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88|回覆: 1

[兵家] 【孫子兵法】卷9行軍篇詩解1四軍之利好高惡下養生處實駐軍察形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1-17 15:4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孫子兵法】卷9行軍篇詩解1四軍之利好高惡下養生處實駐軍察形
題文詩:孫子曰凡,處軍相敵,處山之軍:絕山依谷,
視生處高,戰隆無登.處水之軍:絕水遠水,
絕水而來,勿迎敵,之於水內,令半渡而,
擊之利;欲戰者無,附水迎客;視生處高,
無迎水流.斥澤之軍;絕斥澤唯,亟去無留;
若交軍於,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眾樹.
平陸之軍:平陸處易,右背高地,高.
四軍之利,不可不察,黃帝所以,勝四帝也.
凡軍好高,而惡下也,貴陽賤陰.養生處實,
軍無百疾,是謂必勝.丘陵堤防,必處其陽,
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流欲,
水沫,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
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
近也.遠之,使敵近之;迎之,
使敵背之.軍旁有,險阻潢井,葭葦林木,
蘙薈者必,謹覆索之,此伏奸者,之所處也.
敵近而靜,恃其險;挑戰,欲人之進;
其所居易,必有利也;眾樹動者,敵之來也;
眾草多障,敵布疑也;鳥起者,有兵也.
第九篇 行軍
【原文】

孫子曰:凡處軍相敵(1),絕山依谷(2),視生處高,戰隆無登(3),此處山之軍也。絕水必遠水(4)。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渡而擊之(5),利;欲戰者,無附於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6),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唯亟去無留(7);若交軍於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8),右背高(9),前死後生(10),此處平陸之軍也。凡此四軍之利(11),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12),軍無百疾,是謂必勝。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13),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14),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軍旁有險阻、潢井、葭葦(15)、林木、蘙薈(16)者,必謹覆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17)。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18);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19);鳥起者,伏也
【譯文】
孫子說:在各種不同地形上布置軍隊和觀察敵情的時候,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通過山地時,要選擇有水草的山谷穿行,要在居高向陽的地方駐紮,不要仰攻居高臨下的敵人,這就是在山地部署軍隊的原則。橫渡江河後要在離江河稍遠處駐紮;敵人涉水而來不要在江河中迎擊,而要等他們渡過一半左右時再進攻,這樣才比較有利;如果要同敵人決戰,不要緊靠水邊列陣;在江河地帶紮營,也要居高向陽,不要面迎水流,這是在江河地帶部署軍隊的原則。通過鹽鹼沼澤地帶,要迅速通行,不可停留;如果此時碰上敵人,那就必須靠近水草而背靠樹林,這是在鹽鹼沼澤地帶部署軍隊的原則。在平原上應占領開闊地域,而側翼要依託高地,前低後高,這是在平原地區部署軍隊的原則。掌握以上這四種部署軍隊的原則並能成功應用,這就是黃帝之所以能戰勝其他四帝的原因。
    大凡駐軍總是喜歡乾燥的高地,避開潮濕的窪地;重視向陽之地,避開陰暗之地;靠近水草豐茂、軍需供應充足的地方,安營在地勢高、平實的地方,將士百病不生,這樣勝利才有保證。在丘陵堤防地帶行軍,必須要占據向陽的一面,並且主要側翼也要背靠向陽的一面。這些措施之所以對用兵作戰有利,是由於充分發揮了地形的輔助作用。上游降雨,突發洪水,不要涉水過河,應等水勢穩定之後再行動。凡是遇到或通過『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這幾種地形,必須迅速離開,千萬不要停留。我軍要遠離這些地形,而讓敵人去靠近它;我軍應面向這些地形,而讓敵人背靠它。駐軍附近若有山險水阻、坑坎沼澤、茂盛的蘆葦和濃密的森林,必須反覆仔細搜索,這些都是敵人可能設下埋伏和隱藏奸細的地方。
敵人逼近而能保持安靜,是因爲占據著險要地形;敵人遠道而來向我們挑釁,是想引誘我軍前進;敵人不搶占險要地形而在平地駐紮,這其中肯定有對其有利之處;許多樹木搖動,是敵人伐木開路,隱蔽來襲;草叢中有許多障礙物,是敵人布下的疑陣;群鳥驚飛,是下面有伏兵;

