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79|回復: 2

[儒家学说] 【颜氏家训】卷15养生篇诗解2全身养命忠孝仁义临难不惧义薄云天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11-10 14:2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颜氏家训】卷15养生篇诗解2全身养命忠孝仁义临难不惧义薄云天
题文诗:夫养生者,先须虑祸,全身保性,有此生命,
然后养之,勿徒养其,无生之命.单豹养内,
虎食其,张毅养外,,前贤所戒.
嵇康,养生论以,傲物受刑;石崇,
服饵之征,贪溺取祸,往世所迷.夫生命也,
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途,干祸难事,
贪欲伤生,谗慝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
行诚孝而,见贼于身,履仁义而,得罪于人,
丧身全家,泯躯济国,君子不咎.乱离,
吾见梁朝,名臣贤士,临难求生,终为不救,
徒取窘辱,令人愤懑.侯景之乱,王公将相,
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无全者.吴郡,
太守张嵊,建义不捷,为贼所害,辞色不挠;
鄱阳世子,谢夫人,登屋诟怒,见射而毙.
此真夫人,谢遵女也.贤智操行,若此难?
婢妾引决,若此之易?悲夫也哉!小人养身,
名利是图,贪生怕死,不仁不义;君子养气,
厚积薄发,浩然正气,非名非利,向死而生.
【原文】15.2

  夫养生者先须虑祸,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养之,勿徒养其无生也。 单豹养于内而丧外,张毅养于外而丧内①,前贤所戒也。  嵇康著【养生】之论②,而以傲物受刑;石崇冀服饵之征,而以贪溺取祸③,往世之所迷也。  【译文】
养生的人首先必须考虑避免祸患,先要保住身家性命。 有了这个生命,然后才得以保养它;不要徒费心思地去保养不存于世上的生命(所谓长生不老的生命)。 单豹善于保养身心,却因外部的因素丧失生命;张毅善于防备外部的灾祸侵害,却因体内发病而死亡,这都是前代贤人所引以为戒的。 嵇康写了【养生论】,但由于傲慢无礼而遭刑戮;石崇希望服药有效延年,而因贪得钱财溺爱美女而取杀身之祸,这都是过去时代糊涂人的例子。
  【注释】

  ①『单豹』二句:这—典故见于【庄子.达生】,其文日:『鲁有单豹者,岩居而水饮,不与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不幸遇饿虎,饿虎杀而食之。 有张毅者,高门县簿,无不走也,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 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 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后者也。』又【淮南子.人间训】云:『单豹倍世离俗,岩居谷饮,不衣丝麻,不食五谷,行年七十,犹有童子之颜色,卒而遇饥虎杀而食之。 张毅好恭,遇宫室廊庙必趋,见门闾聚众必下,厮徒马圉,皆与伉礼。 然不终其寿,内热而死。 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毅修其外而疾攻其内。』

  ②嵇康:见8.12 注17。

  ③『石崇』二句:石崇,西晋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人,字季伦。 历修武令、荆州刺史、侍中等职,以劫掠客商而致富。 曾于河阳建金谷园,与贵戚斗富。 八王之乱时,党附齐王问,后为赵王伦所杀。 【文选】石季伦【思归引序】:『又好服食咽气,志在不朽,徼然有凌云之操。』【晋书.石苞传】:石崇有—妓名绿珠,孙秀使人求之。 崇尽出数十人以示,日:『在所择。』使者日:『本受命指索绿珠。』崇日:『绿珠吾所爱,不可得也。』使者还报孙秀,秀怒,乃矫诏收崇。 绿珠自投楼下而死。 崇母兄妻子,无少长,皆被杀害。

【原文】 15.3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 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①,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 自乱离已来,吾见名臣贤士,临难求生,终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愤懑。 侯景之乱②,王公将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无全者。 唯吴郡太守张嵊③,建义不捷④,为贼所害,辞色不挠;及鄱阳王世子谢夫人⑤,登屋诟怒,见射而毙。 夫人,谢遵女也。 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 婢妾引决若此之易⑥? 悲夫!
【译文】
生命不能不珍惜,但也不能毫无原则的苟且偷生。走上邪恶危险的道路,卷入祸难的事情,追求欲望的满足而损伤身体,进谗言、藏恶念而致死,君子应该珍惜生命,不应该做这些事。奉行忠孝而被害;做仁义的事而获罪,舍身保全家,牺牲自己而于国家有利,君子是不会抱怨的。自从梁朝乱离以来,我看到一些有名望的官吏和贤能的文士,面临危难,苟且求生,终於生既不能求得,还白白地遭致窘迫和污辱,真是让人愤懑啊。
  侯景叛乱时,王公将相,大多遭杀受辱,妃殡、公主、姬妾,几乎没有保全的。 只有吴郡太守张嵊,组织义军反抗侯景,未能成功,被叛贼杀害,言语面色不屈不挠。 还有鄱阳王嫡长子萧嗣的夫人谢氏,登上房顶怒骂叛贼,被箭射死。 谢夫人是谢遵的女儿。 为什么那些贤良明智的吏士坚守操行就那么困难? 而侍婢、小妾自杀取义竟如此容易? 真让人悲哀呀!
  【注释】
  ①诚孝:即忠孝,颜之推避隋文帝杨坚父杨忠之讳改。
  ②侯景之乱:见11.3 注⑦。
  ③张嵊:南朝梁人,字四山。 【梁书.张嵊传】:武帝大同中,嵊迁吴兴太守。 太清二年,侯景陷建康。 嵊收集士卒,缮筑城垒。 侯景将刘神茂遣使招降之,嵊斩其使。 及为刘神茂所败,『乃释戎服,坐于听事,贼临之以刃,终不为屈。 乃执嵊以送景,景刑之于都市,子弟同遇害者十余人。』
  ④建义:此指组织义军讨伐侯景。
  ⑤世子:即古代帝王、诸侯的嫡长子。 此指萧嗣。 【梁书.鄱阳王恢传】:萧恢孙萧嗣,性骁果有胆略,倜傥不护细行,而能倾身养士。 侯景乱时,其据晋熙,城中粮尽,士卒饥乏。 侯景遣任绚来攻,嗣出垒拒之。 『时贼势方盛,咸劝且止,嗣按剑叱之,日:'今之战,何有退乎? 此萧嗣效命死节之秋也。」遂中流矢,卒于阵。』谢夫人:萧嗣的妻子。
  ⑥引决:自杀,自裁。

