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66|回覆: 1

[兵家] 【吳子】卷5應變篇詩解3水戰之法馳車從道暮逐暴寇破城後策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1-23 17:2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吳子】卷5應變篇詩解3水戰之法馳車從道暮逐暴寇破城後策
題文詩:
武侯問曰:與敵相遇,大水之澤,傾輪沒轅,
水薄車騎,舟楫不設,進退不得,為之奈何?
起對曰:此謂水戰,無用車騎,且留其旁.
登高四望,必得水情,知其廣狹,盡其淺深,
乃可,奇以勝之.敵若絕水,半渡薄之.
武侯問曰:天久連雨,馬陷車止,四面受敵,
三軍驚駭,為之奈何?起對曰:凡用車者,
陰濕則停,陽燥則起,貴高賤下.馳其強車;
若進若止,必從其道.敵人若起,必逐其跡.
武侯問曰:暴寇卒來,掠吾田野,取吾牛羊,
則如之何?起對曰:暴寇之來,必慮其強,
善守勿應,彼將暮去,其裝必重,其心必恐,
還退務速,必有不屬.追而擊之,其兵可覆.
吳子:所謂攻敵,圍城之道,城邑既破,
各入其宮,御其祿秩,收其器物.軍之所至,
無刊其木,其屋,取其粟,殺其六畜,
積聚,示無殘心.其有請降,許而安之.
【原文】
武侯問曰:"吾與敵相遇大水之澤,傾輪沒轅,水薄車騎,舟楫不設,進退不得,為之奈何?"起對曰:"此謂水戰,無用車騎,且留其旁。登高四望,必得水情,知其廣狹,盡其淺深,乃可為奇以勝之。敵若絕水,半渡而薄之。"【譯文】
武侯問道:"我與敵相遇於大水匯聚的地方,水勢傾陷了車輪,淹沒了車轅,車騎都有被洪水吞沒的危險,又沒有準備船隻,前進後退都困難,應該怎麼辦呢?"吳起答:"這叫水戰,車騎無法使用,暫且把它留在岸邊。登高觀察四方,一定要弄清水情,了解水面的寬窄,查明水的深淺,才可以出奇制勝。敵人如果渡水而來,就乘其半渡打擊它。"

【原文】
武侯問曰:"天久連雨,馬陷車止,四面受敵,三軍驚駭,為之奈何?"起對曰:"凡用車者,陰濕則停,陽燥則起,貴高賤下。馳其強車;若進若止,必從其道。敵人若起,必逐其跡。"
【譯文】
武侯問道:"陰雨連綿,車馬難行,四面受敵,全軍惶恐,應該怎麼辦?"吳起答:"凡是用戰車作戰的,陰雨泥濘就停止,天晴地干就行動,要選擇高處避開低處行動。要使戰車迅速行駛,不論前進或停止,都必須利用道路。如果有敵人戰車行動,就可以沿着它的車跡行動。"

【原文】
武侯問曰:"暴寇卒來,掠吾田野,取吾牛羊,則如之何?"起對曰:"暴寇之來,必慮其強,善守勿應,彼將暮去,其裝必重,其心必恐,還退務速,必有不屬。追而擊之,其兵可覆。"

【譯文】
武侯問道:"強暴的敵人,突然到來,掠奪我的莊稼,搶劫我的牛羊,該怎麼辦呢?"吳起答:"強暴的敵人前來,必須考慮它的強大,應嚴加防守,不要應戰,待敵人傍晚撤走時,它的裝載必然沉重,心理必然恐懼,退走力求迅速,必有互不聯繫的地方。這時進行追擊,就可殲滅它。"

【原文】
吳子曰:"凡攻敵圍城之道,城邑既破,各入其宮,御其祿秩,收其器物。軍之所至,無刊其木、發其屋、取其粟、殺其六畜、燔其積聚,示民無殘心。其有請降,許而安之。"
【譯文】
吳起說:"一般圍攻敵城的原則,是城邑既被攻破,就分別進駐它的官府,控制和使用其原來的官吏,沒收它的器材物資。軍隊所到之處,不准砍伐樹木、毀壞房屋、擅取糧食、宰殺牲畜、焚燒倉庫,以表明對民眾無殘暴之心。如有請降的,應允許並安撫他們。"
郭味盅 發表於 2025-4-8 19:33 | 顯示全部樓層
【吳子·應變篇】水戰要義與破城後策疏解

【吳子·應變篇】所載武侯與吳起三問三答,深諳兵家因勢利導之妙,今擇其精要而析之。

一、水戰之法:舍車騎而制機先
武侯問大水困軍之策,吳子對曰"無用車騎,且留其旁",此乃"舍形而取勢"之要訣。水戰之機,首在察勢:登高四望以盡知水情,量其廣狹、測其淺深,而後可"為奇以勝"。尤重半渡而擊,【孫子·行軍篇】"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濟而擊之"與此互證,皆示人當乘敵態勢未固時制勝。吳子更強調"留車騎於旁",非棄置不用,實為轉劣勢為奇正相生之局。

二、陰雨車戰:貴高賤下,因天制宜
連雨馬陷之際,吳子提出"陰濕則停,陽燥則起"的彈性戰術,暗合【易經】"時止則止,時行則行"之理。"貴高賤下"四字尤精:高處燥而利車行,下處濕而易陷沒,此乃地形選擇之根本。更言"馳強車""必從其道",強調即便在被動中,仍須保持核心戰力機動性。若敵乘雨退卻,則可"逐其跡"而擊,此即【司馬法】"縱綏不及"之變通。

三、暴寇夜掠:避銳擊惰,後發制人
應對暴寇驟襲,吳子主張"善守勿應",非示弱也,乃"強而避之"(【孫子·計篇】)的智慧。其洞察寇"暮去必重裝""還退務速"的心理,指出"必有不屬"(行列斷連)的破綻,此時追擊可收"以逸待勞"之效。此策與【六韜·豹韜】"擊其不意,攻其無備"異曲同工,皆重心理時機之把握。

四、破城後策:禁暴安民,仁義為本
篇末"攻敵圍城之道"一節,彰顯吳子"義戰"思想。破城後"收器物""御祿秩"是為維持秩序;"無刊木""燔積聚"之禁,較【尉繚子·兵令】"不攻無過之城"更為具體,體現"誅暴亂而禁不義"(【吳子·圖國】)的戰爭倫理。其"許降安之"的主張,更是對【尚書·仲虺之誥"撫我則後,虐我則仇"的兵家實踐。

要之,此篇三應變之術,皆本於"審敵虛實而趨其危"(【吳子·料敵】)。水戰制機先、雨戰順天時、夜戰攻心志,而終歸於"禁暴戢兵"(【左傳·宣公十二年】)的大義,足見吳子之術不離王道,誠為戰國兵學之瑰寶。學者當於"貴高賤下""半渡薄之"等語中,體悟其"因形用權"(【吳子·論將】)的深層兵機。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