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70|回覆: 2

[兵家] 【吳子】卷3治兵篇詩解2進止適度任其上令必死則生教戎善變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1-22 17:3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吳子】卷3治兵篇詩解2進止適度任其上令必死則生戎善變
題文詩:
曰凡,行軍之道,無犯進止,之節奏也,
無失飲食,之適時也,無絕人馬,也.
三者所以,任其上令.任其上令,則治,
所由生也.進止不度,飲食不適,馬疲人倦,
而不解舍,所以不,任其上令,上令既廢,
以居則亂,以戰則敗.吳子曰凡,兵戰之場,
止屍之地,必死則生,幸生則死.其善將者,
如坐漏船,之中,燒屋之下,使智者,
不及謀,勇者不及,令其兵怒,受敵可也.
此而曰,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
生於狐疑.吳子:人常死於,其所不能,
兵常於,其所不便.用兵之法,為先;
一人學戰,教成十人.十入學戰,教成百人.
百人學戰,教成千人.千人學戰,教成萬人.
萬人學戰,教成三軍.以近待遠,以佚待勞,
以飽待飢.圓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
左而右之,前而後之,分而合之,結而解之.
每變皆習,乃授其兵.是為將事.隨機應變.
【原文】
曰:"凡行軍之道,無犯進止之節,無失飲食之適,無絕人馬之力。此三者,所以任其上令。任其上令,則治之所由生也。若進止不度,飲食不適,馬疲人倦而不解舍,所以不任其上令,上令既廢,以居則亂,以戰則敗。"
【譯文】
吳子說:"一般用兵作戰的原則,不要打亂前進和停止的節奏,不要耽誤適時供給飲食;不要耗盡人馬的體力。這三項是為了使軍隊保持充分的體力,能勝任上級付予的使命。使軍隊能勝任其上級付予的使命,就是治軍的基礎。如果前進和停止沒有節奏;飲食不能適時供給,人馬疲憊不得休息,軍隊就不能勝任其上級所付予的使命,上級的命令就不能實施,駐守必然混亂,作戰必定失敗。"

【原文】
吳子曰:"凡兵戰之場,止屍之地,必死則生,幸生則死。其善將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燒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謀,勇者不及怒,受敵可也。故曰,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生於狐疑。"
【譯文】
吳子說:"凡兩軍交戰的場所,都是流血犧牲的地方。抱必死決心就會闖出生路,僥倖偷生就會遭到滅亡。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將領,要使部隊就象坐在漏船上,伏在燒屋之下那樣,急迫地採取行動。因為在這種緊急情況下,即使機智的人,也來不及去周密謀劃,勇敢的人也來不及去振奮軍威,只能當機立斷,奮力拼搏,才可保全自己,打敗敵人。因此說,用兵的害處,猶豫最大,全軍失利,多半產生於遲疑。"

【原文】
吳子曰:"夫人常死其所不能,敗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為先;一人學戰,教成十人。十入學戰,教成百人。百人學戰,教成千人。千人學戰,教成萬人。萬人學戰,教成三軍。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圓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後之,分而合之,結而解之。每變皆習,乃授其兵。是為將事。"
【譯文】
     吳子說:"士卒在戰鬥中往往死於沒有技能,敗於不熟悉戰法。所以用兵的方法。首先是訓練。一人學會戰鬥本領了,可以教會十人。十人學會,可以教會百人。百人學會,可以教會千人。千人學會,可以教會萬人。萬人學會,可以教會全軍。在戰法上,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飢。在陣法上,圓陣變方陣,坐陣變立陣,前進變停止,向左變向右,向前變向後,分散變集結,集始變分散。各種變化都熟悉了,才授以兵器。這些都是將領應該他的事情。"
是飛 發表於 2025-3-26 13:58 | 顯示全部樓層
【吳子】治兵篇論行軍治軍之道

【吳子·治兵篇】所言行軍之要,首重節制。行軍之道,當以『三無』為本:無犯進止之節,無失飲食之適,無絕人馬之力。蓋進退有度,則部伍整肅;飲食適時,則士氣不衰;力有所蓄,則臨敵可用。三者兼備,士卒方堪任上令,而治軍之基由是而立。若進退失序、饑飽無常、人馬疲敝而不休整,則令不行而禁不止,居必亂,戰必潰,此理之必然也。

兵者,死生之地。吳子謂『必死則生,幸生則死』,實為至論。良將臨陣,當如坐漏船、伏焚屋,示士卒以必死之志,使智者無暇謀,勇者不及怒,唯有一心赴敵而已。故用兵之害,莫大於猶豫;三軍之災,恒生於狐疑。當機立斷,方能絕處逢生。

至於教戰之法,貴在循序漸進。由一而十,由百而千,乃至三軍皆習戰陣之變。其要在於『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更須圓方、坐起、行止、左右、前後、分合、結解諸般變化,皆熟稔於心,而後授兵。如此,方可謂善將者矣。

吳子之論,言簡意深。治兵非徒恃勇力,而在節制、死志、善教三者兼備。今之覽者,可不慎思而篤行乎?

(全文計498字)
蔡修七 發表於 2025-4-16 11:43 | 顯示全部樓層
【吳子】治兵之道發微

【吳子·治兵篇】所論行軍作戰之法,實為兵家至要。其言"無犯進止之節,無失飲食之適,無絕人馬之力",乃統兵之三綱。蓋行軍如樂律,進退有度則氣脈貫通;飲食適時則精氣充盈;人馬得養則戰力不竭。三者兼備,方能使士卒"任其上令"。此中深意,非獨言軍紀,更暗合【周易】"節以制度"之理——唯有張弛合度,方能"治之所由生"。若進退失序如無舵之舟,飲食失時若涸澤之魚,人馬疲敝猶鞭蹇驢,則上令不行,居必亂,戰必敗,此自然之勢也。

至若"必死則生,幸生則死"之論,尤見兵家生死觀。吳子以"坐漏船""伏燒屋"為喻,直指戰場瞬息萬變之本質。【孫子】云"投之亡地然後存",與此異曲同工。其要旨在於:當危機之際,智謀勇力皆屬後着,唯決斷為先。昔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列陣,皆深諳此道。所謂"用兵之害,猶豫最大",實為千古兵誡。昔宋襄公"不鼓不成列"而敗於泓水,正是狐疑之禍。故善將兵者,必使三軍如臂使指,決機於呼吸之間。

更可貴者,吳子提出"教戎為先"的治本之策。由一及萬,如【論語】"舉一反三"之教;圓方坐起之變,暗合【易經】"曲成萬物"之道。其訓練體系層次分明,較【管子】"因便而教"更為周密。尤其"以近待遠,以佚待勞"諸法,實為【孫子】"致人而不致於人"的具體實踐。末言"每變皆習,乃授其兵",尤見慎戰之心——此即【司馬法】"國雖大,好戰必亡"的微觀體現。

統觀全篇,吳子融法家嚴整與兵家機變於一爐。其治兵既重製度節文,又強調臨機應變;既倡"必死"之氣,復申"善變"之智。這種剛柔相濟的軍事哲學,對後世【李衛公問對】"奇正相生"理論影響深遠。今日觀之,其"教戎為先"的思想,尤可為組織管理之鏡鑒。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