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科學原理研究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關於中醫科學性之爭
一、科學的定義與特徵 1、科學的定義 科學一詞源於英語science,其含義包括學科,理科,自然科學,專門技巧等。科學最早是日本人對science一詞的翻譯,後來被康有爲引入中國並爲國人所採用。 現代漢語對科學的定義是分科而學,後指將各種知識通過細化分類(如數學、物理、化學等)研究,形成逐漸完整的知識體系。它是關於發現發明創造實踐的學問,是人類探索研究感悟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的總稱。 2、科學的特徵 根據大眾性的理解,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的系統。這個系統要具有的主要過程包括: 第一是觀察特徵:致力於揭示自然真相,而對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觀察或研究,通常指可通過必要的方法進行的,或能通過科學方法;一套用以評價經驗知識的程序而進行的。 第二是假設特徵;通過這樣的過程假定組織體系知識的系統性。 第三是檢證特徵。藉此驗證研究目標的信度與效度。 綜上所述,科學是獲取知識的過程,而非知識本身;科學是一種獲取真理的方法,是通過組織一個經嚴格驗證被認定可信的解決問題的方案來獲取信息;科學有別於技術。 3、科學的內涵 科學方法:包括嚴謹的觀察、構建假說並驗證之、對新信息新點子的開放性、自願接受他人的經過驗證的成果。 觀察:限於我們的感官(嗅覺、視覺、聽覺、味覺和觸覺),或者我們感官的延伸(顯微鏡、錄音機、X光、溫度計等等)。 質疑和探究:過於複雜和廣泛的提問可能無法得到解決,提問的"好壞"直接決定問題是否能夠被解決。提出問題後需要做的是探究,即收集關於此命題的信息,參考別人做過的事,可以啟發思路,節省時間,或者乾脆避免浪費時間。 假說:假說是可以被驗證的對特定問題的可能的答案。一個好的假說必須是邏輯嚴密的,能夠包含現有的所有信息並對將來可能補充的信息開放。如果有多個選擇,一定要選擇最簡單包含最少假設的那個假說。 驗證假說:假說可以簡單的通過收集其他來源的信息加以驗證,也可以通過額外的觀察加以驗證,更多的時候需要通過設計一個實驗來加以驗證。 理論與法則:理論是有關於用來解釋事情爲什麼發生的基本概念的普遍接受的、合理的歸納。科學法則是用來描述自然界中發生了什麼的不變的、恆定的自然事實。從不同的特定的事件中發展出普遍的原則的方法稱爲歸納;其逆向過程稱爲推理。 交流:科學方法的核心特徵之一就是交流。絕大多數情況下,科學研究的結果必須要接受其他對此研究感興趣的人的監督、審查。交流包括發表文章,公開想法和思路。 4、現代社會對科學的誤解 科學的態度:一個科學家必須首先是一個健康的懷疑論者。他必須分得清事實和主張。一件事是否科學取決於它是否被眾多嚴密的證據支持,而非聽起來是否響亮。 科學與非科學:科學與非科學的根本區別在於假設能否被驗證。比如我們可以假設如果西安事變中蔣介石被殺,抗日戰爭將會更快的取得勝利。這一假設無法得到驗證,故歷史不是科學,可歷史、文學、社會學、經濟學、哲學也都有其具有邏輯的核心思想。 偽科學:偽科學不是科學,卻用"科學"的外表和"科學"的語言來說服、迷惑和誤導人們認爲它是科學可信的,它們經不起真正的科學的檢驗,它屬於非科學的真子集。