【注釋】

(1)處軍相敵:處,處置、部署。相敵,指觀察判斷敵情。相,觀察。指行軍作戰中軍隊在各種地形上的處置要領。

(2)絕山依谷:絕,橫渡、穿越,這裡是通過的意思。指行軍通過山地,要靠近有水草的谷地。

(3)戰隆無登:隆,高地;登,攀登。敵人占據高地,不宜從正面去仰攻。

(4)絕水必遠水:絕水,橫渡江河;遠水,遠離江河。要在離河水稍遠的地方駐紮,不要在江河中迎擊而要等其渡過一半時再進攻。

(5)半渡而擊之:乘敵軍部分已渡、部分未渡的時候予以攻擊。這時敵首尾不接,行列混亂,攻擊比較有利。

(6)視生處高,無迎水流:迎,逆。是說不要讓敵人居上游,我軍居下游。

(7)絕斥澤,唯亟去無留:斥,鹽鹼地帶;澤,沼澤。是說通過鹽鹼、沼澤地帶,要趕快離開。

(8)平陸處易:平陸,平原地帶;易,平坦。在平原地帶駐軍,要選擇地勢平坦、便於車戰的地方設營。

(9)右背高:右,上,古時以右爲上。一說,以背靠高地爲上;也有說,指右翼要依靠高處。

(10)前死後生:前低後高。死,這裡是低的意思;生,這裡是高的意思。【淮南子地形訓】:『高者爲生,下者爲死。』

(11)凡此四軍之利:指上述山、水、斥澤、平陸四種地形條件下的處軍原則。

(12)養生而處實:養生,指物產豐富,便於生活的地方;實,堅實,這裡指地勢高的地方。軍隊要駐紮在便於生活和地勢較高的地方。

(13)上雨,水沫至:上,指上游。上游下暴雨,爆發洪水。漢簡【孫子兵法】作:『上雨水,水流至。』

(14)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絕澗,指兩岸峭壁,水流其間的地形。澗,兩山間的流水;天井,指四周高峻,中間低洼的地形;天牢,指山險環繞,易進難出的地帶;天羅,指荊棘叢生,難於通過的地帶;天陷,指地勢低洼、泥濘易陷的地帶;天隙,指兩山之間狹窄的谷地。曹操註:『山深水大者爲絕澗,四方高中央低爲天井,深山所過若蒙籠者爲天牢,可以羅絕人者爲天羅,地形陷者爲天陷。山澗道迫狹、地形深數尺、長數丈者爲天隙。』

(15)潢井、葭葦:潢井,低洼地;葭葦,蘆葦。指長滿蘆葦的低洼地帶。

(16)林木、蘙薈:指草木長得很繁茂的山林地帶。蘙薈,草木長得很茂盛。

(17)必謹覆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覆,反覆;索,尋找,搜索;伏奸,埋伏敵人,隱藏奸細。必須仔細、反覆搜索,這些是埋伏敵軍,隱藏奸細的地方。

(18)其所居易者,利也:指敵軍之所以不居險要而居平地,定有它的好處和用意。

(19)眾草多障者,疑也:在雜草叢生的地方設有許多遮蔽物,是敵人企圖迷惑我。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沙坡 發表於 2025-3-28 19:28 | 顯示全部樓層
【孫子兵法·行軍篇】精義闡微

【行軍篇】首論處軍相敵之道,其要在於"因地制勝,察機審勢"。孫子分述山、水、斥澤、平陸四軍處軍之法,實爲古典軍事地形學之圭臬。

山戰三要:"絕山依谷"者,據險守要而利糧道;"視生處高"者,向陽據勢以制敵;"戰隆無登"者,避敵居高之險。此三者暗合【易經】"地險山川丘陵,王公設險以守其國"之理。

