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82|回复: 0

[中医理论] 中医科学原理研究—人体内部生理平衡与发病原理—人体内部生理系统及平衡关系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纪永臣 发表于 2021-11-24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中医科学原理研究

第三章  人体内部生理平衡与发病原理
第二节  人体内部生理系统及平衡关系
一、中医阴阳之说的全解析
1、现代社会对“阴阳之说”的理解
(1)说不清的“阴阳之谜”
关于“阴阳”之说,涵盖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医学、易学等方方面面,其影响的深度与广度在中华文化中可以拔得头筹。但现代社会常常把阴阳直接与“八卦”联系起来,这也是人们误解“阴阳”就是“迷信”的直接根源;也有些中医业者试图把“阴阳之说”搞得神乎其神,制造中医的神秘性;还有一些搞不懂中医的“科学人士”竟然将中医的衰落归罪于“阴阳之说”。总之曾经风光无限的“阴阳”学说,目前正遭遇无端的非议。
关于阴阳之说的真正寓意,大家的理解各异,直到今天仍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
(2)现代社会对“阴阳之说”的理解
百度百科对阴阳的基本释义有六种,引证详解则多达25条之多。其主要释义为:
阴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基础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概括而言,按照易学思维理解,其所描述的是宇宙间的最基本要素及其作用,是伏羲易的基础概念之一。
阴阳也是中国文化的根源之图——河图、洛书、《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的理论基础。简单说来,从起源上讲,中华文明就是从阴阳这一基本要素出发并逐步建立和发展的,经过长期对阴阳的不断深入认识,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论,并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引申出一系列涵盖诸领域的阴阳知识,包括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精神科学等各种范畴。
(3)阴阳之说源于中医
关于阴阳之说到底是源于“中医”?还是源于“易经”?我们可以明确的认定,阴阳之说由中医首创。因为中医《黄帝内经》的形成年代距今9千年前,而周文王的阴阳六十四卦形成于距今3千年前,因此中医理论要远远早于易经八卦。
(4)阴阳之说的引用
用阴阳之说来表现万事万物阴阳的特征:星球具有对称性,阴阳具有对称性,越是高能的阴阳体,对称性越高。不对称性的事物,比如:一阵风,石头,星云团。阴阳的运动一但停止,万事万物都会散开。
用阴阳之说表现中国古代先贤创立的哲学思想:一种本源论,有先天阴阳与后天阴阳之分。古人仰观、俯察取类比象,将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抽象归纳出“阴阳”的概念。
用阴阳之说表现周易的卦象:孔子所写的《易传》曰“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壹体两面,彼此互藏,相感替换,不可执一而定象。二者虽无定象,随道而变,上皆可为道,下亦可为器。道用无穷,处处有之,因用而论。用即出,阴阳即定,二者虽定,亦随时而变迁。故曰:阴阳不二,以壹而待之。壹者太极是也,统领二物,相互作用,运化万千。
2、中医阴阳之说的真正含义
(1)中医为什么要引入“阴阳之说”
阴阳之说最早就是中医的专用术语,其目的就是要描述和定义人体各系统的工作状态。所谓的“阳”就系统的工作状态过于旺盛,超出其他器官的需求;所谓的“阴”就是系统的工作状态过于虚弱,无法满足其他器官的需求。
阴阳概念的提出是人类首次获得科学的、规范的对自然进行状态描述的量化工具。因此中医引入阴阳之说来描述人体内部各系统的工作状态,也就是用来描述人体“气”的状态。
(2)中医阴阳之说的实质仅仅是对人体各系统功能状态进行定性分析
为了科学、准确的形容人体器官各系统的功能状态,中医引入阴阳之说描述人体器官各系统的运行状态。其中正常状态为阴阳调和,超过正常状态为阳,低于正常状态为阴。
至于中医临床辩证过程对阴阳的运用,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延长。将人体各其他与基本组织,或者对自然界的万物万事进行阴阳之分,都是为了中医师查证、辩证的需要,使中医诊断与用药过程更加顺畅和便于记忆,没有其他特定的奇意。
(3)中医的阴阳之说的数学价值
中医的阴阳之说的实质就是数学的正数、负数和0。其中阴阳调和就是数学意义上的0,是数学意义上的原点;阳表示正数,但中医的阳只有趋势概念;同理阴表示负数,也同样具有趋势概念。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虽然认为中医的阴阳之说的实质就是数学的正数、负数和0,但中医的阴阳之说并没有进一步发展为有理数或者实数概念,这是中国古代科学的通病。
(4)中医阴阳之说的社会价值
阴阳之说从数学原理分析就是推出“0”和正负数的概念,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数学概念。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阴阳之说不仅仅数学理论,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源头。由于阴阳之说比数学概念更加实用,被中国社会广泛引用、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中医学界。