例如營養學的確是一門科學,許多人打營養品的廣告正是利用營養學的幌子。我們都知道人體需要諸如胺基酸、維生素、礦物質等各種營養素,如果營養素缺乏身體就會出現故障。許多科學實驗都驗證了這一點。而絕大多數情況下,那些保健品的功效遠沒有它們的廣告吹得那樣神,我們的身體也並不像它們的廣告宣傳的那樣需要這些保健品。 科學的局限:由科學的定義我們知道,它是尋找信息解決問題的方法,故科學只能解決有客觀現實基礎的問題。而諸如道德、價值判斷、社會取向、個人態度這些問題是無法用科學方法加以解決的,可爲了追求精神世界而無視科學也是萬萬不能的。同時,科學也受到人們從自然現象中探尋本質的能力的限制。人會犯錯,同時,由於信息的缺乏或者誤解,人們有時候也會得出錯誤的結論。科學本身是具有自我糾錯能力的,當我們獲取了新的知識,即必須改變或者拋棄原本錯誤的想法。 二、中醫科學性之爭的陳年往事 1、中醫科學性之爭的主要參與者 自從現代醫學引入中醫以後,關於中醫的科學性爭議就從未中斷。但中醫並沒有向西方傳統醫學那樣被徹底廢棄,這期間除了大多數國人的傳統習慣、現代醫學的診療價格高昂等因素之外,最重要的還是依靠自身的療效做後盾。由此得到國人和眾多有識之士的支持,爲中醫的延續贏得了發展空間。 回顧近百年中醫科學性之爭的歷史,那些強烈要求廢止中醫的學者中既有現代醫學的從業者、也有爲中國社會進步嘔心瀝血的社會賢達,更有政府醫療管理部門的官員等,這些人爲中國醫學發展進步的初衷毋庸置疑。但他們多是西方學習歸來的學者,對中國當時醫療體系現在不慎了解,提升中國現代醫學水準的心情急迫,不惜用廢除中醫來凸顯西醫的正確,但卻忘了中國普通民眾的現實的醫療需求。他們也從未真正了解一下中醫的科學道理,忘了『能存在自有其中奧秘』的道理,走上了用科學之名反對科學之實的之路。 2、歷史上的五次中醫存廢之爭 1912年北洋政府統治時期,當時的政府以中西醫『致難兼采』爲由,在教育部第一屆臨時教育會議上,通過並於隨後頒布了【中華民國教育新法令】。該【法令】前後頒布兩次(1912年11月和1913年1月)都沒有把『中醫藥』列爲教育學科,而是只提倡專門的西醫學校,由此引發了第一次中醫存廢之爭。 1925年中國教育界決定將中醫納入學校體制中。此事報請教育部批准時,以余雲岫爲代表的西醫界上書教育部,堅決抵制。教育部以此爲藉口,斷然拒絕了中醫進入大學學系的要求。因此中西醫的矛盾衝突進一步加深,從而引發了20世紀最大的一次中醫存廢之爭。 1934年傅斯年的【所謂『國醫』】和【再論所謂『國醫』】的發表,又在輿論上掀起了一場激烈的中西醫之爭,直到抗日戰爭爆發後才趨於平和。 1950年余雲岫在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中,提出了名爲『改造舊醫實施步驟』的草案。草案將『廢止』變成『改造』,提出將中醫改造成西醫。中央衛生部副部長王斌提出,中醫是封建醫,應隨封建社會的消滅而消滅。規定不許中醫進醫院;要進醫院,必須學習西醫知識包括解剖學等等。同時設立了中醫進修學校,讓中醫去學習西醫,學習解剖學。 2006年中南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張功耀在網絡上發表了【告別中醫中藥】,建議應讓中醫學退出中國醫療體系。由於此時中國的現代醫療體系已經全面建立,這次中醫存廢之爭參與者多爲學者。 三、迷失了方向的隔空對罵 1、部分質疑中醫的學者心態存在問題 關於現代醫學對中醫的質疑,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療效評價問題,似乎通不過現代醫學評價標準的都是不科學的,甚至是偽科學的;而對自己那怕做了嚴重錯誤的事情,也是可以原諒的。