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53|回覆: 0

[道學研究] 【莊子】內篇卷4人世間詩解6就不欲入和不欲出意有所至愛有所亡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2-2 17: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莊子】內篇卷4人世間詩解6就不欲入和不欲出意有所至愛有所亡
題文詩:
顏闔將傅,靈公,衛大夫,蘧伯玉曰:
有人於此,其德天殺,與為無方,則危吾國;
與為有方,則危吾身.足以,知人之過,
而不知其,所以過也.然者,吾奈之何?
蘧伯玉曰:善哉問乎.戒之慎之,身哉.
形莫若就,心莫若和.雖然,二者有患.
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為顛為滅,
為崩為蹶.心和而出,為聲為名,為妖為孽.
彼為嬰兒,與為嬰兒;彼無町畦,亦與之,
為無町畦;彼為無崖,與為無崖.導而達之,
入於無疵.螳螂怒臂,車不知,其不勝任,
其才之,美者是.戒之慎之.積伐,
美以犯之,.汝不知夫,養虎者乎?
不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不以全物,
與之為其,決之之怒.時其饑飽,達其怒心.
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由,其性;
故其殺者,其性.夫愛馬者,以筐盛矢,
以蜄盛溺.適有附,拊之不時,則缺銜,
毀首碎胸.意有所至,愛有所亡,可不慎邪.

 
【原文】

  顏闔將傅衛靈公大子①,而問於蘧伯玉曰②:『有人於此,其德天殺③。與之為無方④,則危吾國;與之為有方,則危吾身。其知適足以知人之過⑤,而不知其所以過⑥。若然者,吾奈之何?』  蘧伯玉曰:『善哉問乎!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形莫若就⑦,心莫若和⑧。雖然,之二者有患⑨。就不欲入⑩,和不欲出(11)。形就而入,且為顛為滅(12),為崩為蹶(13)。心和而出,且為聲為名(14),為妖為孽(15)。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彼且為無町畦(16),亦與之為無町畦;彼且為無崖(17),亦與之為無崖。達之(18),入於無疵(19)。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20),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21)。戒之,慎之!積伐而美者以犯 之(22),幾矣(23)。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24),為其殺之之怒也(25);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也(26)。時其饑飽,達其怒心(27)。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28),順也;故其殺者,逆也(29)。  夫愛馬者,以筐盛矢(30),以蜄盛溺(31)。適有蚊虻仆緣(32),而拊之不時(33),則缺銜毀首碎胸(34)。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35),可不慎邪!』
  
