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82|回覆: 2

[儒家學說] 【顏氏家訓】卷15養生篇詩解2全身養命忠孝仁義臨難不懼義薄雲天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1-10 14:2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顏氏家訓】卷15養生篇詩解2全身養命忠孝仁義臨難不懼義薄雲天
題文詩:夫養生者,先須慮禍,全身保性,有此生命,
然後養之,勿徒養其,無生之命.單豹養內,
虎食其,張毅養外,,前賢所戒.
嵇康,養生論以,傲物受刑;石崇,
服餌之徵,貪溺取禍,往世所迷.夫生命也,
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險畏途,干禍難事,
貪慾傷生,讒慝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
行誠孝而,見賊於身,履仁義而,得罪於人,
喪身全家,泯軀濟國,君子不咎.亂離,
吾見梁朝,名臣賢士,臨難求生,終爲不救,
徒取窘辱,令人憤懣.侯景之亂,王公將相,
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無全者.吳郡,
太守張嵊,建義不捷,爲賊所害,辭色不撓;
鄱陽世子,謝夫人,登屋詬怒,見射而斃.
此真夫人,謝遵女也.賢智操行,若此難?
婢妾引決,若此之易?悲夫也哉!小人養身,
名利是圖,貪生怕死,不仁不義;君子養氣,
厚積薄發,浩然正氣,非名非利,向死而生.
【原文】15.2

  夫養生者先須慮禍,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後養之,勿徒養其無生也。 單豹養於內而喪外,張毅養於外而喪內①,前賢所戒也。  嵇康著【養生】之論②,而以傲物受刑;石崇冀服餌之徵,而以貪溺取禍③,往世之所迷也。  【譯文】
養生的人首先必須考慮避免禍患,先要保住身家性命。 有了這個生命,然後才得以保養它;不要徒費心思地去保養不存於世上的生命(所謂長生不老的生命)。 單豹善於保養身心,卻因外部的因素喪失生命;張毅善於防備外部的災禍侵害,卻因體內發病而死亡,這都是前代賢人所引以爲戒的。 嵇康寫了【養生論】,但由於傲慢無禮而遭刑戮;石崇希望服藥有效延年,而因貪得錢財溺愛美女而取殺身之禍,這都是過去時代糊塗人的例子。
  【注釋】

  ①『單豹』二句:這—典故見於【莊子.達生】,其文日:『魯有單豹者,岩居而水飲,不與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猶有嬰兒之色,不幸遇餓虎,餓虎殺而食之。 有張毅者,高門縣簿,無不走也,行年四十而有內熱之病以死。 豹養其內而虎食其外,毅養其外而病攻其內。 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後者也。』又【淮南子.人間訓】云:『單豹倍世離俗,岩居谷飲,不衣絲麻,不食五穀,行年七十,猶有童子之顏色,卒而遇飢虎殺而食之。 張毅好恭,遇宮室廊廟必趨,見門閭聚眾必下,廝徒馬圉,皆與伉禮。 然不終其壽,內熱而死。 豹養其內而虎食其外;毅修其外而疾攻其內。』

  ②嵇康:見8.12 注17。

  ③『石崇』二句:石崇,西晉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東北)人,字季倫。 歷修武令、荊州刺史、侍中等職,以劫掠客商而致富。 曾於河陽建金谷園,與貴戚鬥富。 八王之亂時,黨附齊王問,後爲趙王倫所殺。 【文選】石季倫【思歸引序】:『又好服食咽氣,志在不朽,徼然有凌雲之操。』【晉書.石苞傳】:石崇有—妓名綠珠,孫秀使人求之。 崇盡出數十人以示,日:『在所擇。』使者日:『本受命指索綠珠。』崇日:『綠珠吾所愛,不可得也。』使者還報孫秀,秀怒,乃矯詔收崇。 綠珠自投樓下而死。 崇母兄妻子,無少長,皆被殺害。

