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50|回覆: 1

[兵家] 【吳子】卷3治兵篇詩解3因人而用進止有道人馬相親然後可使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1-23 10:0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吳子】卷3治兵篇詩解3因人而用進止有道人馬相親然後可使
題文詩:
吳子:教戰之令,身材短者,持矛戟,
身體長者,持弓弩,,持旌旗,
於敢,持金鼓,弱給廝養,智為謀主.
因人而用,不廢特長.鄉里相比,什伍相保.
一鼓整兵,二鼓習,三鼓趨食,四鼓嚴辦,
五鼓就行.聞鼓聲合,然後舉旗.武侯問曰:
三軍進止,豈有道乎?起對曰:無當天灶,
無當龍頭;天灶,大谷之口;龍頭,
大山之端.三軍聽令,必左青龍,右白虎,
前朱雀,後玄武,招搖在上,從事於下.
將戰之時,帥必審候,風所從來.風順致,
呼而從之,風逆堅,以待之.武侯問曰:
凡畜卒騎,豈有方乎?對曰馬必,安其處所,
適其水草,節其饑飽.冬則溫廄,夏則涼廡.
刻剔毛鬣,謹落四下,戢其耳目,無令驚駭.
習其弛逐,閒其進止,人馬相親,然後可使.
車騎之具,鞍勒銜轡,必令完堅.凡馬也者,
不傷於末,必傷於始;不傷於飢,必傷於飽.
日暮道遠,必數上下;寧勞於人,慎無勞馬.
常令有餘,備敵覆我.能明此者,橫行天下.
【原文】
吳子曰:"教戰之令,短者持矛戟,長者持弓弩,強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給廝養,智者為謀主。鄉里相比,什伍相保。一鼓整兵,二鼓習陳,三鼓趨食,四鼓嚴辦,五鼓就行。聞鼓聲合,然後舉旗。"
【譯文】
吳子說:"教戰的法則,身體矮的拿矛戟,身體高的用弓努,強壯的扛大旗,勇敢的操金鼓,體弱的擔任飼養,聰明的出謀劃策。同鄉同里的編在一起,同什同伍的互相聯保。軍隊行動的信號,打一通鼓,整理兵器。打兩通鼓,練習列陣。打三通鼓,迅速就餐。打四通鼓,整裝待發。打五通鼓,站隊整列。鼓聲齊鳴,然後舉旗指揮軍隊行動。"

【原文】
武侯問曰:"三軍進止,豈有道乎?"起對曰:"無當天灶,無當龍頭。天灶者。大谷之口。龍頭者,大山之端。必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招搖在上,從事於下。將戰之時,審候風所從來。風順致呼而從之,風逆堅陳以待之。"
【譯文】
武侯問道:"軍隊前進、停止,有一定的原則嗎?"吳起答:"不要在'天灶」紮營,不要在'龍頭」上駐兵。所謂天灶,就是大山谷的口子。所謂龍頭,就是大山的頂端。軍隊指揮,必須左軍用青龍旗,右軍用白虎旗,前軍用朱雀旗,後軍用玄武旗,中軍用招搖旗在高處指揮,軍隊在其指揮下行動。臨戰時,還要觀察風向,順風時就呼噪乘勢進擊,逆風時就堅陣固守,等待變化。"

