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卷7離婁章句下詩解2大人無爲赤誠自得 題文詩:
孟子有曰:無罪殺士,大夫可去;無罪戮民, 士可以徙.君仁皆仁;君義皆義.非禮之禮, 非義之義,大人弗爲.中庸也者,教養不中, 才養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也.如中庸者, 其棄不中,才棄不才,賢不肖之,相去其間, 不能以寸.孟子又曰:人有不爲,後可有爲. 至無而有,至虛而實,無爲而後,無不爲也, 無爲有情,仁義牧民.言人不善,如後患何? 仲尼不爲,已太甚者.大人真情,言不必信, 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大人不失,赤子之心. 贍養生者,仍不足以,擔當大事,送死惟可, 當擔大事.君子情深,造之以道,爲學日增, 爲道日損,以至無爲,無爲自得.自得真情, 真情之窟,能知所止,則居之安;資之深則, 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孟子有曰:博學詳說, 將以反約;大道簡約,執簡御繁,至德自得. 以善服人,未有服者;以善養人,教善然後, 能服天下.天下心服,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言而無實,其雖不祥;不祥之實,蔽賢者當. 【原文】
孟子曰:『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無罪而戮民,則士可以徙!』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孟子曰:『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爲。』孟子曰:『中也養1不中,才也養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也。如中也棄不中,才也棄不才,則賢不肖之相去,其間不能以寸。』
【譯文】 孟子說:『士人並沒犯罪,卻被殺掉,那麼大夫就可以離去。百姓並沒犯罪,卻被殺掉,那麼士人就可以搬走!』孟子說:『君主如果仁,沒有人不仁;君主如果義,沒有人不義。』有德行的人是不干的。』孟子說:『品質好的人教養品質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教養沒才能的人,所以人人都喜歡有好父兄。如果品質好的人不去教養品質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不去教養沒才能的人,那麼,所謂好和不好,他們的間距也就近得不能用分寸來計量了。』
【注釋】
(1)養:教養。 【原文】
孟子曰:『人有不爲也,而後可以有爲。』孟子曰:『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孟子曰:『仲尼不爲已甚者。』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曰:『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1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2,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譯文】
孟子說:『人要有所不爲,才能有所作爲。』
孟子說:『說人家的壞話,有了後患,又怎麼辦呢?』
孟子說:『仲尼不做太過分的事。』
孟子說:『有德行的人,說話不一定要句句守信,行爲不一定要貫徹始終,只要義之所在,必定全力以赴。』
孟子說:『有德行的人,是能保持天真純樸童心的人。』孟子說:『光能〔妥善〕贍養父母,還不足以承擔大任務,只有能〔妥善〕給他們送終才足以承擔大任務。』
孟子說:『君子得到高深的造詣,所依循的正確方法,就是要求他自覺地獲得。自覺地獲得,就能牢固掌握它;牢固掌握它,就能積蓄很深;積蓄很深,就能左右逢源而取之不盡,所以君子要自覺地獲得。』
【注釋】
(1)資:積。
(2)原:『源』的本字,字形像山崖邊泉孔中有水湧出;而『源』是『原』的後起加形旁字,類似『暮』與『莫』、『燃』與『然』的關係。 【原文】
孟子曰:『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孟子曰:『以善1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然後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曰:『言無實不祥;不祥之實,蔽賢者當之2。』
【譯文】 孟子說:『廣博地學習,詳細地解說,〔是爲了融會貫通以後,〕能做到深入淺出執簡御繁呢。』孟子說:『拿善來使人服輸,沒有能使人服輸的;拿善來教養人,這才能使天下的人都歸服。天下人不心服而能統一天下的,是從來沒有的事。』孟子說:『言之無物,固然不好;但所謂不好的言之有物,說的就是阻礙任用賢者的人。』
【注釋】
(1)善:指仁義禮智等。
(2)蔽賢者當之:蔽賢者等於它(不祥之實);當,等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