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03|回覆: 1

[儒家學說] 【孟子】卷7離婁章句下詩解3君子有本由仁義行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26 19:5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子】卷7離婁章句詩解3君子有本由仁義行
題文詩:
徐子:仲尼亟屢,稱於水曰:水哉水哉!
何取於水?孟子:源泉滾滾.不舍晝夜,
盈科後進,放乎四海.有本如是,是之取爾.
苟爲無本,使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
其涸也,可立而待.至本至源,至元至道,
真情永恆,無有止息.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孟子: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幾希也,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庶物,察於人倫,
由仁義行,真情自生;非行仁義.孟子:
禹惡旨酒,而好善言.湯執中正,立賢無方.
文王也者,視民如傷,仁義,而未之見.
武王,邇忘遠.周公也者,思兼三王,
以施四事;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
幸而得之,坐以待旦.孟子:王者之跡,
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之乘,
檮杌,春秋,一也其事,齊桓晉文,
其文則史.孔子: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原文】

徐子1曰:『仲尼亟2稱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3,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4,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5。苟爲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6,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7過情,君子恥之。』【譯文】
徐子說:『孔子好幾次稱讚水,說:'水呀,水呀!」他看中了水的哪一點呢?』孟子說:『泉水滾滾向前,晝夜不息,灌滿坑坑坎坎,又繼續奔流,一直奔向大海。凡有本源的都是這樣,孔子就看中這一點罷了。如果沒有本源,即使七八月間大雨滂沱,把大小溝渠都灌滿了;但是它的乾涸,也就一會兒的工夫。所以聲譽超過實情的,君子以它爲恥。』

【注釋】

(1)徐子:徐辟;參見【滕文公上】第五章。(2)亟:音qì,屢次。(3)混混:水流浩大的樣子。(4)科:坎。(5)是之取爾:『取是爾』的倒裝;爾,同『耳』。(6)七八月之間雨集:周曆七八月相當於夏曆五六月,正是雨多的時候。(7)聞:音wèn,名譽。
【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1,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2,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譯文】
孟子說:『人和禽獸不同的地方只有一點點,一般百姓丟棄它,正人君子保存它。舜懂得事物的道理,了解人類的常情,只是〔快快樂樂自然而然地〕走在仁義的路上,不是〔勉強地當作任務、責任〕貫徹實行仁義的。』

【注釋】
(1)幾希:很少。(2)庶物:萬物,眾物;庶,眾多。
【原文】

孟子曰:『禹惡旨酒而好善言。湯執中,立賢無方1。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武王不泄邇,不忘遠2。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譯文】

孟子說:『禹厭惡美酒,卻喜歡有價值的話。湯秉持中正之道,能破格提拔德才兼備的人。文王總把百姓當作受傷者一樣〔,加以憐愛〕,追求仁義之道又似乎沒看到希望。武王不輕慢朝廷之中的近臣,也不遺忘散在四方的遠臣。周公想要兼學夏、商、周的君王,來實踐禹、湯、文、武的事業;如果有不合當前情狀的,便抬著頭夜以繼日思考;若總算想通了,便坐著等到天亮〔就馬上付諸實施〕。』

【注釋】

(1)方:常。

(2)不泄邇,不忘遠:泄,通『媟』(xiè),通『褻』,輕慢,褻瀆;邇,近;這兩句是說不輕慢朝臣和不遺忘遠處的諸侯。
【原文】

孟子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1,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譯文】
孟子說:『聖王的事跡成爲絕響,【詩】也就消亡了;【詩】消亡了,孔子創作的【春秋】便應運而生。〔各國都有叫作'春秋」的史書,〕晉國的又叫【乘】,楚國的又叫【檮杌】,魯國的只叫【春秋】,都是一個樣:所載之事不過齊桓公、晉文公之類,而其文風不過一般史書的筆法。〔孔子的【春秋】有所不同,〕他說:'【詩】三百篇所蘊含的褒貶善惡的大義,我私下在【春秋》裡借用過了。」』

【注釋】

(1)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春秋】本爲各國史書的通名,楚又別名【檮杌】(táo wù),晉又別名【乘】。此處『魯之【春秋】』,乃魯國當時史書名,而非孔子所修的【春秋】,只是他所依據的原始資料。
條皮飛彈 發表於 2025-4-12 13:33 | 顯示全部樓層
【孟子·離婁下】水喻本原與君子之道疏解

徐子之問,實關儒門觀物取象之深意。孟子以"有本"釋仲尼嘆水之旨,揭示出儒家道德哲學之核心。源泉混混,晝夜不息,其"盈科後進"之態,恰似君子"居仁由義"之漸進工夫。朱子【集注】謂"科,坎也",水必填滿窪陷方繼續前行,此即【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的生動喻象。

孟子更以驟雨爲反喻,闡明無本之弊。夏曆五六月暴雨雖驟注溝澮,然涸可立待,恰如荀子所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之理。此中暗含對當時"聲聞過情"者的批判,與【論語】"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遙相呼應。陽明先生【傳習錄】論此章云:"水之就下,猶心之向善,惟其有本,故能流行不息。"

次章論人禽之辨,乃孟子性善論樞機所在。"幾希"二字最宜玩味,非指數量之微,實言本質之異。舜"由仁義行"與"行仁義"之辨,尤見精微。程頤解曰:"由仁義行,是仁義已根於心;行仁義,是勉強作爲。"此即【大學】"誠於中形於外"之義,與後文周公"夜以繼日"的誠篤工夫形成呼應。

末章歷敘聖王心法,自禹之"惡旨酒"至周公"坐以待旦",實爲"有本"之具體展現。湯之"執中",非執守僵死之中,乃"時中"之妙;文王"視民如傷"正是仁心流行;武王"不忘遠"體現義之普遍性。司馬遷【史記】載周公"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恰可與此章互證。

【春秋】之作,承王者之跡熄而興,孔子"竊取其義"之說,實開儒家經世致用之統緒。孟子以"乘""檮杌""春秋"異名同實,暗示仁義之道雖因時損益,其本則一。船山先生【讀四書大全說】謂:"孟子此章,由形下之水喻,直指形上之道體,終歸於歷史之擔當,可謂即器明道之典範。"

要之,此三章以水喻始,以【春秋】終,中間貫串聖賢心法,構成"本原—心性—實踐"的完整體系。孟子之深意,在示人:君子當如活水之有本,由仁義行而非行仁義,最終實現"放乎四海"的生命境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