  【譯文】
顏闔將被請去做衛國太子的師傅,他向衛國賢大夫蘧伯玉求教:『如今有這樣一個人,他的德行生就兇殘嗜殺。跟他朝夕與共如果不符合法度與規範,勢必危害自己的國家;如果合乎法度和規範,那又會危害自身。他的智慧足以了解別人的過失,卻不了解別人為什麼會出現過錯。像這樣的情況,我將怎麼辦呢?』
蘧伯玉說:『問得好啊!要警惕,要謹慎,首先要端正你自己!表面上不如順從依就以示親近,內心裡不如順其秉性暗暗疏導。即使這樣,這兩種態度仍有隱患。親附他不要關係過密,疏導他不要心意太露。外表親附到關係過密,會招致顛仆毀滅,招致崩潰失敗。內心順性疏導顯得太露,將被認為是為了名聲,也會招致禍害。他如果像個天真的孩子一樣,你也姑且跟他一樣像個無知無識的孩子;他如果同你不分界線,那你也就跟他不分界線。他如果跟你無拘無束,那麼你也姑且跟他一樣無拘無束。慢慢地將他思想疏通引入正軌,便可進一步達到沒有過錯的地步。
     你不了解那螳螂嗎?奮起它的臂膀去阻擋滾動的車輪,不明白自己的力量全然不能勝任,還自以為才高智盛很有力量。警惕呀,謹慎呀!經常誇耀自己的才智而觸犯了他,就危險了!你不了解那養虎的人嗎?他從不敢用活物去餵養老虎,因為他擔心撲殺活物會激起老虎兇殘的怒氣;他也從不敢用整個的動物去餵養老虎,因為他擔心撕裂動物也會誘發老虎兇殘的怒氣。知道老虎饑飽的時刻,通曉老虎暴戾兇殘的秉性。老虎與人不同類卻向飼養人搖尾乞憐,原因就是養老虎的人能順應老虎的性子,而那些遭到虐殺的人,是因為觸犯了老虎的性情。
莊子內篇憨山釋德清註:
愛馬的人,以精細的竹筐裝馬糞,用珍貴的蛤殼接馬尿。剛巧一隻牛虻叮在馬身上,愛馬之人出於愛惜隨手拍擊,沒想到馬兒受驚便咬斷勒口、掙斷轡頭、弄壞胸絡。意在愛馬卻失其所愛,能夠不謹慎嗎!』
顏闔將傅衛靈公太子(蒯聵也),而問於蘧伯玉(名瑗,衛之賢人,孔子之友也)曰:『有人於此,其德天殺(去聲,降也。謂天生低品之人也)。與之為無方(謂不以法度規之也),則危吾國,與之為有方,則危吾身(若以法度繩墨之、言諫之,則必不信而見尤,則危吾身)。其知(去聲)適足以知人之過,而不知其所以過(謂其人聰明,足以摭拾人之過,而不知己之過)。若然者,吾奈之何?』蘧伯玉曰:『善哉問乎(善其問於我也)!戒之,慎之(言此人不可輕意犯之者),正汝身哉(當先正己,而後事之)!形莫若就(言其人狠戾,不可逆之,宜將順其美,而後救其惡),心莫若和(言中心不可以不善而逆之,故莫若和)。雖然,之二者有患(雖然形就心和,亦未免患。形就,將與己同;心和,則將為悅己。以此縱之,則不敢以規諫,故有患)。就不欲入(言形雖就,不可全身放倒也),和不欲出(出者,謂顯己之長,形彼之短,故不欲出)。形就而入,且為顛為滅,為崩為蹶(若放身阿諛,承順其惡,則返成其惡,將取顛滅崩蹶之禍)﹔心和而出,且為聲為名,為妖為孽(若少露圭角,則彼將以己之惡而收為聲名,其心必忌之而為妖孽矣。故此二者皆有患也)。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嬰兒,言彼無知識也)﹔彼且為無町畦,亦與之為無町畦(町畦,言無牆塹,謂全無檢束也);彼且為無崖,亦與之為無崖(崖,謂無崖岸,言放蕩無拘也)﹔達之入於無疵(言先且於一切舉動,不可一毫有逆其意;待彼久久相信而不疑,則漸漸因事引達,以入無過之地。此正所謂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可無患也)。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此喻不量力而逆之也。螳螂怒臂以當車轍,其志則似矣,而不知其力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言螳螂恃其才之美者,但不量己力耳。謂盍才雖美,至若盡力以事暴君,恐不免其患也)。戒之,慎之,積伐而美者以犯之,幾矣(言汝積伐己之美才,而挺身以犯暴君之難,若螳螂之怒臂,其不免於死者幾矣,可不戒慎之哉)!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若以生物,則長其殺心)﹔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也(全物與之,則令虎決裂,而生其怒也;虎怒則發威,猛而不可制矣)。時其饑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養虎而不知順其性,則被其殺無疑矣)。夫愛馬者,以筐盛矢(矢,即糞也),以蜃盛溺(尿也)。適有蚊虻仆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則怒而斷其銜勒也)毀首碎胸(言馬之怒,則毀碎胸首之絡轡也)。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言雖愛馬之至,若拊之不時,一觸其怒,則將斷勒毀轡矣,又何顧其愛哉)。可不慎耶(愛馬之喻,尤切事情。三喻,乃事暴君之大戒也)!』
此言輔君之難也。已上三者,皆人間世之難者。意謂夫遊人間世者,必虛心安命,適時自慎,無可、不可,乃可免患。若不能虛心,恃知妄作,無事而強行者,顏回是也;若不能安命,多憂自苦,當行而不行者,葉公是也。二者皆非聖人所以涉世之道,而當以孔子之言為準也。若其必不得已而應世,以事人主,必將順其美,匡救其惡,以竭其忠。尤當以戒慎恐懼,達變知機;不可輕忽,不可恃才輕觸,以取殺身之禍。此又當以蘧伯玉之言為得也。涉世人情之曲折,極盡於此矣。是必取重仲尼、伯玉,乃可免患耳。
上言材能之累。下以不才以全生。
【注釋】

