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08|回覆: 0

[儒家學說] 【顏氏家訓】卷12省事篇詩解4既以利得必以利殆為善則預為惡則去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1-9 16:1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顏氏家訓】卷12省事解4既以利得必以利殆為善則預為惡則去
題文詩:
齊之季世,多以財貨,託附外家,喧動女謁.
拜守宰者,印組光華,車騎輝赫,榮兼九族,
取貴—時.倘若,執政所患,隨而伺察,
既以利得,必以利殆,微染風塵,便乖肅正,
坑阱殊深,瘡痔未復,縱得免死,莫不破家,
然後噬臍,亦復何及.吾南及北,未嘗—言,
與時人以,論身份也,不能通達,亦無尤焉.
王子晉云:佐饔得嘗,佐斗得傷.為善則預,
為惡則去,不欲黨人,非義之事.凡損於物,
皆無與焉.窮鳥,仁人所憫;死士歸我,
當棄之乎?伍員子胥,之託漁舟,季布之,
廣柳孔融,之藏張儉,孫嵩之匿,趙岐前代,
之所貴而,吾之所行,以此得罪,甘心瞑目.
至如郭解,代人報仇,灌夫,橫怒求地,
遊俠之徒,君子.如有逆亂,之行得罪,
於君親者,不足恤焉.親友之迫,危難也,
家財己力,當無所吝;親友若有,橫生圖計,
無理請謁,非吾教也.墨翟之徒,世謂熱腹,
楊朱之侶,世謂冷腸;腸不可冷,腹不可熱,
當以仁義,為節文爾.由仁義行,非行仁義.
 【原文】12.5

齊之季世①,多以財貨託附外家②,喧動女謁③。 拜守宰者,印組光華④,車騎輝赫,榮兼九族,取貴—時。 而為執政所患,隨而伺察,既以利得⑤,必以利殆,微染風塵⑥,便乖肅正,坑阱殊深,瘡痔未復⑦,縱得免死,莫不破家,然後噬臍⑧,亦復何及。 吾自南及北,未嘗—言與時人論身份也,不能通達,亦無尤焉⑨。
  【注釋】

  ①齊:指北齊。 季世:末世。

  ②外家:女子出嫁後稱娘家為外家。

  ③女謁:通過宮廷嬖寵女性,進行干求請託。

  ④印:官印。 組:即綬,為系印的絲帶。 盧文招日:『古者居官,人各—印,後世凡同曹司者,共—印。 組即綬也,所以系佩者。 【漢書.嚴助傳】:'方寸之印,丈二之組。」』

  ⑤利:指上述干求請託、官由財進之事。

  ⑥風塵:世俗不潔之事。

  ⑦瘡痃:創傷,瘢痕。

  ⑧噬臍:自咬腹臍,不可及。 借指後悔不及。

  ⑨尤:怨恨,抱怨。

  【譯文】
北齊的末世,很多人把錢財託附給外家,通過宮中得寵女性去干求請託。 一旦被授為地方長官,則官印綬帶,光鮮華麗,車高馬大,輝煌顯赫,榮耀兼及九族,富貴取於一時。 而遭到執政者的忌恨後,隨之而來的便是偵視和考察。 以錢財求得的好處,也一定會因此招致危險,只要稍微染上仕途惡習,就會違背為官公正嚴肅的原則,這樣的陷阱是很深的,落下的創瘢難以恢復,縱然求得免於一死,但家庭沒有不因此而破敗的,到那時再後悔,也已經來不及了。 我從南方到北方,從來未向當時人談過一句有關自己過去地位和資歷的話,雖然不能通顯發達,卻也不怨天尤人。

