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43|回覆: 2

[道學研究] 【莊子】外篇卷3胠篋詩解3上誠好智天下皆求其所不知無道則亂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2-15 16: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莊子】篇卷3胠篋詩解3上誠好天下皆求其所不知無道則亂
題文詩:
子獨不知,至德世乎?昔容成氏,大庭氏也,
伯皇氏者,中央氏也,栗陸氏者,驪畜氏也,
軒轅氏者,赫胥氏也,尊盧氏者,祝融氏也,
者,神農氏也,當是時民,結繩而用,
甘食美服,樂俗安居,鄰國相望,雞狗相聞,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若此之時,則至治已.
今遂使民,延頸舉踵,曰某,贏糧,
內棄其親,外棄主事;足跡接乎,諸侯之境,
車軌結乎,千里之外,則是上也,之過.
上誠好智,而無道則,天下大亂.情假所致.
何知其然?弓弩畢弋,機變,鳥亂於上;
鈎餌罔罟,罾笱,魚亂於水;削格羅落,
罝罘,獸亂於澤;知詐漸毒,頡滑堅白,
解垢同異,之變多則,俗惑於辯.故天下也,
每每大亂,罪在好智.天下皆求,其所不知,
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
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亂.故上,
日月之明;而以,山川之精;而乃,
四時之施,惴耎之蟲,肖翹之物,失其性.
甚矣好智,之亂天下.自三代以,下者是已,
種種之民,舍夫,役役之佞,恬淡無為,
釋夫而悅,啍啍之意,啍啍說教,亂天下矣. 
    

   【原文】
  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①,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②,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若此之時,則至治已。今遂至使民延頸舉踵③,曰:『某所有賢者,』贏糧而趣之④,則內棄其親,而外棄其主之事;足跡接乎諸侯之境,車軌結乎千里之外⑤,則是上好知之過也⑥。上誠好知而無道,則天下大亂矣!  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畢、弋、機變之知多⑦,則鳥亂於上矣;鈎餌、罔罟、罾笱之知多⑧,則魚亂於水矣;削格、羅落、罝罘之知多⑨,則獸亂於澤矣;知詐漸毒、頡滑堅白、解垢同異之變多⑩,則俗惑於辯矣。故天下每每大亂(11),罪在於好知。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亂。故上悖日月之明(12),下爍山川之精(13),中墮四時之施(14),惴耎之蟲(15),肖翹之物(16),莫不失其性。甚矣,夫好知之亂天下也!自三代以下者是已,舍夫種種之民(17),而悅夫役役之佞(18),釋夫恬淡無為(19),而悅夫啍啍之意(20),啍啍已亂天下矣!【譯文】
    你唯獨不知道那盛德的時代嗎?從前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在那個時代,人民靠結繩的辦法記事,把粗疏的飯菜認作美味,把樸素的衣衫認作美服,把純厚的風俗認作歡樂,把簡陋的居所認作安適,鄰近的國家相互觀望,雞狗之聲相互聽聞,百姓直至老死也互不往來。像這樣的時代,就可說是真正的太平治世了。可是當今竟然達到使百姓伸長脖頸踮起腳跟說,『某個地方出了聖人』,於是帶着乾糧急趨而去,家裡拋棄了雙親,外邊離開了主上的事業,足跡交接於諸侯的國境,車輪印跡往來交錯於千里之外,而這就是統治者追求聖智的過錯。統治者一心追求聖智而不遵從大道,那麼天下必定會大亂啊!
    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弓弩、鳥網、弋箭、機關之類的智巧多了,那麼鳥兒就只會在空中擾飛;鈎餌、魚網、魚籠之類的智巧多了,那麼魚兒就只會在水裡亂游;木柵、獸欄、獸網之類的智巧多了,那麼野獸就只會在草澤里亂竄;偽騙欺詐、奸黠狡猾、言詞詭曲、堅白之辯、同異之談等等權變多了,那麼世俗的人就只會被詭辯所迷惑。所以天下昏昏大亂,罪過就在於喜好智巧。所以天下人都只知道追求他所不知道的,卻不知道探索他所已經知道的;都知道非難他所認為不好的,卻不知道否定他所已經贊同的,因此天下大亂。所以對上而言遮掩了日月的光輝,對下而言銷解了山川的精華,居中而言損毀了四時的交替,就連附生地上蠕動的小蟲,飛在空中的蛾蝶,沒有不喪失原有真性的。追求智巧擾亂天下,竟然達到如此地步!自夏、商、周三代以來的情況就是這樣啊,拋棄那眾多淳樸的百姓,而喜好那鑽營狡詐的諂佞小人;廢置那恬淡無為的自然風尚,喜好那碟碟不休的說教。碟碟不休的說教已經搞亂了天下啊!

