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63|回复: 1

[中医理论] 协同为真·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11-4 09: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协同为真·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把中西医结合作为中医现代化,模糊了中医之道和西医之道的文化界线,否定了中医和西医的客观基础的区别,混淆了病机理论与病理生理的本质差异,违背了文化的基本规律,中医失中医之正了。
中西医结合就其生命意义和文化价值讲,不是中医理论的西化问题,也不是实验实证解读中医的问题,而是运用好中医理论,按照辨证论治,为现世之人的健康服务的问题。
所有文化无不为人服务,只不过服务的内容不同、作用不同,有不同的人文价值。中医学为人服务的内容,是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健康,目的在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使人“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
中医正道就在维护现世之人的健康,治疗现世之人的疾病,这也是中医现代化的真正目的。科学化解读中医,用实验实证改变中医,把西医的病理生理作为中医本质,偏离了中医正道,结果不是现代化。
中医是中国文化土壤里生长、形成的医学,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和临床模式,既可以与西医协同,在重大疾病问题上发挥作用,更能够独自医疗,为人们解除疾苦。
协同不是理论结合的问题,是在文化独立、临床自主的前提下,中医、西医各走各的道,互不干扰、互不取代、互不否定,优势互补,为人服务的问题。
中医有中医的长处,西医有西医的长处,在临床需要的时候,发挥各自的长处,为活生生的人服务,就是中西医协同。
中西医协同,是活生生的人的健康需要,是临床医疗的需要,但若没有了中医理论,没有了辨证论治,中西医就失去了协同的文化条件和临床可能。
我建议,不再提中西医结合,改为中西医协同。中西医结合还不是一个可以独立的学科,它没有它自己的理论体系,没有它自己的临床模式,没有既不同于西医又不同于中医的概念体系和逻辑规则,把它当成一个独立学科,不符合学科文化的基本要求。
中西医结合是一种文化的协同,可是,被拔高成了一个独立于中医之外的学科,而且在客观现实中,高于了中医。中医现在实际上被没有学科理论的学科掌控了,既不能守正,又失去了独立临床资格。
中医是中国的文化优势、医疗优势,集中体现了人文精神,是整个世界最先进、最优秀的医学文化。没有以人为本的文化是野蛮文化,不把人当人的医学是没有人性的医学,中医回归正道,实质就是回归天人相应的生命客观,重塑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
天人相应是人的生命客观,天人合一是人的生存根本。中国文化、中医学的文化优势,就在尊重活生生的人,生命第一,生存第一,不是形态物质第一,不是经济财富第一。
西方文化、西医是当今世界极为强盛而且蛮横的文化,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都消失了,中国文化、中医也受到巨大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中西医的协同,要注意防止西化,避免用形态理论、物理法则否定中医。尊重中医学,尊重活生生的人,使中医走中医之道而不被干扰、不被歪曲,没有文化障碍,把中医理论真正运用到临床之中,中西医学才有协同的可能。


数年前,在一个中医网站上,我对把病理生理当成中医本质,否定病机本质属性的西化观念,进行反驳,形成了一场激烈辨论。后来我突然意识到,病理以形态为本,与以人为本的病机,立场不同,客观基础、逻辑规则不同,各有道理,没有以人为本的文化立场和把人当人的客观认同,是辨不出结果的。


病理有病理的客观基础,病机有病机的客观基础,在各自的理论体系内都是本质。否定病理的本质属性,就等于否定西医理论,否定病机的本质属性,就等于否定中医理论。


我们应该把人当人,把人的生命利益放在第一位,以文化与人的关系为切入点,认识中医学的人文价值,了解中医学在医疗实践中的人文关怀,并在弄清楚中医和西医在客观基础、理论原则、思维逻辑、概念内涵等区别的前提下,去认识中西结合,去实施中西医协同。


不知其异,如何协同?不知其本,结合就是天方夜谭。


区别其实很明显。中医把人当人,客观基础是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人,西医把人当形,客观基础是实验室里、显微镜下的形态结构、物质分子原子。中医西医,没有共同的客观基础,没有共同的疾病本质,不在一个文化层次上,协同可以,结合不行。


中医不能守正,结合进了西医理论之中,形成了废医存药的文化态势。分子化中药,病理药理对应的中成药越来越多,饮片柜里依法炮制的道地药材越来越少,缺药的情况越来越严重。颗粒剂取代饮片,千百年来以人为本的煎服方法,被人为的“规矩”统一,失掉了自然客观的真实,法、方、药的医疗决策,丧失了“随证治之”可靠性。


用实验方法改变中药,设置临床障碍,中医理论还有用吗?


长弓射太阳 发表于 2025-4-14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中西医协同之道与中医文化本位之坚守》

黄开泰先生《协同为真》一文,实为当下中医发展之警世箴言。余以为,中西医之辨,非仅医学技术之争,实乃文明范式之辨。中医之道,根植于天人相应的生命观,其理论体系自《黄帝内经》奠定以来,已形成"阴阳五行-藏象经络-辨证论治"的完整认知范式,此与西医"解剖-生理-病理"的还原论范式确有霄壤之别。

中西医结合之弊,在于将两种异质理论体系强行嫁接。如将"肝阳上亢"等同于高血压,将"脾虚湿困"比附为消化不良,此非学术创新,实为概念偷换。《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与西医传染病学虽同论疾患,然前者重气化运行之常变,后者究病原微生物之实存,二者犹如隔雾看花,终难水乳交融。王冰注《素问》有云:"不知阴阳之道者,犹瞽者之无相也",若弃中医阴阳五行之思维框架,徒以实验数据诠解脉象舌苔,是犹使瞽者执彩笔而作画,岂可得乎?

中西医协同之要义,当如扁鹊言"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阴",各守疆域而相互参详。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其用阿斯匹林佐白虎汤治温病,非混中西理论于一炉,乃取西药之速效济中药之和缓,此真协同之典范。今日临床之需,在使CT影像与脉诊互参,令生化指标与证候对应,而非削足适履强求理论统一。

中医现代化之歧路,尤在"科学化"旗帜下的自我异化。李时珍《本草纲目》分类体系本具生态智慧,今人却以有效成分分析取代四气五味之辨;《难经》脉学本为整体动态把握,今反以脉象仪数据为圭臬。此正如章太炎所言:"医者,仁术也,非工艺也"。中医之正,正在其以"形神一体"观照生命,以"三因制宜"个体化施治,此非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能穷尽。

余深以为然者,中医当如钱塘之潮,虽纳百川而不改其咸。守正之道,首在回归《内经》"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的认知方式,次在坚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的辨证逻辑。中西医协同若欲成立,必如日月同辉,西医可作明月之朗照,中医当为骄阳之暄煦,阴阳和合而万物育焉。若此,则中医幸甚,苍生幸甚。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