【原文】
武侯問曰:"凡畜卒騎,豈有方乎?"起對曰:"夫馬,必安其處所,適其水草,節其饑飽。冬則溫廄,夏則涼廡。刻剔毛鬣,謹落四下,戢其耳目,無令驚駭。習其弛逐,閒其進止,人馬相親,然後可使。車騎之具,鞍、勒、銜、轡,必令完堅。凡馬不傷於末,必傷於始;不傷於飢,必傷於飽。日暮道遠,必數上下;寧勞於人,慎無勞馬。常令有餘,備敵覆我。能明此者,橫行天下。"【譯文】
武侯問:"馴養軍馬,有什麼方法呢?"吳起答:"軍馬,飼養處所要安適,水草要餵得適當,饑飽要有節制。冬天要保持馬廄的溫暖,夏天要注意馬棚的涼爽。經常剪刷鬃毛,細心鏟蹄釘掌,讓它熟悉各種聲音和顏色,使其不致驚駭。練習奔馳追逐,熟悉前進、停止的動作,做到人馬相親,然後才能使用。挽馬和乘馬的裝具,如馬鞍、籠頭、嚼子、韁繩等物,必使其完整堅固。凡馬匹不是傷於使用完了時,就是傷於使用開始時。不傷於過飢,就傷於過飽。當天色已晚路程遙遠時,就須使乘馬與步行交替進行。寧可人疲勞些,不要使馬太勞累。要經常保持馬有餘力,以防敵之襲擊。能夠懂得這些啟發的,就能天下無敵。"
陶外 發表於 2025-4-17 17:33 | 顯示全部樓層
【吳子】治兵篇精義闡微

【吳子·治兵】第三篇所言『因人而用,進止有道,人馬相親』三要,實為兵家組織、行軍、畜騎之核心法則。其文雖簡,義理深湛,今試析之。

一、教戰之令:因材器使,編伍有度
吳子論教戰,首重『量能授器』:『短者持矛戟,長者持弓弩,強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給廝養,智者為謀主。』此非獨言兵器分配,實為『人盡其才』之軍事實踐。短者持短兵可護陣腳,長者挽弓弩利遠擊,強者扛旗以穩軍心,勇者司金鼓主號令,弱者任後勤,智者參帷幄——此六者暗合【周易】『各正性命』之理。更以『鄉里相比,什伍相保』為組織基礎,借血緣地緣紐帶強化行伍凝聚力,與【管子】『作內政而寓軍令』異曲同工。至若五鼓之令(整兵、習陣、趨食、嚴辦、就行),尤見法家『以數治眾』之精要,較【司馬法】『鼓聲不過五』更為系統,堪稱先秦軍事標準化之典範。

二、進止之道:察地知天,法象陰陽
答武侯『三軍進止』之問,吳子提出『避天灶、龍頭』之忌。天灶(大谷之口)易遭水攻火襲,龍頭(大山之端)不利補給隱蔽,此乃地形學之實戰總結,與【孫子·行軍】『絕山依谷』互為表里。更以四象旗陣(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配招搖旗統攝三軍,實將天文星象轉化為指揮體系。【淮南子·兵略】言『左青龍、右白虎』為『天神之貴者』,吳子則化神權為軍權,以旗幟方位強化部隊協同。其論『候風而戰』,承【周禮·大宗伯】『風師雨伯』古禮而務實用:順風則乘勢而進,逆風則固守待變,暗合【老子】『飄風不終朝』之天道觀。

三、畜騎之方:人馬相感,勞逸有節
論養馬之術,吳子強調『安處所、適水草、節饑飽』,與【齊民要術】所言『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同理。尤重『冬溫夏涼』『刻剔毛鬣』等細節,乃先秦動物馴養經驗之凝練。至言『人馬相親,然後可使』,直指騎兵戰力本源——馬非工具,實為戰友。【黃石公·上略】謂『畜恩不倦,以一取萬』,吳子則以『習馳逐、閒進止』培養人馬默契,較漢代『胡服騎射』更早觸及騎兵心理學。末誡『寧勞於人,慎無勞馬』『常令有餘』,既含【司馬法】『馬有餘力』之訓,亦為『備敵覆我』預留機動空間,足見其慎戰思想。

結語
此篇雖分三節,然『用人—行軍—養馬』實為一體:因人而用則軍無廢才,進止有道則地天合德,人馬相親則形神相濟。吳子之智,在融法家組織、陰陽家象數、兵家實操於一爐,非獨治兵之要,亦為管理之圭臬。後世戚繼光【紀效新書】言『束伍』『操練』,曾國藩『立法行令』之說,皆可溯源於此。讀【吳子】者,當於簡奧處見體系,於訓令中悟大道。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