  【注釋】

  ①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傳說中的古代帝王或部落首領,但多數不見於經傳。

  ②結繩而用之:指文字產生之前的結繩記事。

  ③遂:竟。延頸:伸長脖頸。舉踵:踮起腳跟。

  ④贏:裹,包着。趣:通作『趨』,快步走的意思。

  ⑤結:往來交錯。

  ⑥上:這裡指國君,也可泛指統治者。

  ⑦弩(nǔ):帶有機關的連珠箭。畢:一種帶柄的網。弋(yì):系有絲繩可以回收的箭。機變:疑為『機辟』之誤,即捕鳥獸的機關。

  ⑧罾(zēng):用竿子支撐形如傘狀的魚網。笱(gǒu):用作捕魚的竹籠。

  ⑨削:竹樁。格:木樁。『削』、『格』都是用來支撐獸網的樁子。羅落:用來關守野獸的網狀籬笆。罝(jū)罘(fú):捕獸的網。

  ⑩漸毒:欺詐。『知詐漸毒』指工於心計,欺騙偽詐。頡(xié)滑:奸黠狡猾。解詬:言詞詭曲。同異:戰國名家的又一詭辯論題,認為事物的同與異是相對的,因而也就沒有同異之別。變:權變,變詐。

  (11)每每:即昧昧,昏昏的意思。

  (12)悖(bèi):遮掩。

  (13)爍:通作『鑠』,銷解的意思。

  (14)墮(huī):通作『隳』,毀壞的意思。施:推移。

  (15)惴耎(ruǎn):蠕動的樣子,這裡指附地而生的小蟲。

  (16)肖翹:飛在空中的小蟲。

  (17)種種:淳樸的樣子。

  (18)役役:鑽營狡黠的樣子。佞:巧言諂媚的小人。

  (19)釋:放置,廢棄。

  (20)啍啍(tūn):喋喋不休,不停地說教的樣子。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 · 【莊子|主題: 23, 訂閱: 3
錢洽 發表於 2025-4-1 04:48 | 顯示全部樓層
【莊學闡微】胠篋篇"好智亂世"義疏

【胠篋】此章直指"好智"之弊,實承老聃"絕聖棄智"之旨而申論之。文中曆舉容成氏至神農氏十二上古之世,民結繩而用,甘食美服,老死不相往來,此非謂原始之陋,乃彰"至德之世"不假智巧而自和之狀。莊子以"至治"形容之,正與【老子】"其政悶悶,其民淳淳"相發明。

今世則不然。人主好智,百姓"贏糧趨之",內棄親、外廢業,車軌千里而不返。此段文字與【馬蹄】篇"陶者曰我善治埴"同構,皆言智巧既興,則真性日漓。弓弩、鈎餌、羅網三喻,明言智術愈繁,則鳥、魚、獸失其自然之序;知詐、堅白、同異諸辯,更使俗惑於言而真隱於術。此即【齊物論】"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之實相。

末段"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一語,尤見莊子深意。世人逐外物如渴鹿奔焰,卻昧於反觀本心。【養生主】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正可與此互參。至若日月失明、山川墮精、四時乖序,皆因"好智"擾動太和,使萬物失其常性。三代以下,舍恬淡而悅啍啍(諄諄說教),此莊子所以有"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之嘆也。

要之,此章非謂絕學守愚,乃警醒智巧若離於道,必致"鑿混沌之竅"之患。讀【胠篋】者,當於"好智"處見其哀憫,於"無為"處會其真常。
冰玉壺 發表於 2025-4-10 15:38 | 顯示全部樓層
【胠篋】篇論"好智亂天下"發微