水戰四忌:"絕水遠水"以避背水之危,"半渡而擊"深得戰機之妙,"無迎水流"防敵順水攻我,"視生處高"則合【吳子】"無當天灶"之戒。其"半濟而擊"之法,泓水之戰宋襄公違之而敗,韓信臨晉設伏用之而勝。

斥澤二策:"亟去無留"避其淤陷,"依草背樹"借勢自固。昔衛青漠北之戰,依水草爲營而破匈奴,正得此旨。

平陸三法:"處易"利陣勢展開,"右背高"成犄角之勢,"前死後生"合【司馬法】"歷沛歷圮,兼舍環龜"之喻。黃帝勝四帝傳說,或即遠古部落戰爭依託地形之遺影。

至若"好高惡下,養生處實"八字,實爲處軍總綱。【太白陰經】釋云:"山陵之戰,不仰其高;水上之戰,不逆其流。"其陰陽向背之說,更與【黃帝內經】"聖人南面而立"的養生之道相通,揭示軍事與自然哲學的深層關聯。

孫子察形之法,非徒觀地理,更重"天地人"三才互動。其論敵情察驗,已開後世【虎鈐經】"望氣"術之先河,然皆本於實證觀察,與讖緯迷信迥異。讀此篇當與【地形】【九地】二篇互參,方得"知天知地,勝乃可全"之真諦。
感到四四 發表於 2025-4-2 10:28 | 顯示全部樓層
【孫子兵法·行軍篇】精義闡微

【行軍篇】作爲【孫子兵法】第九篇,系統論述了軍隊在不同地形條件下的駐守原則與敵情觀察要領。本文試從軍事地理學與戰術心理學雙重維度,對此篇要義作專業闡釋。

一、四軍處地之法
孫子提出"絕山依谷,視生處高"的山地駐軍原則,實含三重深意:其一,"依谷"保障後勤補給;其二,"視生"確保視野開闊;其三,"處高"掌握戰略主動權。其"戰隆無登"的禁忌,恰與【地形篇】"險形者,我先居之"形成戰術呼應。

水戰原則尤見智慧:"半渡而擊"暗合"致人而不致於人"的主動權思想,【史記·淮陰侯列傳】載韓信背水列陣,恰是對此原則的反向運用。而"無迎水流"之誡,既防敵軍順流衝擊,又避水文變化之險。

二、陰陽辯證之道
"貴陽賤陰"的選址哲學,體現了傳統陰陽學說在軍事中的應用。考古發現先秦軍營遺址多位於向陽坡地,正與此論相符。所謂"養生處實",實指兼顧生存需求(水草糧秣)與防禦工事(高壘深塹),【尉繚子·戰威】"量土地肥磽而立邑"可互爲參證。

三、地形避忌之智
六種兇險地形(絕澗、天井等)的劃分,展現古代軍事地理學的分類智慧。銀雀山漢簡【地典】載黃帝"戰於阪泉之野,右陰順術",或爲"黃帝勝四帝"傳說的軍事原型。其"吾遠之,敵近之"的應對策略,深得"以迂爲直"的精髓。

四、察敵觀微之術
敵情判斷體系極具心理學價值:"近而靜者恃險"揭示防禦心理,"遠而挑戰者"暴露誘敵意圖。特別是"鳥起伏兵"的觀察法,在【三國志·陸遜傳】中有實戰驗證。這種通過環境異變推斷軍情的思維,與現代戰場偵察理論不謀而合。

本篇將地理環境納入戰爭要素進行系統分析,其價值不僅在於具體戰術指導,更在於確立了"因地制勝"的軍事哲學。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處軍原則均服務於"致人而不致於人"的核心戰略思想,這種將地理優勢轉化爲戰場主動權的智慧,至今仍具啟示意義。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