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卷19杂艺篇诗解2羲之之体书法渊源楷正可观后世模范 题文诗:梁氏秘阁,散逸以来,吾见二王,真草多矣, 家中尝得,十卷方知,陶弘景之,与阮交州, 萧祭酒之,诸书皆得,羲之之体,书之渊源. 萧子云之,晚节所变,乃王右军,年少时法. 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相染尚, 所有部帙,楷正可观,不无俗字,非为大损. 至梁天监,斯风未变;大同末年,讹替滋生. 萧子云也,改易字体,邵陵王也,颇行伪字; 朝野翕然,以为楷式,画虎不成,多所伤败. 至为一字,唯见数点,或妄斟酌,逐便转移. 尔后坟籍,略不可看.北朝丧乱,书迹鄙陋, 加以专辄,造字猥拙,甚于江南.甚乃以至, 百念为忧,言反为变,不用为罢,追来为归, 更生为苏,先人为老,如此非一,遍满经传. 唯姚元标,工于楷隶,留心小学,师之者众. 洎于齐末,秘书缮写,多贤往日.江南闾里, 有画书赋,乃陶弟子,杜道士撰;未甚识字, 轻为轨则,托名贵师,世俗传信,颇误后生.
《原文》
梁氏秘阁[1]散逸以来,吾见二王[2]真草多矣,家中尝得十卷;方知陶隐居、阮交州、萧祭酒诸书[3],莫不得羲之之体,故是书之渊源。萧晚节所变,乃右军[4]年少时法也。
【注释】 [1]秘阁:即内府,古代宫中珍藏图书之处。[2]二王: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3]陶隐居:即陶弘景。阮交州:即阮研,字文几,官至交州刺史。[4]右军:即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
【译文】 梁朝秘阁的图书散逸以来,我所看到的二王的楷书、草书墨迹还很多,家里就曾经收藏有十卷。由此我才知道陶弘景、阮研、萧子云三人的各种书法,没有不受王羲之书法影响的,所以王羲之的书体是书法的渊源。萧子云晚年书体有所变化,却是变成了王羲之少年时期的笔法。
《原文》 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观,不无俗字,非为大损。至梁天监之间,斯风未变;大同之末,讹替滋生。萧子云改易字体,邵陵王颇行伪字;朝野翕然,以为楷式,画虎不成,多所伤败。至为一字,唯见数点,或妄斟酌,逐便转移。尔后坟籍,略不可看。北朝丧乱之余,书迹鄙陋,加以专辄造字,猥拙甚于江南。乃以百念为忧,言反为变,不用为罢,追来为归,更生为苏,先人为老,如此非一,遍满经传。唯有姚元标工于楷隶,留心小学,后生师之者众。洎于齐末,秘书缮写,贤于往日多矣。【译文】 两晋、刘宋以来,人们大多通晓书法,所以一时形成了风气。在人们中互相产生了影响,所有的书籍文献都抄写得非常漂亮。即使难免出现个别俗体字,损害也不大。直到梁武帝天监年间,这种风气也没有改变,到了大同末年,错别字开始大量出现。萧子云改变字的形体,邵陵王常使用不规范的错别字;朝野上下都风起效仿,把它作为一种样板,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造成很大的损害。甚至有的字简化成只有几个点,有的将字体随意安排,任意改变偏旁的位置。自此以后的文献书籍几乎没法看。北朝经历了长期的兵荒马乱以后,书写字迹鄙陋不堪,加上擅自造字,字体比江南的还要粗俗笨拙。以致于把“百”、“念”两字组合替代“忧”字,“言”、“反”两字相组合替代“变”字,“不”、“用”两字组合替代“罢”字,“追”、“来”两字组合替代“归”字,“更”、“生”两字组合替代“苏”字,“先”、“入”两字组合替代“老”字。像这样的情况不是个别的,而是在书中到处可见。只有姚元标擅长于楷书、隶书,专心研究文字训诂的学问,跟从他学习的门生很多。到了北齐末年,掌管典籍文献的官吏所抄写的字体,就比以前的时候强多了。
《原文》 江南闾里间有《画书赋》,乃陶隐居[1]弟子杜道士所为;其人未甚识字,轻为轨则[2],托名贵师,世俗传信,后生颇为所误也。
【译文】
江南民间流传有《画书赋》一书,是陶隐居的弟子杜道士撰写的。这个人不怎么认识字,轻率地规定字体的法则,假托名师,世人以讹传讹且信以为真,误导了很多年轻学子。
【注释】 [1]陶隐居:即陶弘景。善书法。下文"贵师"亦指陶隐居。[2]轨则:准则。
【译文】 江南地区民间有《画书赋》流传,是陶隐居弟子杜道士所作。这个人认不得多少字,却轻率地为绘画书法制定准则,还假托名师,世人也就轻易传布相信,后生晚辈很有被它所贻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