莊子【胠篋】篇揭示了一個深刻的悖論:當統治者崇尚智巧而無道,必將導致天下大亂。本文通過古今對比,層層遞進地論證了"好智"對社會秩序的破壞性影響。

一、至德之世的樸素圖景
文中列舉容成氏至神農氏十二上古帝王時期,描繪了"民結繩而用之"的理想社會。這種"甘其食,美其服"的生活狀態,實則是道家"見素抱樸"思想的具象化表達。值得注意的是,"鄰國相望,雞狗相聞"的描寫與【老子】八十章形成互文,共同構建了道家原始烏托邦的時空範式。這種"至治"狀態的根本特徵,在於民眾保持自然本性而不妄求。

二、好智社會的異化現象
轉折以"今"字引出當下亂象,通過"延頸舉踵""贏糧而趣"等動態描寫,生動展現了民眾追逐賢者的盲目性。這種社會流動導致"內棄其親,外棄其主"的倫理危機,其根源在於"上好知之過"。莊子在此揭示了一個政治學命題:統治者的價值取向會通過社會模仿效應被放大。當權力與智巧結合,"無道"便成為必然結果。

三、機械文明的異化邏輯
文中以排比句式構建了三重自然失序的圖景:弓弩機變致鳥亂,鈎餌罾笱致魚亂,削格罝罘致獸亂。這種遞進式論證揭示了一個普遍規律:人類智巧的進步必然導致自然秩序的破壞。更深刻的是,莊子將矛頭指向"知詐漸毒"等邏輯詭辯,指出其使"俗惑於辯"的認知危害。這種對名家學派的批判,體現了道家對語言異化的警惕。

四、好智之亂的本體論危害
文本最終上升到宇宙論層面,指出好智導致"上悖日月之明,下爍山川之精"的全面異化。從"惴耎之蟲"到"肖翹之物"的失性,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危機鏈條。結尾"自三代以下者是已"的歷史判斷,與篇首上古治世形成強烈反差,完成了對文明進化論的解構。

結語:
【胠篋】篇的深刻性在於,它不僅批判社會現象,更揭示了認知方式的本體論危機。莊子警示我們:當"求其所不知"成為集體無意識,而"求其所已知"被遺忘時,文明將陷入永恆的異化困境。這種思想對當代技術崇拜症候群仍具振聾發聵之效。
神魔鬼啖 發表於 2025-4-22 05:23 | 顯示全部樓層
【胠篋】篇"上誠好智"章義疏:論至德之世與智巧之弊

莊子【胠篋】此章以古史譜係為鏡,揭示"至德之世"與"智巧之世"的根本差異。文中曆數容成氏、大庭氏等十二上古帝王,非為考據史實,實乃建構"道術未裂"的文明原型。此譜系排列暗合【周易·繫辭】"上古結繩而治"之說,其要義有三:

一、至德之世的本真狀態
"結繩而用"非謂技術簡陋,乃指"不慮而知,不學而能"(【道德經】第二章)的自然智慧。鄭玄注【周易】云:"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正與莊子"甘食美服,樂俗安居"相呼應。這種"鄰國相望,雞狗相聞"的生存圖景,實為老子"小國寡民"思想的具象化,其核心在於"各得其性"(郭象注),而非物質豐儉。

二、智巧勃興的異化過程
"上誠好智"一句,王先謙【莊子集解】引宣穎說:"'誠'字妙,謂真心溺於知識"。統治者對智術的執着,導致"天下皆求其所不知"的集體焦慮,此即【道德經】"智慧出,有大偽"的展開論述。成玄英疏指出:"馳逐物境,探求所未曾知",使民心背離"虛室生白"(【人間世】)的本然狀態。

三、歷史敘事的深層結構
十二氏譜系暗含文明演進的三重否定:從容成氏到神農氏,實為"道→德→仁→義→禮"的墮落歷程(參【老子】第三十八章)。鍾泰【莊子發微】謂此段"與【盜跖】篇言神農之世異曲同工",皆在說明智巧發展與人性質樸的背反關係。結繩記事到文字發明的轉折,在莊子看來非進步而是"道術將為天下裂"(【天下】)的開端。

要之,此章以歷史敘事為表,以哲學批判為里。其"無道則亂"的結論,非謂復古主義,實倡"坐忘"(【大宗師】)的修養工夫。錢穆【莊子纂箋】點破:"所謂至德之世,即是心齋之境",這種對文明異化的警惕,在技術霸權時代尤具鏡鑒意義。學者當透過字面寓言,體認"去智返樸"的深層訴求,方得莊生三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