其實這本身就是一種反科學的做法,更是忽視醫療主體的自身需求,在過度醫療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2、質疑中醫的學者大多對中醫一無所知 近年來的現代醫學與中醫的論戰中經常會出現一種奇怪的邏輯。諸如中國在抗擊2013年非典疫情過程中,無論是現代醫學的防疫體系,還是接受治療的患者本人,都非常認可中醫療法的效果。但就是有一批固執的『學者』,一定要中醫拿出中醫療法對SARA病毒治療效果的原理,要中醫拿出治療效果評價的數據,搞得中醫維護者啞口無言,更有甚者對中醫推廣的一些預防性措施當做謠言進行闢謠。這是一種典型的『關公戰秦瓊』式的偷換概念手法,一方面表現出有些現代醫學的有些學者偏見與孤陋寡聞,另一方面也暴露那些中醫的代言人現代科學理論的欠缺,沒有利用現代科學的原理去實現中醫現代化的能力。在中醫被不斷質疑的過程中,中醫要更加主動的解決問題,這既不是用現代醫學的標準困住中醫的手腳,也不能機械的進行中西醫結合,更不能不聞不問假裝不知。 3、一場迷失了方向的隔空對罵 用中醫臨床技術去辯解現代醫學對中醫理論的質疑是中醫最大的悲哀。自從現代醫學引入中國以後,關於中醫的科學性就不斷被質疑,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爲他們不明白中醫治病的原理。那中醫有數不清的神醫、大師或者專家,可以告訴大家中醫的科學道理,如果大家聽明白了那些質疑聲也就自然消失了。但我們所見到的局面恰恰與預期的相反,在近百年的中醫與現代醫學論戰中,幾乎所有出場的中醫大事都是講歷史、論療效、說案例,就是沒人將原理和理論。這種答非所問的論戰方式,明白無誤的暴露自己缺少現代科學常識的弱點,被對手更加蔑視。 4、便利與療效支撐著中醫負重前行 對中醫的科學性的質疑從現代醫學傳入就開始了,而且前兩次的主導者居然是中華民國政府。爲什麼中醫還能生存至今?其中最大的因素是中國社會對中醫有現實的需求,因爲在1930年代現代醫學體系還無法完全滿足中國社會、特別是廣大農村的基本醫療需求。所以民眾是維護中醫存在的最核心的力量。但最新這次中醫科學性之爭的情況完全不同,中醫最基本的支持力量消失,中醫從業者中多數選擇沉默,可以赤膊上陣的只剩下一部分中國文化的愛好者,可以出手的武器不過一陣陣謾罵之聲,中醫在這場辯論中明顯處於下風。若不是有政府政策上的保護,結局可想而知。 5、中醫在現代科技革命中缺少有效作爲 中醫陷入長久的科學性之爭最大原因還是中醫自己,現代醫學已經發展數百年,中國科學與現代化進程日新月異。中醫科學化不缺錢、不缺人,更不缺政策。但是那些冠冕堂皇的專家和教授們爲什麼總是無所作爲呢?中醫科學化不意味著中醫西醫化,但中醫可以科學化。中醫完全可以完善自己的理論、制定自己的標準體系、優化自己的傳承規範等等。 中醫從業者請記住:科學是一個過程、一個體系,而不僅僅是一個結果。科學最重要的內涵之一就是『質疑和探究』,所以不要一聽誰說中醫不對的跳起來罵人,針對質疑而進行改進的本身就是科學化的過程。科學並不僅僅是你的醫術要高,就算你可以手到病除也不一定你就是科學。 中醫科學化急需解決的問題既不是高超的治病之術、也不是中成藥產業化,而應該在中醫生理學研究、中醫診療標準、方劑適用性、療效認定和中醫師的培養評價方面多做功夫。 四、中醫那些方面不科學 中醫科學性之爭持續近百年,但反對中醫的『科學家』從不認真的指出中醫那裡不科學;而中醫的維護者經常誇耀中醫以前有什麼,確說不出中醫現在的科學性在那裡。