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外篇卷9繕性詩解1知恬相養和理性出文飾滅質廣博溺心 題文詩: 繕性俗學,以求復初;滑欲俗思,以求致明; 謂蔽蒙民.古治道者,以恬養知;知生也而, 無以智為,以知養恬.知之與恬,交相養而, 和理性出.德者和也;道者理也.德無不容, 其仁也者;道無不理,其義也者;義明物親, 其忠也者;中純實而,返乎真情,其樂也者; 信行容體,而順乎文,其禮也者.禮樂偏行, 天下亂矣.人若彼正,而蒙己德,德則不冒, 冒則物必,失其性也.古之人在,混芒之中, 與一世而,得澹漠焉.當是時也,陰陽和靜, 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生不夭, 人雖有智,無所用之,此謂至一.當是時也, 莫之為而,常自然也.逮德下衰,燧人伏羲, 始為天下,順而不一.德又下衰,神農黃帝, 始為天下,安而不順.德又下衰,及唐虞之, 始為天下,興治化流,澆淳散朴,離道以善, 險德以行,然後去性,而從於心.心與心識, 智而不足,以定天下,後附以文,益之以博. 文飾滅質,廣博溺心,民始惑亂,無以返其, 天性真情,而復其初.天性童真,非文非博. 【原文】 繕性於俗學(1),以求復其初;滑欲於俗思(2),以求致其明;謂之蔽蒙之民(3)。古之治道者,以恬養知(4);知生而無以知為也(5),謂之以知養恬。知與恬交相養,而和理出其性(6)。夫德,和也;道,理也。德無不容(7),仁也;道無不理,義也;義明而物親(8),忠也;中純實而反乎情(9),樂也;信行容體而順乎文(10),禮也。禮樂偏行,則天下亂矣。彼正而蒙己德(11),德則不冒(12),冒則物必失其性也。【譯文】 用世俗之學來修治本性,以求恢服本來的狀態;用通行的觀念調整情慾物慾,以求達到明通;這就叫作受蒙蔽之人。古代之修道者,用恬靜淡漠來畜養真知,雖有知也不用智去治事,叫作用知來畜養恬靜之性。真知與恬靜 之性交互涵養,中和之德與自然之道就由其中生出。所謂德,就表現為中和之性;道,就表現為自然之理。德行弘大深遠,無不包容,就是仁;行道無不合於理,就是義;義理分明與物相親,就是忠;心中為仁義充實,又與外物應和愉悅,就是樂;信義之行表現於儀客舉止而順乎自然之節文,就是禮。
禮樂偏執一方而又多方有失,天下就要大亂了。任天地人物各自正性命,把自己的德行隱蔽起來,才不會用己德覆蓋一切,如果用己德覆蓋一切,則萬物必失其本性。 【注釋】
(1)繕(shàn)性:修治修補本性。俗學:指道家之外的百家之學。
(2)滑(gǔ):借為舊,治理、疏導。欲:由外物引起之情慾、物慾。俗思:以追求名利為目標的通行觀念。
(3)蔽蒙:與蒙蔽同義。指為百家之學說和通行觀念所欺矇,而迷失大道。
(4)恬:恬靜淡漠,知與智通。
(5)無以知為:雖有知也下以智謀治事,而持守恬靜質樸之性。
(6)和理:和為恬靜淡漠之性,理為自然之理,二者皆出於本性。
(7)德無不容:德行弘大深遠,無不包容。
(8)義明:義理分明。
(9)中:心中。純實:力仁義所充實。反乎情:仁義發乎中而與外物應和,又返回自身,與性情和諧愉悅。
(10)信行容體:信義之行表現於儀容舉止。
(11)偏,應為遍的異體字,偏於一方多方有失的意思。
彼正:天地人物各自正其性命。蒙己德:把己之德行隱蔽起來,不可炫耀濫用。
(另種說法:『彼正而蒙己德』:依字為解頗費力,字有誤置,當為『彼正己而蒙德』,『己』上移置於『正』後。『正己』的說法,由後文『正己而已矣』證之,是正確的。『蒙』 蒙蓋之意。)
(12)冒,覆蓋。
【原文】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1),與一世而得澹漠焉(2)。當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3),萬物不傷,群生不夭(4),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此之謂至一(5)。當是時也,莫之為而常自然(6)。逮德下衰(7),及燧人、伏犧始為天下(8),是故順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農、黃帝始為天下,是故安而不順。德又下衰,及唐虞也,始為天下,興治化流,澆淳散朴(10),離道以善,險德以行(11),然後去性而從於心(12)。心與心識,知(13)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後附之以文,益之以博(14)。文滅質,博溺心,然後民始惑亂,無以反其性情而復其初。【譯文】 遠古之人,處於渾沌蒙昧狀態中,舉世之人都恬靜淡漠無所求。在那個時代,陰陽調和平靜,鬼神也不擾亂,四時變化與節令相合,萬物不受傷害, 一切生物都能終其天年而不夭亡,人雖然有智慧,卻無有用處,這就叫人與自然的絕對同一。在那個時代,無為而自成,還常與自然之道相合。及至德性衰落,到燧人氏、伏犧氏治理天下時,只能順民之心而不能達到與自然的 絕對同一。德性又衰退,到神農,黃帝治理天下時,只能使天下安定卻不能順民之心。德性又衰退,到堯舜治理天下時,興起治化教化之風尚,使淳厚變澆薄,使質樸之性離散,背離大道以求善,危及德性以尚行,然後捨棄自性而聽從智謀支配。人們用己心去窺測對方心思,這還不足以使天下安定, 然後又附加上禮文,再增添廣博論證。禮文遮蔽了本質,廣博淹沒了心知, 然後民開始迷惑動亂,沒有辦法使其反回本來性情而恢復原初狀態。 【注釋】
(1)混芒:渾沌蒙昧的淳樸狀態。
(2)澹漠:恬靜淡漠。與:通舉。
(3)四時得節:四季變化與節令相應相合。
(4)群生不夭:各種生物都能享盡天年,而下會夭亡。
(5)至一:人與自然絕對同一的境界。
(6)莫之為:無為而自成。常自然:常與自然相合。
(7)逮:及。
(8)燧人:燧人氏,傳說為遠古發明鑽木取火的氏族領袖。從他以後人們開始用火和熟食,推進智力的發展。伏犧:伏犧氏,晚於燧人氏,據說他始畫八卦,製造魚網和馴養動物。
(9)治化:治理教化。流:風尚。
(10)澆淳散朴:使淳厚變澆薄,使質樸離散。澆(xiāo),澆薄之意。
(11)險:危險不平易。
(12)去性:捨棄本性。從於心:心為知,聽從智力的支配。
(13)心與心識知:人們以己心去窺測對方心思,此為相爭之源頭。識知,窺測對方心思。(心與心識,知(智)不足一定天下)
(14)益:增漆,博:廣博。指旁徵博引以充實其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