  
佽飞 發表於 2025-4-4 12:53 | 顯示全部樓層
《颜氏家训·养生篇》义理抉微

【要旨阐发】
颜之推论养生,首重「虑祸全身」四字,实承《周易》「君子安而不忘危」之训。其谓「有此生然后养之」,直指养生之本在于存身立命,非徒事导引服饵之术。单豹、张毅之喻,深契《庄子》「内外兼养」之旨,而颜氏更进一解:养生若不能统摄性命之全体,则如筑台于沙,终必倾覆。

【名教与养生的辩证】
嵇康、石崇之例,尤见颜氏卓识。叔夜《养生论》虽精微,然「越名任心」之行终违中和之道;季伦富倾天下,而贪溺丧智,适成养生之反鉴。此二人者,皆「执一而废百」——嵇康知养神而忽礼防,石崇求延年而纵人欲,恰证《孟子》「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义。颜氏以此警示:养生必以道德为枢机,离仁义而言摄生,犹缘木求鱼也。

【生死大节的伦理高度】
「不可不惜,不可苟惜」八字,实为全篇警策。颜氏划明两类「惜生」:君子惜生,惜其所以载道;小人惜生,惜其所以纵欲。至若「行诚孝而见贼」「泯躯济国」之际,则引《孝经》「身体发肤不敢毁伤」与「临难毋苟免」二义相济,抉发儒家「杀身成仁」的精微——非谓轻生,乃谓生死之际,仁义重于性命。张嵊不屈于侯景、谢夫人骂贼而殒,正以血性证成此理,较之王公显宦临难苟全者,不啻霄壤。

【历史镜鉴的当代意义】
篇末「乱离已来」之叹,非徒伤逝,实暗讽梁季士风。六朝名士或溺清谈,或竞豪奢,一旦国变,竟至「叩头求生而不得」(《颜氏家训·勉学》语)。反观婢妾殉节之易,恰照见士大夫操持之难。颜氏此论,直指养生之终极关怀——养此身者,正为「三不朽」之业,非图苟活而已。

【结论】
《养生篇》之深意,在统合「全身」与「成仁」。颜之推以历史为镜,示人「形神兼养」「内外交修」之道,而归根于《中庸》「居易俟命」之教。今人若解此义,则知养生非技术问题,实为生命价值的终极抉择——养浩然之气,方能临难不惧;存忠孝之心,始得义薄云天。此即颜氏家训超越时空的永恒智慧。

(全文798字)
当理 發表於 2025-4-5 00:58 | 顯示全部樓層
《颜氏家训·养生篇》义理疏证

【要旨阐微】
颜之推论养生,首重「虑祸全身」,此乃儒道交融之生命观。其核心在于:养生非徒养形骸,必以「全德保性」为根基。单豹、张毅之典(见《庄子·达生》),揭示偏执内养或外防皆失中道;嵇康、石崇之祸,则彰明「德不配位,必遭其殃」的深层警示。颜氏以「生命不可不惜,不可苟惜」为纲,将养生伦理提升至「忠孝仁义」的儒家价值维度,其说实承《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之训,而更强调「临难守节」的士大夫精神。

【经义辨析】
「虑祸」之说,本于《周易·系辞》「君子安而不忘危」;「全身保性」则暗合《孟子·尽心》「存其心,养其性」之旨。然颜氏特重「生」与「义」之辩证:
1. 养命之基:引《庄子》单豹、张毅之例,证「形神兼养」之要。单豹修内而忽外防,恰如道家隐士之弊;张毅重外而亏内养,类乎俗吏营营之失。此二者皆违《黄帝内经》「形与神俱」之道。
2. 取祸之由:嵇康「越名教任自然」而终罹刑戮,石崇「积财伐性」而致灭门,实为魏晋玄风荡检之缩影。颜氏以此警示:养生若离人伦日用,终成虚诞。

【大义申论】
篇中「君子之惜」与「不咎」之辨,尤见儒家生死观:
当惜者:谗慝、贪欲等「自招之祸」,此《论语·季氏》所谓「戒之在得」;
不当惜者:殉孝、殉国等「杀身成仁」之举,此《孟子·告子》「舍生取义」之践履。

梁末士人「临难求生」之耻,反衬张嵊「辞色不挠」、谢夫人「登屋诟怒」之凛然气节。颜氏以「婢妾引决易,贤操持守难」作结,非贬女性,实叹士风颓堕——此与顾炎武《日知录》论「亡国与亡天下」异曲同工。

【今古会通】
颜氏养生观对当代有三重启示:
1. 生命伦理:反对「苟且偷生」,主张「向死而生」,与海德格尔哲学「本真存在」说遥相呼应;
2. 修养方法:强调「内外兼修」,近于现代心身医学之整体观;
3. 价值取向:超越道家「贵生」、杨朱「为我」,回归儒家「仁以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文末「浩然正气」之评,非仅赞语,实点明养生最高境界——养此「至大至刚」之气(《孟子·公孙丑》),方是真养生。此乃颜氏融贯三教而独标儒本的微言大义。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