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29|回復: 1

[道学研究] 【庄子】外篇卷1骈拇诗解3君子殉仁由仁义行小人殉利以仁义名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12-14 13: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庄子】外篇卷1骈拇诗解3君子殉仁由仁义行小人殉利以仁义名

题文诗:
小惑易方,大惑易性.何知其然?自虞舜氏,

招仁义以,挠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仁义,

是以仁义,易其性故,尝试论之,自三代下,

天下皆以,物易其性.小人者则,以身殉利;

士人者则,以身殉名;大夫者则,以身殉家;

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事业不同,

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其则一也.

臧之与谷,二人相与,牧羊也而,俱亡其羊.

问臧奚事,挟读书;问谷奚事,博塞以游.

二人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伯夷死名,

于首阳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上.二人者也,

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奚必以为,

伯夷之是,而以盗跖,之为非乎?天下尽殉:

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君子;彼其所殉,

货财也则,俗谓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

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而论,则盗跖也,

亦伯夷已,又恶能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

君子知本.由仁义行,小人逐末,重利轻义,

非行仁义,以仁义名,追名逐利,虚情假义. 
  
  【原文】

  夫小惑易方①,大惑易性。何以知其然邪?自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②,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是非以仁义易其性与?故尝试论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③,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④,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⑤,事业不同⑥,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臧与谷⑦,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⑧。问臧奚事⑨,则挟读书⑩;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11)。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12),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13)。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14)!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

   【译文】

     小的迷惑会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会使人改变本性。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自从虞舜拿仁义为号召而搅乱天下,天下的人们没有谁不是在为仁义争相奔走,这岂不是用仁义来改变人原本的真性吗?现在我们试着来谈论一下这一问题。从夏、商、周三代以来,天下没有谁不借助于外物来改变自身的本性。平民百姓为了私利而牺牲,士人为了名声而牺牲,大夫为了家族而牺牲,圣人则为了天下而牺牲。所以这四种人,所从事的事业不同,名声也有各自的称谓,而他们用生命作出牺牲以损害人的本性,却是同一样的。

      臧与谷两个家奴一块儿放羊却都让羊跑了。问臧在做什么,说是在拿著书简读书;问谷在做什么,说是在玩投骰子的游戏。这两个人所做的事不一样,不过他们丢失了羊却是同样的。伯夷为了贤名死在首阳山下,盗跖为了私利死在东陵山上,这两个人,致死的原因不同,而他们在残害生命、损伤本性方面却是同样的。为什么一定要赞誉伯夷而指责盗跖呢!天下的人们都在为某种目的而献身:那些为仁义而牺牲的,世俗称他为君子;那些为财货而牺牲的,世俗称他为小人。他们为了某一目的而牺牲是同样的,而有的叫做君子,有的叫做小人。倘若就残害生命、损伤本性而言,那么盗跖也就是伯夷了,又怎么能在他们中间区分君子和小人呢!
 【注释】

  ①易:改变。方向。

  ②庄子认为唐尧以前,即原始氏族时代社会民情还是比较朴质纯厚的,虞舜以后,即进入夏、商、周三代,朴质纯厚的风气和民情才受到人为的干扰和蹂躏。虞氏即虞舜。招仁义:以仁义作号召。挠:搅乱。

  ③殉:为某一目的而献身。

  ④家:这里指家族。

  ⑤数子:指上述四种人。

  ⑥事业:即从事的工作。

  ⑦臧、谷:家奴和童仆。

  ⑧亡:逃跑,丢失。

  ⑨奚事:事奚,即做什么。

  ⑩(cè):『策』字的异体,这里指书简。

  (11)博塞:亦作『簙簺』,一种类似掷骰子的游戏。

  (12)伯夷:殷商末年的贤士,反对武王伐商,不食周粟而饿死于首阳山。死名:为名而死。

  (13)盗跖(zhí):名跖,春秋末年著名的平民起义领袖,先秦不少著作中提到过他。『盗』是诬蔑之词。死利:为利而死。东陵:山名,一说即泰山。

  (14)是、非:这里引申为赞许和指责。
赵科技法 發表於 2025-4-7 21:18 | 顯示全部樓層
《骈拇》篇论仁义异化与性命之本

庄子《骈拇》此章深刻揭示了仁义标榜对人性本真的异化现象。所谓"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实指道德教化可能导致的根本性迷失。虞舜以仁义号召天下,使世人"奔命于仁义",恰如《老子》所言"大道废,有仁义",这种人为的道德建构,本质上是以外在规范取代内在天性。

文中列举四类人的生存状态:小人殉利、士人殉名、大夫殉家、圣人殉天下。表面上看,其行为价值有高下之分,但庄子尖锐指出"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这种洞见与《齐物论》"道通为一"的思想一脉相承,揭示所有人为的价值追求本质上都是对本真生命的背离。臧谷亡羊的寓言尤为精妙:不论挟策读书还是博塞游戏,形式虽异而"亡羊"实同,暗示任何外在追求都可能导致生命本真的失落。

伯夷与盗跖的对比更具颠覆性。世俗以伯夷为义士、盗跖为恶徒,但庄子指出二者"残生伤性均也"。这种价值相对主义的论述,并非混淆是非,而是站在更高的"道"的维度,揭示所有执着于特定价值标准的行为都违背自然本性。所谓君子小人之分,不过是"其所殉"对象不同而已。

最后"由仁义行"与"以仁义名"的区分尤为精微。真正的道德应如孟子所言"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是内在德性的自然流露;而刻意标榜仁义,实则与追逐货利无异。这种思想与《中庸》"诚者自成"的命题相通,都强调道德必须植根于性命之真。

要之,此章通过对世俗价值系统的解构,引导人们回归"不失其性命之情"的本真存在。庄子的深刻之处在于:他并非简单否定仁义,而是揭示任何脱离生命本真的道德追求都会导致异化。这对当代社会反思形式化道德教育仍具重要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