二、中医用阴阳之说对人体器官各系统的活力状态进行量化标定
中医用阴阳之说描述人体器官各系统的运行状态,有定性与定量之分。其中:
中医用“阴阳”对人体器官与各系统进行定性描述、其中正常状态为阴阳调和,超过正常状态为阳,低于正常状态为阴。
中医学的阴阳之说有5个状态,分别为亏、虚、和、火、盛。与之对应的人体器官功能状态为:严重不足状态、轻微不足状态、正常状态、轻微过剩状态、严重过剩状态。
三、人体内部生理系统平衡与相关制约关系概述
1、人体内部正常运行与三大平衡
中医认为一个生命体要保持正常成长需要维护三大平衡,任何一个平衡系统被打破,人体运行就会发生异常,如果这种平衡不能及时恢复就将发病、影响人的生命质量甚至生命。这三大平衡系统为:
①人与自然的平衡:中医专指人对外部世界影响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诸如人不可以做超越体力极限的运动、寒冷季节要保暖、炎热季节要避寒、晚间要睡觉休息、白天要工作活动等,专指人的行为要有限度,否则就会引发人体内部功能失衡。
②人的心态平衡:中医专指奇恒之腑可以调整人体各系统的功能变化、影响人体内部功能平衡,人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防止人体内部功能出现失衡。因此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可以促进内心协调,确保生命体身心健康
③人的脏腑平衡:中医专指人体内部各系统功能平衡,这是人体的基本平衡,前文所述的两个平衡关系如果失衡也会影响脏腑平衡。人的脏腑失衡会引发各种疾病,中医理论的核心就是保持或恢复这个平衡。
2、人体内部生理系统平衡与相关制约关系概述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是由脏腑、基本组织和其他器官所组成,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这些功能各异生理功能是人可以成为现代人类基础。这也决定了人体机能的整体统一性,决定了它们彼此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以维持其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而产生复杂的病理反应。这种整体的联系或影响,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气、血、脉的联系而实现的,具体表现在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其中:
(1)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和皮、肉、脉、筋、骨等形体组织,以及口、鼻、舌、眼、耳、前后二阴等官窍组织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完成人体统一协调的机能活动。而且脏腑组织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分工合作,相互制约调节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2)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传导
病理上的整体观,主要表现在病变的相互影响和传导方面。如脏腑功能失常可以通过气、血、脉而反映于体表;而体表组织器官的病变亦可以通过气、血、脉而影响脏腑。同时,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也可以通过气、血、脉而相互影响,发生疾病的传导。
3、五脏循环系统相互依存与制约关系
中医的五脏循环系统是中医理论的基石,其他所有人体器官与基本组织、对人体施加影响的内外因素、中药材药性分析,都是此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五脏循环系统相互依存与制约关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基础,体现了人体内部各系统的相关依存与制约关系。
五脏循环系统是由五脏(心、肺、肝、脾和肾)组成的血气循环系统,其相关依存关系为:心—脾—肺—肾—肝—心。当人体五脏功能都处于正常状态时,中医定性为“阴阳平衡”或者“阴阳调和”。其相互依存与制约关系为:
(1)五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为心→脾→肺→肾→肝→心,也可以理解为五脏功能不足(阴虚)状态下的相互影响。其相互依存关系为心气虚则影响脾脏功能,脾气虚则影响肺脏,肺气虚则影响肾脏,肾气虚则影响肝脏,肝气虚则影响心脏。
(2)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为心→肺→肝→脾→肾→心,也可以理解为五脏功能过强(阳火)状态下的相互影响。其相互制约关系为心火抑制肺气,肺火抑制肝气,肝火抑制脾气,脾火抑制肾气,肾火抑制心气。
四、人体内部生理系统平衡与相关制约关系图解
五脏循环系统相互依存与制约关系用文字叙述或记忆很复杂,但用图示表述则非常简洁明了,便于记忆和应用。因此中医学在数千年之前都发明了图示记忆工具,这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阴阳五行图”。阴阳五行图同样也经历了由简到繁的过程,历经数千年的演变直到现代,中医人赋予其无限的功能,但其本质仍未改变。
最基本的阴阳五行图见下图所示:
QQ截图20211124084550.png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