 【原文】 12.6

王子晉雲①:『佐饔得嘗,佐斗得傷。②』此言為善則預,為惡則去,不欲黨人非義之事也③。 凡損於物,皆無與焉。 然而窮鳥懷④,仁人所憫;況死士歸我,當棄之乎? 伍員之託漁舟⑤,季布之人廣柳⑥,孔融之藏張儉⑦,孫嵩之匿趙岐⑧,前代之所貴,而吾之所行也,以此得罪,甘心瞑目。 至如郭解之代人報仇⑨,灌夫之橫怒求地⑩,遊俠之徒⑪,非君子之所為也。 如有逆亂之行,得罪於君親者,又不足恤焉。 親友之迫危難也,家財己力,當無所吝;若橫生圖計,無理請謁,非吾教也。 墨翟之徒⑫,世謂熱腹,楊朱之侶⑬,世謂冷腸;腸不可冷,腹不可熱,當以仁義為節文爾⑭。
  【注釋】

  ①王子晉:周靈王太子。

  ②佐饔得嘗,佐斗得傷:語出【國語.周語】下。其文日:『佐濰者嘗焉,佐斗者傷焉。』『濰』與『饔』通。 【淮南子.說林】:『佐祭者得嘗,救斗者得傷。』(又見【文子.上德】)亦本於王子晉語。

  ③黨人:結夥,為私利結成朋黨。

  ④窮鳥入懷:無處可棲的鳥被迫投入人的懷抱。 喻處境困難而投依別人。

  ⑤『伍員』句:伍員,春秋時吳國大夫。 字子胥。 楚大夫伍奢次子。 及伍奢被殺,他由楚國逃到吳國,幫助吳王闔閭奪得王位,後率吳軍攻破楚國。 【史記.伍子胥列傳】:伍子胥奔吳,『追者在後,至江,江上有—漁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

  ⑥『季布』句:季布,漢初楚人。 楚漢戰爭時為項羽部將,領軍數困劉邦。 漢朝建立,被劉邦追捕。 後赦免,為河東守。 【史記.季布傳】:『季布者,楚人也。 為氣任俠,有名於楚。 項籍使將兵,數窘漢王。 及項羽滅,高祖購求布千金……布匿濮陽周氏。』周氏獻計,『髡鉗布,衣褐衣,置廣柳車中,並與其家僮數十人,之魯朱家所賣之。 朱家心知是季布,乃買而置之田,誡其子日:'田事聽此奴,必與同食。」』 廣柳,—種喪車,用於運載棺柩。

  ⑦『孔融』句:張儉,東漢官吏。 字元節,山陽高平(今山東微山西北)人。 趙曦明引【後漢書.孔融傳】日:『山陽張儉為中常侍侯覽所惡,刊章捕儉。 儉與融兄褒有舊,亡抵褒,不遇。 時融年十六,見其有窘色,謂日:'吾獨不能為君主邪?」因留舍之。後事泄,儉得脫,兄弟爭死,詔書竟坐褒焉。』

  ⑧『孫嵩』句:趙曦明引【後漢書.趙岐傳】日:『岐,字邢卿,京兆長陵人。 恥疾宦官,中常侍唐衡兄玻為京兆尹,收其家屬盡殺之。 岐逃難,自匿姓名,賣餅北海市中。 時安丘孫嵩游市,察非常人,呼與共載。 岐懼失色。 嵩屏人語日:'我北海孫賓石,闔門百口,勢能相濟。」遂以俱歸,藏複壁中。』

  ⑨『至如』句:趙曦明引【史記.遊俠列傳】日:『郭解,軹人也,字翁伯。 為人短小精悍,以軀借交報仇。』

  ⑩『灌夫』句:趙曦明引【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日:『武安侯田紛為丞相,使籍福請魏其城南田,不許。灌夫聞,怒罵籍福,福惡兩人有郄,乃謾自好,謝丞相。 已而武安聞魏其、灌夫實怒不與田,亦怒日:'紛事魏其,無所不可,何愛數頃田? 且灌夫何與也?」由此大怨灌夫、魏其。』

