白是非不分,既不能得到盡忠報效的益處,有的甚至拋棄至理之言。於是弘恭、石顯這樣的人,用巧妙的言辭隨聲附和,假借大公無私以施展自己的陰謀詭計。使貢獻長生辦法的人,反而獲馬上處死的罪過;進上令君主安穩計策的人,立即遭遇丟失性命的災禍。因此說,不是說話難,而是說話的時機難找。
【原文】夫以賢說聖,猶未必即受,故伊尹干湯,至於七十也。以智告愚,則必不入,故文諫紂,終不納也。言不見信,猶之可也。若乃李斯之誅韓非,龐涓之刖孫臏,上官之毀屈平,袁盎之中晁錯,不可勝載也。為臣不易,豈一途也哉!蓋往而不反者,所以功在身後;而藏器俟時者,所以百無一遇。高勛之臣曠代而一有;陷冰之徒,委積乎史策。悲夫,時之難遇也,如此其甚哉!由茲以言,吾知渭濱呂尚之儔,岩間傅說之屬,懷其王佐之器,抱其邈世之材,秉竿擁築,老死於庸兒之伍,而遂不遭文王高宗者,必不訾矣。
【譯文】賢德的臣子向聖明的君主進言,尚且未必立刻接受,所以伊尹干謁商湯有七十次之多。聰明的臣子勸諫愚蠢的君王,則必然不被接受,因此周文王勸諫商紂,最終也沒有被採納。說話不被信任,也還罷了。至於李斯害死韓非,龐涓砍掉孫濱的腳,上官大夫詆毀屈原,袁盎中傷晁錯,就列舉不完了。做臣子不容易,豈只是一個方面呢?這大約就是隱居而不再回返的人們,其高尚節操為後世效法;而身懷奇才等待機會的人所以一百次也難有一次機遇的原因。建立極大功勳的臣子,多少代才有一位;而沉淪於蓬蒿的人們在史書中卻堆積得很多呀!悲哀呀,時機的難於遇到,居然到了這種程度。從這點來說,我知道了渭水之濱呂尚之類的人,山岩間傅說之類的人,胸懷佐成王業的本領,懷抱超越世俗的才能,卻手握釣竿抱持木杵,老死在平庸者的行列里,如果沒有遇到周文王、商高宗的,肯定無以數計。
天道無情 發表於 2025-4-10 13:53 | 顯示全部樓層
【時難篇】抉微:論明主難遇與士人立身之道

葛洪【抱朴子·外篇·時難】章,實為魏晉之際士人處境之深刻寫照。此篇以"言納須時明主難遇"為綱,揭示了中國政治文化中一個永恆命題:賢才遇合之難。本文擬從三個維度解析其要義。

一、時命與進言的辯證關係
葛洪提出"盡節無隱,其可為也"與"言必納而身必安,其必須時"的二元命題,深刻揭示了士人倫理與政治現實的張力。所謂"時之否也",典出【周易】否卦"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暗喻君臣道隔之象。文中列舉李斯誅韓非、龐涓刖孫臏等史實,皆印證【荀子·君道】"主暗於上,臣詐於下"的政治困境。葛洪特別指出"弘恭石顯之徒"的為害之狀,此二人乃西漢宦官干政的典型,其"飾巧辭以構象似"的手段,正是王弼注【老子】"智慧出,有大偽"的生動例證。

二、明主難遇的歷史困境
"明聖之主,不世而出"的論斷,與【孟子·公孫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形成對話關係。葛洪通過伊尹七十說湯、文王諫紂不納的典故,闡明"以賢說聖猶未必即受"的殘酷現實。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庸君迷於皂白"之語,化用【尚書·太甲】"弗慮胡獲,弗為胡成",暗指君主失察之過。其所言"獻長生術反獲死罪"的悖論,恰如嵇康【養生論】所揭示的"世常謂一怒不足以侵性"的認知誤區。

三、士人的應對之道
葛洪提出"往而不返,功在身後"與"藏器俟時"兩種處世策略,前者承襲【論語·泰伯】"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的精神,後者本於【周易·繫辭下】"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其論呂尚、傅說"老死於庸兒之伍"的假設,與【楚辭·九辯】"處濁世而顯榮兮,非余心之所樂"形成跨時空呼應。所謂"百無一遇"的慨嘆,實則暗含【莊子·讓王】"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哲學智慧。

結語:
【時難篇】之價值,不僅在於揭露"談之時難"的政治現實,更在於確立士人在"明主難遇"時的立身準則。葛洪將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進取精神,與道家"待時而動"的處世智慧熔於一爐,為後世士人提供了"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完整人格範式。在當代社會,此文仍具有警示意義:任何時代的知識分子,都需在理想堅守與現實應對之間尋求平衡。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