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68|回覆: 1

[其他] 葛洪【抱朴子·外篇】卷25君道2改過夕惕虛己術度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24 21:4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葛洪【抱朴子·篇】卷25君道2改過夕惕虛己術度
題文詩:
外總多士,文武治,內建維城,穆屬,
親疏相持,尾為身干.枝雖茂而,無傷本憂,
流雖盛而,無背源勢.石磐岳峙,式遏覬覦.
三苗傾殄,知川源,之未可恃;翳幽不守,
睹覺嚴嶮,之不足賴.江漢猶存,強楚虜辱;
劍閣自如,子陽赤族.四岳三塗,實不一姓;
金城湯池,未若人和.真情內守,情通宇內,
守在海外,山河也.是以賢君,抱道守德,
懼不足,改過,恐有餘.謀當計得,
而其猶思,危而弗休;戰勝地廣,而其猶戒,
盈而夕惕.象渾穹,以遐燾覆,其式坤厚,
以廣載也.其運重光,以表,致遠思乎,
事之未兆.資春景,以嫗煦也,仿秋霜,
以肅.問詢,以校同異,平衡名實,
以銓群言.虛己委身.以盡下情,推功論賞,
以勸將來.御之以術,終始可竭;整以,
參差可齊.嶷若閬風,之凌霄而,諸下不得,
以輕重料;窈若玄淵,之萬仞則,近侍不能,
以少多量.然則君之,流源不窮,百僚之才,
力畢陳矣;涯畔無外,而彼,斤兩可限.
【原文】外總多士於文武,內建維城之穆屬,使親疏相持,尾為身干。枝雖茂而無傷本之憂,流雖盛而無背源之勢。石磐岳峙,式遏覬覦。見三苗之傾殄,則知川源之未可恃也;睹翳幽之不守,則覺嚴嶮之不足賴也。夫江漢猶存,而強楚虜辱;劍閣自如,而子陽赤族。四岳三塗,實不一姓;金城湯池,未若人和。守在海外,匪山河也。
【譯文】在外統領眾多的賢士從事文治武功,在內以懷德之心建立有如連城般牢固的宗族關係,使親族和外人相互幫持,郡國諸侯成為君主的骨幹力臣。樹枝即使茂盛也沒有損傷樹幹的憂慮,河流水勢再大也不會有倒流向源頭的局面。像大石一般屹立,像山嶽一樣聳峙,就能阻止住別人的非分之想。見到三苗的徹底滅亡,就能知道河流湖泊是不能倚仗的;見到隱蔽深幽的地方把守不住,就該懂得山崖之險是不能依賴的。長江漢水還存在,但強大楚國的國君被俘受辱;劍閣依然如故,但公孫述被殺死全族。四岳和三塗山,實在不屬於一姓所有;銅鐵的城牆和沸水的護城河,不如民心和樂。守衛是靠仁德布於海外,不是依靠山河之險。
【原文】是以賢君抱(有脫文)懼不足,而改過恐有餘。謀當計得,猶思危而弗休焉;戰勝地廣,猶戒盈而夕惕焉。象渾穹以遐燾,式坤厚以廣載。運重光以表微,致遠思乎未兆。資春景以嫗煦,范秋霜以肅物。諮以校同異,平衡以銓群言。虛己以盡下情,推功以勸將來。御之以術,則終始可竭也;整之以度,則參差可齊也。嶷若閬風之凌霄,而諸下不得以輕重料焉;窈若玄淵之萬仞,則近侍不能以少多量焉。然則君之流源不窮,而百僚之才力畢陳矣;我之涯畔無外,而彼之斤兩可限矣。
【譯文】因此賢明的君主有良好的道德還害怕不夠,而改正錯誤則害怕有遺留。謀略合適方針得當,還要不斷地想到危險;打仗勝利版圖廣闊,還要免除自滿而戒懼勤政。要模仿天宇廣闊地覆蓋,要學習大地博大地承載。運用日月二重的明亮令隱微之事顯明,在沒有先兆時就有了長遠的設想。藉助春天的陽光來生養撫育,仿效秋天的嚴霜來清肅萬物。靠諮詢來比較同異,以稱量來權衡群言。靠虛心全面地了解百姓的情況,論功行賞以便鼓勵將來。用恰當的手段來統御臣下,那麼臣下會自始至終盡心竭力;用法度來整頓,或長或短都可以齊整。高得像閬風山那樣到了雲霄之上,那麼眾多在下邊的人不能用輕重來估計它;深邃猶如萬丈深淵,那麼近處的人不能用多少來度量它。這樣,君主手下的人才就會源源不斷,而諸多臣僚的才學能力就會全部使用出來;君主的權力廣闊無邊,那麼臣子的權力就可得到限制。
史柴 發表於 2025-4-10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抱朴子·外篇】君道思想發微

葛洪【抱朴子·外篇】卷二十五【君道】篇,以"改過夕惕虛己術度"為綱,系統闡述了魏晉時期理想君主的治國之道。此段文字集中體現了道家"君人南面之術"與儒家"修齊治平"思想的融合,具有深刻的治國理政智慧。

一、政治結構之"本末相濟"
葛洪提出"外總多士於文武,內建維城之穆屬"的治理架構,強調"親疏相持"的平衡之道。其"枝本流源"之喻,源自【莊子·逍遙遊】"大本擁腫"之說,又融會【荀子·君道】"源清則流清"的思想,形成"尾為身干"的政治生態觀。這種既重宗族維城又納文武多士的治理模式,實為對漢末"親親""尊賢"之爭的超越。

二、地理險阻之辯證認知
文中列舉三苗、江漢、劍閣等歷史地理案例,揭示"金城湯池,未若人和"的治國真諦。此論承續【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脈絡,又結合魏晉亂世割據的教訓,指出"守在海外,匪山河也"的深刻洞見。葛洪將【周易·坎卦】"王公設險以守其國"的傳統觀念,提升至"真情內守"的道德境界。

三、君主修養之"夕惕若厲"
"改過恐有餘"的修身要求,本於【論語·學而】"過則勿憚改"的訓誡;"戒盈而夕惕"的執政態度,則源自【周易·乾卦】"君子終日乾乾"的教誨。葛洪創造性地將道家"虛己"(【莊子·山木】)與法家"術度"(【韓非子·定法】)相結合,提出"虛己以盡下情,推功以勸將來"的君道實踐論,形成"酬諮校異,平衡銓言"的決策機制。

四、治國理政之"參差可齊"
篇末"御之以術,終始可竭;整以法度,參差可齊"的總結,體現了葛洪"道術相濟"的政治哲學。其"閬風凌霄""玄淵萬仞"之喻,既取法【老子】"淵兮似萬物之宗"的君主意象,又暗合【荀子·君道】"主道利周"的統治藝術,最終達成"百僚才力畢陳"的理想治理狀態。

此段文字雖僅二百餘言,卻濃縮了魏晉時期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精華。葛洪以醫家"抱朴"之眼觀照君道,其"改過夕惕"說至今仍為領導幹部修身用權的明鏡,"虛己術度"論亦足為現代治理體系提供傳統智慧參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