【原文】 15.3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 涉險畏之途,干禍難之事,貪慾以傷生,讒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誠孝而見賊①,履仁義而得罪,喪身以全家,泯軀而濟國,君子不咎也。 自亂離已來,吾見名臣賢士,臨難求生,終爲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憤懣。 侯景之亂②,王公將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無全者。 唯吳郡太守張嵊③,建義不捷④,爲賊所害,辭色不撓;及鄱陽王世子謝夫人⑤,登屋詬怒,見射而斃。 夫人,謝遵女也。 何賢智操行若此之難? 婢妾引決若此之易⑥? 悲夫!
【譯文】
生命不能不珍惜,但也不能毫無原則的苟且偷生。走上邪惡危險的道路,捲入禍難的事情,追求欲望的滿足而損傷身體,進讒言、藏惡念而致死,君子應該珍惜生命,不應該做這些事。奉行忠孝而被害;做仁義的事而獲罪,捨身保全家,犧牲自己而於國家有利,君子是不會抱怨的。自從梁朝亂離以來,我看到一些有名望的官吏和賢能的文士,面臨危難,苟且求生,終於生既不能求得,還白白地遭致窘迫和污辱,真是讓人憤懣啊。
  侯景叛亂時,王公將相,大多遭殺受辱,妃殯、公主、姬妾,幾乎沒有保全的。 只有吳郡太守張嵊,組織義軍反抗侯景,未能成功,被叛賊殺害,言語面色不屈不撓。 還有鄱陽王嫡長子蕭嗣的夫人謝氏,登上房頂怒罵叛賊,被箭射死。 謝夫人是謝遵的女兒。 爲什麼那些賢良明智的吏士堅守操行就那麼困難? 而侍婢、小妾自殺取義竟如此容易? 真讓人悲哀呀!
  【注釋】
  ①誠孝:即忠孝,顏之推避隋文帝楊堅父楊忠之諱改。
  ②侯景之亂:見11.3 注⑦。
  ③張嵊:南朝梁人,字四山。 【梁書.張嵊傳】:武帝大同中,嵊遷吳興太守。 太清二年,侯景陷建康。 嵊收集士卒,繕築城壘。 侯景將劉神茂遣使招降之,嵊斬其使。 及爲劉神茂所敗,『乃釋戎服,坐於聽事,賊臨之以刃,終不爲屈。 乃執嵊以送景,景刑之於都市,子弟同遇害者十餘人。』
  ④建義:此指組織義軍討伐侯景。
  ⑤世子:即古代帝王、諸侯的嫡長子。 此指蕭嗣。 【梁書.鄱陽王恢傳】:蕭恢孫蕭嗣,性驍果有膽略,倜儻不護細行,而能傾身養士。 侯景亂時,其據晉熙,城中糧盡,士卒飢乏。 侯景遣任絢來攻,嗣出壘拒之。 『時賊勢方盛,咸勸且止,嗣按劍叱之,日:'今之戰,何有退乎? 此蕭嗣效命死節之秋也。」遂中流矢,卒於陣。』謝夫人:蕭嗣的妻子。
  ⑥引決:自殺,自裁。

  
佽飛 發表於 2025-4-4 12:53 | 顯示全部樓層
【顏氏家訓·養生篇】義理抉微

【要旨闡發】
顏之推論養生,首重「慮禍全身」四字,實承【周易】「君子安而不忘危」之訓。其謂「有此生然後養之」,直指養生之本在於存身立命,非徒事導引服餌之術。單豹、張毅之喻,深契【莊子】「內外兼養」之旨,而顏氏更進一解:養生若不能統攝性命之全體,則如築台於沙,終必傾覆。

【名教與養生的辯證】
嵇康、石崇之例,尤見顏氏卓識。叔夜【養生論】雖精微,然「越名任心」之行終違中和之道;季倫富傾天下,而貪溺喪智,適成養生之反鑒。此二人者,皆「執一而廢百」——嵇康知養神而忽禮防,石崇求延年而縱人慾,恰證【孟子】「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義。顏氏以此警示:養生必以道德爲樞機,離仁義而言攝生,猶緣木求魚也。