  ⑪遊俠:【史記.遊俠列傳】【集解】:『荀悅日:'尚意氣,作威福,結私交,以立強於世者,謂之遊俠。」』

  ⑫墨翟:即墨子。 春秋戰國之際的思想家、政治家。 相傳為宋國人,長期住在魯國。 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創立墨家學說。 孟子說他『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⑬楊朱:戰國初哲學家。 魏國人。 相傳他反對墨子的『兼愛』和儒家的倫理,主張『重己』、『貴生』、『為我』,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 孟子說他『拔—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⑭黃叔琳日:『酌量最當,然亦最難,能如是者,君子哉!』盧文招日:『仁者愛人,而施之有等;義者正己,而處之得宜。 墨氏之兼愛,疑於仁而實有害於仁;楊氏之為我,疑於義而實害於義,是以孟子必辭而辟之。』節文:節制修飾。 【孟子.離婁】上:『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指仁、義)是也。』

  【譯文】

王子晉說:『幫人做飯,能嘗到美味;幫人打架,要受到傷害。』這話是說看見別人做好事時就應該參與,看見有人做壞事時就應該避開,不要與人結黨干不義的事。 凡是對人有損害的事,都不要參與。 然而,走投無路的小鳥投入人的懷抱,仁慈的人都會憐憫它,何況敢死的義士投奔我,我怎能捨棄他呢? 伍子胥被漁父搭救,季布為人藏於廣柳車中;孔融掩護張儉,孫嵩藏匿趙岐,這些舉動都是前代人所崇尚的,也是我所奉行的。 即使因此而獲罪,我也心甘情願,死而瞑目。 至於像郭解那樣替人報仇,灌夫為人怒責田紛索要田產,這是遊俠之士所做的事,不應該是君子所為。 如果有逆亂的行徑,進而受到君主與親友的懲罰和怪罪,那就不值得同情了。 親友迫於危難之時,家裡的財產和自己的能力是應該無所吝惜的;如果有人產生不好之心,提出無理請求,那我沒有教你們去憐憫這種人。 墨翟之類的人,世人認為他們熱心腸;楊朱之類的人,世人認為他們是冷心腸。 心腸不能冷漠,但也不能太熱。 應當遵循仁義,節制自己的言行。
【原文】12.7


  前在修文令曹①,有山東學士與關中太史競歷②,凡十餘人,紛紜累歲,內史牒付議宮平之③。 吾執論曰:『大抵諸儒所爭,四分並減分兩家爾④。 曆象之要,可以晷景測之⑤;今驗其分至薄蝕⑥,則四分疏而減分密。 疏者則稱政令有寬猛,運行致盈縮⑦,非算之失也;密者則雲日月有遲速,以術求之,預知其度⑧,無災祥也。 用疏則藏奸而不信,用密則任數而違經。 且議宮所知,不能精於訟者,以淺裁深,安有肯服? 既非格令所司⑨,幸勿當也。』舉曹貴賤,咸以為然。有—禮宮,恥為此讓,苦欲留連,強加考核。 機杼⑩既薄,無以測量,還復採訪訟人,窺望長短,朝夕聚議,寒暑煩勞,背春涉冬,竟無予奪,怨誚滋生,赧然而退,終為內史所迫:此好名之辱也。
  【注釋】

  ①『前在』句:劉盼遂認為此指北齊後主武平三年(572 年)顏之推在修文殿撰御覽之事。 其依據是【北齊書】本傳所載【觀生我賦)自注,其文日:『齊武平中,署文林館,待詔者陽休之、祖孝征以下三十餘人,之推專掌,其撰【修文殿御覽】、【續文章別流】皆詣進賢門奏之。』繆鉞【顏之推年譜】則認為競歷之事約在隋開皇十年(590 年)。

  ②競歷:爭論曆法。 【隋書.百官志下】:秘書省『領著作、太史二曹……太史曹置令、丞各二人,司歷二人,監候四人。 其歷、天文、漏刻、視授,各有博士及生員。』王利器【集解】:『此當指武平七年(576)董峻、鄭元偉立議非難天保曆事,見【隋書.律曆志】中。 【志】稱其'爭論未定,遂屬國亡」,與此言'竟無予奪」合。 之推自言'舉曹貴賤,咸以為然」,則固在齊修文令曹時事也。』