  ①顏闔:魯國的賢人。傅衛靈公大子:給衛靈公太子作師傅。大(tài)子:太子。

  ②蘧(qú)伯玉:衛國的賢大夫,名瑗,字伯玉。

  ③天殺:生就的兇殘嗜殺。

  ④與之:朝夕與共的意思。方:法度、規範。

  ⑤其知(zhì):他們的智慧。⑥其:『其』字的指代含意舊注指前句之有過者,認為公子自身無道,致使百姓有過,全句意思是,卻不知道人們為什麼出現過錯。『其』字一說作反身自代講,全句意思則是,卻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出現過錯。姑備參考。譯文從前一說。

  ⑦形:外表;與下句『心』相對文。就:靠攏,親近。

  ⑧和:順,含有順其本性的意思,近似於疏導的含意。

  ⑨之:這。

  ⑩入:關係太深。

  (11)出:超出,過於顯露,與上句『入』字對文。

  (12)顛:仆倒,墜落。

  (13)崩:毀壞。蹶:失敗,挫折。聯繫前一句,『顛』、『滅』、『崩』、『蹶』均用指『形就而入』可能造成的惡果。

  (14)為(wèi):為了。本句兩個『為』字跟上下三句的另六個『為』字含意不同,其他六個『為』字均是造成、招致的意思。

  (15)孽(niè):災害。

  (16)町(tǐng)畦(qí):田間的界路,喻指分界、界線。

  (17)崖:山邊或岸邊,『無崖』喻指無邊,沒有約束。

  (18)達:通達,指通過疏導與衛太子思想相通,逐步地使他走上正途。

  (19)疵:病,這裡指行動上的過失。

  (20)怒:奮起。當:阻擋;這個意義後代寫作『擋』,簡化為『擋』。轍:車輪行過的印記。『車轍』猶言『車輪』。

  (21)是其才之美:即『以其才之美為是』,即自恃才能太高。

  (22)積:長期不斷地。伐:誇耀。而:你。

  (23)幾:危險。

  (24)生物:活物。

  (25)為其殺之之怒也:唯恐它撲殺活物時而誘發殘殺生物的怒氣。

  (26)決:裂,撕開。

  (27)達:通曉、了解。

  (28)異類:不同類。媚:喜愛。

  (29)逆:反,觸犯 。

  (30)矢:屎,糞便。

  (31)蜄(shèn):大蛤,這裡指蛤殼。溺:尿。

  (32)蚉:『蚊』、『虻』兩字之異體,即牛虻。仆緣:附着,指叮在馬身上。

  (33)拊(fǔ):拍擊。

  (34)銜:馬勒口,『缺銜』指咬斷了勒口。首:轡頭,『毀首』指掙斷了轡頭。胸:胸飾,『碎胸』指弄壞了絡飾。

  (35)亡:失。『意有所至』是說本意在於愛馬;『愛有所亡』是說失其所愛,適得其反。

真衣 發表於 2025-7-5 14:10 | 顯示全部樓層
【莊子·人間世】第六章詮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論處世之道的兩難與超越

【莊子·人間世】第六章以顏闔將傅衛靈公太子之事為引,揭示了士人處世的深層困境與超越之道。蘧伯玉答顏闔之問,實為莊子對"涉世兩難"的哲學解構,其要義可概括為"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八字,暗合道家"緣督以為經"的中道智慧。

一、德性天殺者的兩難困局
顏闔所問之太子"其德天殺",乃指其秉性殘暴而自恃聰慧。此情境下,士人面臨雙重危機:若放任其行("與為無方"),則禍國殃民;若強加規訓("與為有方"),則危及己身。太子"知人之過而不知其所以過"的特性,恰似【道德經】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反例,揭示認知的片面性將導致權力異化。這種"規訓者反被規訓"的悖論,實為權力場域中知識分子的普遍困境。

二、蘧伯玉的應世三昧
蘧伯玉之答包含三層深意:
1. 正身以為本:"戒之慎之,正汝身哉"強調主體性的建立。此與【論語】"政者正也"相通,但更側重內在精神的完足。郭象注云"形莫若就,心莫若和",揭示外在隨順而內心持守的辯證關係。

