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58|回覆: 1

[道學研究] 【莊子】外篇卷1駢拇詩解3君子殉仁由仁義行小人殉利以仁義名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2-14 13: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莊子】外篇卷1駢拇詩解3君子殉仁由仁義行小人殉利以仁義名

題文詩:
小惑易方,大惑易性.何知其然?自虞舜氏,

招仁義以,撓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仁義,

是以仁義,易其性故,嘗試論之,自三代下,

天下皆以,物易其性.小人者則,以身殉利;

士人者則,以身殉名;大夫者則,以身殉家;

聖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子,事業不同,

名聲異號,其於傷性,以身為殉,其則一也.

臧之與谷,二人相與,牧羊也而,俱亡其羊.

問臧奚事,挾讀書;問谷奚事,博塞以游.

二人事業,不同其於,亡羊均也.伯夷死名,

於首陽下,盜跖死利,於東陵上.二人者也,

所死不同,其於殘生,傷性均也.奚必以為,

伯夷之是,而以盜跖,之為非乎?天下盡殉:

彼其所殉,仁義也則,俗謂君子;彼其所殉,

貨財也則,俗謂小人.其殉一也,則有君子,

有小人焉;若其殘生,損性而論,則盜跖也,

亦伯夷已,又惡能取,君子小人,於其間哉.

君子知本.由仁義行,小人逐末,重利輕義,

非行仁義,以仁義名,追名逐利,虛情假義. 
  
  【原文】

  夫小惑易方①,大惑易性。何以知其然邪?自虞氏招仁義以撓天下也②,天下莫不奔命於仁義,是非以仁義易其性與?故嘗試論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則以身殉利③,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④,聖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子者⑤,事業不同⑥,名聲異號,其於傷性以身為殉,一也。

     臧與谷⑦,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⑧。問臧奚事⑨,則挾讀書⑩;問谷奚事,則博塞以游(11)。二人者,事業不同,其於亡羊均也。伯夷死名於首陽之下(12),盜跖死利於東陵之上(13)。二人者,所死不同,其於殘生傷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盜跖之非乎(14)!天下盡殉也:彼其所殉仁義也,則俗謂之君子;其所殉貨財也,則俗謂之小人。其殉一也,則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殘生損性,則盜跖亦伯夷已,又惡取君子小人於其間哉!

   【譯文】

     小的迷惑會使人弄錯方向,大的迷惑會使人改變本性。憑什麼知道是這樣的呢?自從虞舜拿仁義為號召而攪亂天下,天下的人們沒有誰不是在為仁義爭相奔走,這豈不是用仁義來改變人原本的真性嗎?現在我們試着來談論一下這一問題。從夏、商、周三代以來,天下沒有誰不藉助於外物來改變自身的本性。平民百姓為了私利而犧牲,士人為了名聲而犧牲,大夫為了家族而犧牲,聖人則為了天下而犧牲。所以這四種人,所從事的事業不同,名聲也有各自的稱謂,而他們用生命作出犧牲以損害人的本性,卻是同一樣的。

      臧與谷兩個家奴一塊兒放羊卻都讓羊跑了。問臧在做什麼,說是在拿着書簡讀書;問谷在做什麼,說是在玩投骰子的遊戲。這兩個人所做的事不一樣,不過他們丟失了羊卻是同樣的。伯夷為了賢名死在首陽山下,盜跖為了私利死在東陵山上,這兩個人,致死的原因不同,而他們在殘害生命、損傷本性方面卻是同樣的。為什麼一定要讚譽伯夷而指責盜跖呢!天下的人們都在為某種目的而獻身:那些為仁義而犧牲的,世俗稱他為君子;那些為財貨而犧牲的,世俗稱他為小人。他們為了某一目的而犧牲是同樣的,而有的叫做君子,有的叫做小人。倘若就殘害生命、損傷本性而言,那麼盜跖也就是伯夷了,又怎麼能在他們中間區分君子和小人呢!
 【注釋】

  ①易:改變。方向。

  ②莊子認為唐堯以前,即原始氏族時代社會民情還是比較樸質純厚的,虞舜以後,即進入夏、商、周三代,樸質純厚的風氣和民情才受到人為的干擾和蹂躪。虞氏即虞舜。招仁義:以仁義作號召。撓:攪亂。

  ③殉:為某一目的而獻身。

  ④家:這裡指家族。

  ⑤數子:指上述四種人。

  ⑥事業:即從事的工作。

  ⑦臧、谷:家奴和童僕。

  ⑧亡:逃跑,丟失。

  ⑨奚事:事奚,即做什麼。

  ⑩(cè):『策』字的異體,這裡指書簡。

  (11)博塞:亦作『簙簺』,一種類似擲骰子的遊戲。

  (12)伯夷:殷商末年的賢士,反對武王伐商,不食周粟而餓死於首陽山。死名:為名而死。

  (13)盜跖(zhí):名跖,春秋末年著名的平民起義領袖,先秦不少著作中提到過他。『盜』是誣衊之詞。死利:為利而死。東陵:山名,一說即泰山。

  (14)是、非:這裡引申為讚許和指責。
趙科技法 發表於 2025-4-7 21:18 | 顯示全部樓層
【駢拇】篇論仁義異化與性命之本

莊子【駢拇】此章深刻揭示了仁義標榜對人性本真的異化現象。所謂"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實指道德教化可能導致的根本性迷失。虞舜以仁義號召天下,使世人"奔命於仁義",恰如【老子】所言"大道廢,有仁義",這種人為的道德建構,本質上是以外在規範取代內在天性。

文中列舉四類人的生存狀態:小人殉利、士人殉名、大夫殉家、聖人殉天下。表面上看,其行為價值有高下之分,但莊子尖銳指出"其於傷性以身為殉,一也"。這種洞見與【齊物論】"道通為一"的思想一脈相承,揭示所有人為的價值追求本質上都是對本真生命的背離。臧穀亡羊的寓言尤為精妙:不論挾策讀書還是博塞遊戲,形式雖異而"亡羊"實同,暗示任何外在追求都可能導致生命本真的失落。

伯夷與盜跖的對比更具顛覆性。世俗以伯夷為義士、盜跖為惡徒,但莊子指出二者"殘生傷性均也"。這種價值相對主義的論述,並非混淆是非,而是站在更高的"道"的維度,揭示所有執着於特定價值標準的行為都違背自然本性。所謂君子小人之分,不過是"其所殉"對象不同而已。

最後"由仁義行"與"以仁義名"的區分尤為精微。真正的道德應如孟子所言"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是內在德性的自然流露;而刻意標榜仁義,實則與追逐貨利無異。這種思想與【中庸】"誠者自成"的命題相通,都強調道德必須植根於性命之真。

要之,此章通過對世俗價值系統的解構,引導人們回歸"不失其性命之情"的本真存在。莊子的深刻之處在於:他並非簡單否定仁義,而是揭示任何脫離生命本真的道德追求都會導致異化。這對當代社會反思形式化道德教育仍具重要啟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