  ③內史:官名,本漢初王國所置,掌民事。 魏晉南北朝沿置,為國相的改名,其職位、體制均與地方郡守相同。 又北周仿【周禮】,春官府置內史中大夫,掌王言。 凡國中大事,皆須內史參議。 隋時改中書省為內史省,中書令為內史令,實為宰相之任。牒:公文。 王利器【集解】:『徐師培【文體明辯】:'公移:案公移者,諸司相移之詞也,其名不—,故以公移括之。 唐世凡下達上,其制有六:……其六日牒,有品以上公文皆稱牒。 宋制……六部相移用公牒。 ……今制……諸司相移者日牒。 ……大略因前代之制而損益之耳。」』

  ④四分:指四分曆。 東漢編 、李梵創製,因歲餘四分之—日,故名。 減分:減分歷。 趙曦明引【後漢書.律曆志中】日:『元和二年(85),【太初】失天益遠,召治歷編 、李梵等,綜校其狀,遂下詔改行四分,以遵於堯。 熹平四年(175),蒙公乘宗紺孫誠上書,言受紺法術,當復改。 誠術:以百三十五月二十三食為法,乘除成月,從建康以上減四十—,建康以來減三十五。』

  ⑤晷景:日晷上晷表的投影。 晷指日晷,測度日影以確定時刻的儀器。 【漢書.天文志】:『日有中道,月有九行。 中道者,黃道,—日光道。 光道北至東井,去北極近;南至牽牛,去北極遠;東至角,西至婁,去極中。 夏至至於東井,北近極,故晷短;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長尺五寸八分。 冬至至於牽牛,遠極,故晷長;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長丈三尺—寸四分。 春、秋分,日至婁、角,去極中,而晷中;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長七尺三寸六分。 此日去極遠近之差,晷景長短之制也。 去極遠近難知,要以晷景。 晷景者,所以知日之南北也。』

  ⑥分至: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薄蝕:指日食、月食。 『蝕』與『食』通。

  ⑦盈縮:亦稱贏縮。 【漢書.天文志】:歲星『超舍而前為贏,退舍為縮。』王先謙【補註】:『【占經】引【七曜】云:'超舍而前,過其所舍之宿以上—舍二舍三舍謂之贏,退舍以下—舍二舍三舍謂之縮。」』

  ⑧度:躔度。 指日月星辰運行的度次。

  ⑨格令:猶言律令。

  ⑩機杼:胸臆。 盧文招日:『機杼,言其胸中之經緯也。』參10.4 注⑤。

  【譯文】
  以前我在修文令曹時,有山東學士和關中太史爭論曆法,總共十幾個人參與爭論,眾說紛紜,持續數年。 內史下公文交付議官們去評議。 我發表議論道:『大抵諸位所爭論的,其實不過是'四分曆」和'減分歷」兩家而已。 觀測推算天體運行的要領,可以通過日影來測算。 現在根據春分、秋分、冬至、夏至、日蝕、月蝕相驗證,就看得出'四分曆」比較疏略,而'減分歷」又過於細密。 主張疏略的一方聲稱政令有寬猛之別,天體的運行不斷變化,自然會產生前後之分,這並不是曆法計算的差誤。 主張細密的一方認為日月的運行雖有快慢,用正確的方法來推算,就可以預先知道它們運行的躔度,並不存在災祥之說。 如果採用比較疏略的'四分曆」,就可能隱藏奸邪,不真實可信;用太細密的'減分歷」,雖順應天數卻違背經義。 況且議官對曆法的了解,不可能比爭論的雙方更精通,用淺薄的知識來裁決深奧的論題,怎麼能讓雙方信服呢? 既然不是律令所掌管的,最好不要去裁決。』

  令曹上下,全都認為我說得有理。 有一個禮官,卻以這種謙讓為恥辱,苦苦地不肯放手,想方設法加以驗核。 可他又才疏學淺,無法實地進行測核,只得反覆地採訪爭論雙方,想以此分出雙方優劣,他們日夜聚在一起議論不止,歷暑經寒,不勝煩勞,由春至冬,竟然還是無法裁奪,由此引來了抱怨和譏誚,他只好紅着臉羞愧地告退,最終受到了內史的斥責。 這就是好名所帶來的恥辱。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