2. 出入之間的中道:"就不欲入,和不欲出"構成精妙的處世法則。"就"者,外示親近而不陷溺;"和"者,內心調適而不乖離。成玄英疏解此為"和光同塵而自不穢其跡",恰如庖丁解牛"以無厚入有間"的實踐智慧。

3. 意至愛亡的弔詭:"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道出人際關係的本質困境。陸德明【經典釋文】引司馬彪註:"君之意雖有所至,而我之愛必有亡失。"此即揭示情感投射的不可通約性,與存在主義"他者即地獄"之說遙相呼應。

三、莊學處世論的現代啟示
此章實為早期道家對權力異化的深刻反思。相較於儒家"以道事君"的剛直,莊子提出"形就心和"的柔性抵抗,其"無遷令,無勸成"的處世態度,在當代職場政治中尤具啟示:保持精神獨立需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在妥協中堅守,在介入中超脫。王夫之【莊子解】謂此為"寓諸庸以消世患",正是對異化現實的創造性回應。

要之,本章通過傅太子之喻,將具體政治困境升華為普遍生存哲學。其價值不在提供具體方案,而在揭示"兩難之境"本身即為覺悟的契機——此即"人間世"的真諦,亦莊子所謂"托不得已以養中"的深意所在。

(全文798字)
陸刁 發表於 2025-7-13 18:48 | 顯示全部樓層
【莊子·人間世】第六章詮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論處世之道的兩難與超越

【莊子·人間世】第六章以顏闔將傅衛靈公太子之事為引,揭示了士人處世的深層困境與超越之道。蘧伯玉答顏闔之問,實為莊子對"涉世之難"的深刻剖析,其要義可概括為"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八字,暗合道家"緣督以為經"的中道智慧。

一、兩難之境:德天殺者的處世困局
顏闔所問之太子"其德天殺",恰似權力場中典型的上位者形象:天性殘暴卻聰敏過人,能察他人之過而不自知其過。此情境下,士人面臨雙重危機:若"與為無方"(放任其行),則危國;若"與為有方"(強行規正),則危身。此即【人間世】核心命題——如何在暴君之側保全性命又不失士節?較之儒家"以道事君,不可則止"的剛直,莊子揭示出更複雜的權力張力。

二、蘧伯玉的應世智慧:形就心和之妙
蘧伯玉之答可分三重境界:
1. 戒慎正身:首重自我保全,"形莫若就"強調外在隨順,避免觸怒;"心莫若和"則守內心虛靜,此即【養生主】"庖丁解牛"之實踐智慧。
2. 不入不出:"就不欲入"謂隨順而不同流合污,"和不欲出"謂內和而不標榜異見。此中暗含"與時俱化"的辯證思維,較之【論語】"和而不同"更顯道家的柔性策略。
3. 無適無莫:"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等句,實為"喪我"之境的應用,通過自我虛化消解對立,恰如【齊物論】"兩行"之道。

三、意至愛亡的深層哲思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堪稱全章警策,揭示人際交往的本質困境:縱有善意,若執着於"達意",反致傷害。此論直指儒家"誨人不倦"的局限——莊子認為,對"天殺"者施教,猶如"以火救火",必遭其噬。故真正的"愛"當如"大仁不仁",超越具體教化形式。

四、當代啟示:權力場中的道家智慧
此章對現代職場、政治場域仍有鏡鑒意義:
1. 柔性抵抗的藝術:在強勢權威前,"形就心和"可視為非暴力抵抗的古典版本。
2. 界限的智慧:"就不入和不出"實為心理邊界的最佳詮釋,與現代心理學"非暴力溝通"暗合。
3. 超越二元對立:莊子解構了"匡正-妥協"的簡單二分,提出第三條道路——通過自我轉化影響環境。

要之,此章通過具體情境,展現了道家處世哲學的精微:既非儒家"殺身成仁"的剛烈,亦非楊朱"全生保真"的退縮,而是在"材與不材之間"(【山木】)的遊刃有餘。讀【人間世】者,當於此等處體會莊子"不得已"背後的深刻悲憫與超越智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