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12|回覆: 0

[儒家學說] ​錢穆:宋代理學三書隨札-近思錄上下1道體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0-10 15:3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錢穆:宋代理學三書隨札-近思錄上下1道體
(1)上
  朱子編輯【近思錄】一書,凡分七篇十四目。首為道體,此兩字即有大講究。全部中國學術史,可分四大變。堯舜以下迄於孔子,可謂王官學時代。其時則學在王官,少及社會平民。孔子以下,百家言興起,學術下降民間,為中國學術一大變。

  孔孟儒家主要在言道,備見【語】【孟】兩書。墨翟繼孔子,亦言道,惟反孔子之道以為道。儒墨以下,共分八家,皆言道,而所言各不同。【莊子?天下】篇言:『道術將為天下裂』,是也。戰國末期,天下漸趨於一,言道者亦漸趨於一。呂不韋著【呂氏春秋】,漢初劉安為【淮南王書】,皆廣招賓客,折衷群言以歸一,即學術亦求統一之明證。漢武帝採取董仲舒對策,表彰五經,罷黜百家。而學術重定於一尊,是為中國學術之第二大變。

  漢武以下,可謂廢止孔子以下之百家言,而重振孔子以前之王官學,乃以孔子與周公並尊,則實已會通家言於官學,亦可謂擇一家言以重定為官學。而孔子乃為此下兩千年中國學術史上之主要中心人物。

  東漢末天下亂,政治復趨分裂,學術又隨而變。先則莊老道家言再興,繼則印度佛教東來,於是道分為三,曰儒、曰道、曰釋。隋唐復歸統一,政治變於上,而學術則依然是儒釋道三分之局面,此為中國學術之第三變。

  唐中葉,韓愈倡為古文,曰:『好古之文,乃好古之道也。』提倡闢佛,而以孟子之拒楊墨自比。著為【原道】篇,又有【師說】,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愈之論學論道,主要在孔孟儒家。宋興,韓愈之言始昌。其先猶多偏在政治上,及神宗後,新舊黨爭,而北宋亦隨衰。周濂溪始創道學,精闡孔孟,程明道伊川兄弟及張橫渠繼之,北宋道學遂立。其為學與漢唐儒有不同,主要在反老釋,創新宇宙論人生論,更近西方哲學家言。宋史特立【道學傳】,以分別於兩漢以下之【儒林傳】,其事未可厚非。此為中國學術之第四變。

  以前儒家求道明道傳道,偏重在人群治平方面。莊老道家始推論及於宇宙自然。體用二字兼言,始於東漢末魏伯陽之【參同契】。亦道家言。道體觀念之成立,最先應起於此。佛教東來,主要亦先言宇宙,乃及人生,與中國道家言較接近。惟戰國鄒衍陰陽家言,會通儒道,亦先推論宇宙,而歸極則在人道方面,實近儒。【中庸】【易傳】後起,亦會通儒道,可謂古代之新儒家。周濂溪論學多本之【易傳】【中庸】,而又時及陰陽家言。橫渠著書亦多本【易】【庸】,獨二程更多引孔孟。要之,此道體觀念,可謂先秦漢儒皆未之有。宋代道學家反老釋,亦兼采老釋,道體一觀念,則為講究周張二程四家言者,一最重要綱領所在。

  下及清代,學術又變而未定。西學東來,學術上又再變,而至今仍未定。此處不詳論。惟一事必當鄭重提出者,西方學重分別,中國學重和合。西方一切學問分門別類,各成專家,並無一共通觀念,故不言道。惟宗教家言似近道,但專言靈魂,不僅與中國儒家相異,亦與老釋相異。故西方政教分,其宗教之涉及人生方面者,乃自先有了一大限。既主自由平等,惟不犯法律規定,豈不人人各可有一道。中國人言道,無論其為人道天道,皆有統有體,又必會通和合為一。此則中西雙方一大不同處。

  今再細言之,中西雙方道不同。單就中國言,亦可謂儒、釋、老三家言道各不同。專就儒家言,亦可謂先秦孔孟言道與宋代道學家言又有不同。而專就北宋周張二程四家言,又各自有不同。惟中國人言道則終有其大同處。朱子舉道體二字為【近思錄】全書之第一目,可謂用意深長矣。

  今再以現代語簡約言之,道可謂是理想的人生。具體人生,古今中外,人各不同。但可有一超時空的抽象的更高理想的共同境界,並融會天地萬物大自然而和通為一,此即宋代理學家所謂之道體。
(2)下
【近思錄】第一卷道體,凡五十一條,首采濂溪【太極圖說】。茲錄伊川一條以為例。其言曰:『乾,天也。天者乾之形體。干者天之性情。乾,健也。健而無息之謂干。夫天,專言之則道也。天且弗違是也。分而言之,則以形體謂之天,以主宰謂之帝,以功用謂之鬼神,以妙用謂之神,以性情謂之干。』今按:伊川此條大體猶濂溪意,而言之尤明析。西方宗教信上帝為天地萬物之主宰,然如心為身之主宰,心不能外於身而獨立,則上帝亦不能外於天而獨立。上帝之主宰萬物亦如王者之主宰天下,必有輔佐,則為鬼神。故中國古人非不信上帝,而又信多神。近代國人則必譏之為多神教,其地位乃遠不能與一神教相比。人死為鬼,亦可為神。詩曰:『文王在天,克配上帝。』是即文王之死而為鬼為神,為上帝之輔也。孟子曰:『聖而不可知之謂神。』聖已即是神,不待死後始為神。伊川謂鬼神以功用言,神以妙用言,此可謂深得古人之意矣。孔子曰:『天生德於予。』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然人之德性則不謂其受自父母,而必謂之受自天。故伊川言天有性情,即謂之干。干者,健而無息。孔子之學不厭,教不倦,此即孔子之健而無息。而此一德,即可上通於天而為神矣。實則此一德,即自天來。通天人,合內外,即此而在矣。朱子所謂關於大體,此即道體,伊川此條所言天帝鬼神皆是也。朱子所謂切於日用,求端用力得門而入者,伊川此條所言之性情即是矣。孔子不言性與天道,伊川此條主要在言此,然而亦可謂深得孔子之遺意矣。述而不作即如此。

  伊川此條言天有性情,此乃人本位之觀念。近代國人則必譏之曰主觀。然能無主觀者其又誰?西方之學外於人以為觀,近代國人則尊之曰客觀。客觀則無定觀,故西方之學僅重功用,在己則不言性,在外則不見道體,此誠中西雙方文化傳統學術思想一大相歧處也。又儒家言天命,道家言自然,實同一體,亦可於伊川此條參之。

  茲再引明道一條曰:『天地之間,只有一個感與應而已。更有甚事。』伊川亦言:『有感必有應,凡有動皆為感。感則必有應,所應復為感,所感復有應。感通之理,知道者默而觀之可也。』今按:此兩條尤簡言之。【易】言陰陽,實只一氣。二程言感應,實只一動。實則氣即是動。性理大道之體,只此兩字盡之矣。鬼神之事,亦只一感應。故伊川又曰:『鬼神者,造化之跡。』二程提出此感應二字,實可謂會通兩千年來之文化精義而包括無遺。言人所未言,而實是發明前人所已言。述而不作,妙用如是。亦可謂不啻是鬼神之跡矣。又今人好言平等,若能從感應上言,斯為真平等。由性見情,惟有情始有感有應。近世一切動必求進取,有取無與,所感所應,一出於爭奪。爭奪必有勝敗,何平等可言。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