這樣的爭論猶如一場罵戰,不會有真正的高低與勝負。我們認爲中醫現行體系中確實存在許多不科學的因素,只有發現問題的根源所在才能有針對性的改進,中醫科學化才能向前推進。 1、中醫體系缺少基礎理論支撐 無論【黃帝內經】還是【傷寒雜病論】這些經典的中醫專著,在科學歸類里都屬於醫學臨床專著,中醫里缺少現代醫學中諸如【生理學】之類的基礎醫學專著。有些中醫專家甚至將陰陽五行當做醫學基礎理論,這是嚴重的誤解。陰陽五行是一個普遍適用的邏輯系統,用以簡化和輔助記憶。 但我們知道生理學理論是醫學臨床的前提,黃帝時代既然能發明【黃帝內經】這樣臨床醫學理論,肯定就有基礎理論支撐。那爲什麼我們只是看到【黃帝內經】等醫學臨床專著流傳於世,確從未發現有基礎的中醫理論?這主要是中醫的傳承體制有關,中醫傳承主要依靠中醫師口口相傳、師徒傳承爲主,醫學理論和技藝都屬於中醫師的私人秘方和養家餬口的資本,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是不公開的。直到漢文帝提倡醫學和病理研究之後,才逐漸有把醫學專著進行整理和公開出版。所以後人只知道最早的【黃帝內經】和【神農本草經】是漢代的,甚至有人懷疑是漢朝人假借黃帝之名寫了【黃帝內經】這樣的笑話。要知道漢朝的時候還沒有『傍大款』之類的歪風。 因此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實用性強、流傳範圍廣泛的中醫臨床專著【黃帝內經】即使是口口相傳,也可以流傳數千年。而基礎醫學理論則隨著擁有人的故去而不知所蹤。 但我們也不必爲此懊惱。因爲根據科學的原理,醫學理論和醫學臨床是相互貫通的。既然黃帝們根據醫學基礎理論可以歸納出臨床醫學,我們也同樣也可以臨床醫學推理出基礎理論。這沒有什麼不可逾越的鴻溝,主要看有沒有人去做。 因此中醫急需推出一套基礎生理醫學理論來完善自己。 2、中醫診療體系缺少公開的療效評價指標體系 如果說建國前的中醫多是規模小的診所,相互之間基本沒有什麼溝通和聯繫,沒有那個個體診所或中醫師能夠進行療效評價,更不指望有同行公認的療效指標評價體系了。 但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在中醫科學性廣受非議的現代、在國家花費巨資對中醫進行保護和支持的今天仍不見有中醫療效評價體系建立確實有些匪夷所思。我們現在擁有現代化的中醫藥大學和中醫院不止十幾家,他們有全國水平最高的專家、有現代醫學技術和裝備的支持、有數以萬計的千里求醫的患者、有數以億計的資金保障,爲什麼這樣基礎性科學活動都不開展?其原因一是他們對中醫科學化沒有長遠規劃,二是他們的重點都集中在醫治疑難雜症上。這也說明他們對科學性的概念和內涵仍有誤解。 因此中醫有必要建立一套公開的療效評價指標體系。 3、中醫缺少一套藥材與方劑的藥效評價機制 提起藥效評價很多人與西藥的藥效評價機制等同起來,甚至國家藥監部門對中成藥也參照西藥的管理規範進行管制,這是不對的。因爲中藥及方劑都屬於間接吸收,其藥效的安全性也經過幾千年的驗證,並沒有直接致命的不良反應。其中有些不良反應甚至屬於診治或下藥方向錯誤的正常反應,可以通過方劑調換消除。 也有中醫從業者強調中藥和方劑藥效經歷過歷史考驗,這種看法是不對的。首先藥材的產地水土條件的改變、野生藥材與種植藥材之間的藥性是不一樣的,其藥性也會改變的,藥材的加工方法對藥性都是有影響的。當年李時珍編撰【本草綱目】的目的主要是對當時現有藥材的藥性進行核對和定性,今天如果中醫向繼續發展,藥材藥性的核對工作就要持續進行。其次方劑的療效需要不停的更新與核對,這樣才能有問題的發現和藥效的不斷提升,這個過程也就是科學化的過程。