【生死大節的倫理高度】
「不可不惜,不可苟惜」八字,實爲全篇警策。顏氏劃明兩類「惜生」:君子惜生,惜其所以載道;小人惜生,惜其所以縱慾。至若「行誠孝而見賊」「泯軀濟國」之際,則引【孝經】「身體髮膚不敢毀傷」與「臨難毋苟免」二義相濟,抉發儒家「殺身成仁」的精微——非謂輕生,乃謂生死之際,仁義重於性命。張嵊不屈於侯景、謝夫人罵賊而殞,正以血性證成此理,較之王公顯宦臨難苟全者,不啻霄壤。

【歷史鏡鑒的當代意義】
篇末「亂離已來」之嘆,非徒傷逝,實暗諷梁季士風。六朝名士或溺清談,或競豪奢,一旦國變,竟至「叩頭求生而不得」(【顏氏家訓·勉學】語)。反觀婢妾殉節之易,恰照見士大夫操持之難。顏氏此論,直指養生之終極關懷——養此身者,正爲「三不朽」之業,非圖苟活而已。

【結論】
【養生篇】之深意,在統合「全身」與「成仁」。顏之推以歷史爲鏡,示人「形神兼養」「內外交修」之道,而歸根於【中庸】「居易俟命」之教。今人若解此義,則知養生非技術問題,實爲生命價值的終極抉擇——養浩然之氣,方能臨難不懼;存忠孝之心,始得義薄雲天。此即顏氏家訓超越時空的永恆智慧。

(全文798字)
當理 發表於 2025-4-5 00:58 | 顯示全部樓層
【顏氏家訓·養生篇】義理疏證

【要旨闡微】
顏之推論養生,首重「慮禍全身」,此乃儒道交融之生命觀。其核心在於:養生非徒養形骸,必以「全德保性」爲根基。單豹、張毅之典(見【莊子·達生】),揭示偏執內養或外防皆失中道;嵇康、石崇之禍,則彰明「德不配位,必遭其殃」的深層警示。顏氏以「生命不可不惜,不可苟惜」爲綱,將養生倫理提升至「忠孝仁義」的儒家價值維度,其說實承【孝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之訓,而更強調「臨難守節」的士大夫精神。

【經義辨析】
「慮禍」之說,本於【周易·繫辭】「君子安而不忘危」;「全身保性」則暗合【孟子·盡心】「存其心,養其性」之旨。然顏氏特重「生」與「義」之辯證:
1. 養命之基:引【莊子】單豹、張毅之例,證「形神兼養」之要。單豹修內而忽外防,恰如道家隱士之弊;張毅重外而虧內養,類乎俗吏營營之失。此二者皆違【黃帝內經】「形與神俱」之道。
2. 取禍之由:嵇康「越名教任自然」而終罹刑戮,石崇「積財伐性」而致滅門,實爲魏晉玄風盪檢之縮影。顏氏以此警示:養生若離人倫日用,終成虛誕。

【大義申論】
篇中「君子之惜」與「不咎」之辨,尤見儒家生死觀:
當惜者:讒慝、貪慾等「自招之禍」,此【論語·季氏】所謂「戒之在得」;
不當惜者:殉孝、殉國等「殺身成仁」之舉,此【孟子·告子】「捨生取義」之踐履。

梁末士人「臨難求生」之恥,反襯張嵊「辭色不撓」、謝夫人「登屋詬怒」之凜然氣節。顏氏以「婢妾引決易,賢操持守難」作結,非貶女性,實嘆士風頹墮——此與顧炎武【日知錄】論「亡國與亡天下」異曲同工。

【今古會通】
顏氏養生觀對當代有三重啟示:
1. 生命倫理:反對「苟且偷生」,主張「向死而生」,與海德格爾哲學「本真存在」說遙相呼應;
2. 修養方法:強調「內外兼修」,近於現代心身醫學之整體觀;
3. 價值取向:超越道家「貴生」、楊朱「爲我」,回歸儒家「仁以爲己任」的擔當精神。

文末「浩然正氣」之評,非僅贊語,實點明養生最高境界——養此「至大至剛」之氣(【孟子·公孫丑】),方是真養生。此乃顏氏融貫三教而獨標儒本的微言大義。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