第三是時代不一樣,人發病的病因、病理會發生變化,需要有新的方劑出現以應對新的病種。這樣中醫才能在診療效果不斷提升中得到發展,中醫的科學性才能得以體現。 因此中醫要有一套自己的藥性及方劑療效評價機制。 4、中醫缺少一套適用的中醫師培養與晉升體制 這種說法中醫藥大學的專家們會跳起來,但跳起來也的說,那怕他們罵街。現在的中醫藥大學有數十家,每年培養的中醫人才也都十幾萬。爲什麼還說中醫的人才培養機制不科學呢?因爲我們不看文憑看實效,社會反映現在的中醫大學培養的學生水平不足。 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這與中醫的行業特性有關。其中: 第一:中醫師診療活動具有完全獨立性,因此中醫師一旦出診必須是一個成手,這一點5年、甚至8年的大學生活無法實現。 第二:中醫師需要寧靜致遠,那麼龐大的專業知識體系全部記憶腦中,要排出雜念終生與中醫爲職業。但現實的社會環境難以令人年輕人釋懷。 第三:中醫師是一個實操性的職業,古代列爲百工之首。從事中醫之人甚至從少年做起,點點滴滴耳濡目染中許多中醫知識成爲生命的一部分,你讓那些心潮澎湃的大學生去死記硬背,還要應付無止無休的各類考試,這是中醫培養體制的倒退。 第四:在中醫理論沒有新的突破和現代化輔助診療系統沒有應用之前,中醫師的培養應該恢復一些傳統做法。畢竟那些方法延續了幾千年了。 5、中醫缺少現實可行的發展戰略 中醫發展的輝煌時期爲炎帝一脈所掌控,方山之戰後打破了這個體制。由於中醫的基礎理論遺失並且缺少核心人物,中醫的醫術發展舉步維艱。即使漢文帝親自過問的情形之下,兩漢御醫們也無所作爲,最後還是一個炎帝故鄉的一個文藝青年張仲景完成了漢文帝遺夢,獨自寫成【傷寒雜病論】,實現了中醫理論的再次突破。可惜這部【傷寒雜病論】被遺忘在角落裡,並沒有給張仲景生前帶來任何榮耀。如果不是王叔和一個不經意的舉動,【傷寒雜病論】和張仲景都會湮滅在歷史長河之中。 今天的中醫保衛戰更是如此,雖然政府竭力全力維護中醫的存在與發展,在人力、財力和規劃方面給予極大的幫助,甚至先後出台國家層面的中醫藥發展戰略,但中醫目前的生存危機有增無減。究其原因就是中醫目前還沒有一個現實的、切實可行的發展戰略。即便是近期出台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仍未解決根本問題。主要體現爲: 第一:中醫界對自身存在的問題沒有共識,中醫業界、甚至業界高層仍以『老子天下第一』自居,聽不進反對意見。如果一個行業對自身問題都不能面對,那麼他如何能對未來做出正確的規劃。 第二:由於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時下都在用現代醫學框架去評價中醫藥,這宛如『關公戰秦瓊』。在此背景下制定的中醫發展戰略肯定事倍功半,對中醫長遠發展無益。 第三:沒有針對中醫存在的問題組織力量重點突破,而是與現代醫學進行全面競爭,這種企圖通過擴大規模實現中醫振興的做法,有勞民傷財之嫌疑。中醫藥的發展目標應輕經濟指標、追求醫療效果。 第四:過分強調中醫養生和中成藥產業的作用,中醫診療的本質是因人而異、循序漸進。即使是中成藥也需在醫師的指導下服用,並及時進行調整。西醫可以有非處方藥、但中醫沒有萬能藥。 第五:關於培養知名中醫的規劃更是搞笑,所謂的『知名中醫』需要患者去認可、而不是權力部門考核認定,這樣有拔苗助長之嫌疑。
來自學社: 黃帝內經天道觀研究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