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61|回覆: 0

[道學研究] 【莊子】外篇卷10秋水詩解2非大非小非生非死至精無形至德自得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2-31 16: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莊子】篇卷10秋水詩解2非大非小非生非死至精無形至德
題文詩:
河伯:然則吾大,天地而小,毫未可乎?
北海曰否,物量無窮,夫時無止,分無常,
終始無固.故大智者,真情以,於遠近故,
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無窮;證曏今古,
一情故遙,而不悶閡,掇而不跂,知時無止;
察乎盈虛,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無常;
明乎坦途,非死非生,有生有死,生而不悅,
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之,
所知不若,其所不知;生時不若,未生之時;
以其蔓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故迷亂而,
不能自得.由此觀之,又何以知,毫未足以,
定至細倪?又何以知,天地足以,窮至大域?
河伯曰世,議者皆曰:至精無形,至大,
是信情乎?北海若曰:自細視大,視之不盡,
自大視細,觀之不明.精小之微;垺大之殷,
易辨別.勢之有也.夫精粗者,期於有形;
無形至精,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圍者,
之所,不能窮也.可言論者,物之粗也;
可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不能論,意之所不,
能察致者,不期精粗.是故大人,之行,
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動不為利,不賤貪污;
貨財弗爭,不多辭讓;事不借人,食力,
不賤門隸;行殊乎俗,不多辟異;為在從眾,
不賤佞諂;世之爵祿,不足以勸,戮恥不足,
為辱;知是非之,不可為分,大之,
不可為倪.世有:道人不聞,至德不得,
大人無己,約分之至.至人無我,至德精誠.

【原文】

  河伯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毫未(1),可乎?』北海若曰:『否。夫物,量無窮(2),時無止(3),分無常(4),終始無故(5)。是故大知觀於遠近(6)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7)知量無窮;證曏今故(8),故遙而不悶閡(9),掇而不跂(10),知時無止;察乎盈虛(11),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明乎塗 (12),故生而不說,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13)。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以其蔓小求窮其至大之域(14),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觀之,又何以知毫未之足以定至細之倪(15)?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議者皆曰:「至精無形,至大不可圍(16),是信情乎(17)?』北海若曰:『夫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18)故異便(19)。此勢之有也(20)。夫精粗者,期於有形者也(21);無形者,數之所不能分也(22);不可圍者,數之所不能窮也。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23);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24)。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25);動不為利,不賤門隸(26);貨財弗爭,不多辭讓(27);事焉不借人(28),不多食乎力(29),不賤貪污;行殊乎俗(30),不多辟異(31);為在從眾,不賤佞諂(32);世之爵祿不足以為勸(33),戮恥不足以為辱(34);知是非之不可為分,細大之不可為倪。聞曰:「道人不聞(35)至德不得(36),大人無己(37),約分之至也(38)。』
【譯文】
     河神說:『既然這樣,那麼我以天地為大,以毫未力小,可不可以呀?』——海神說:『不可以。凡物;其物量大小是不能窮盡的,時間是不會停止的,名分地位也不是恆常不變的,終始往復更沒有盡頭。所以大智之人觀察遠處和近處的一切事物,不因其小而視之為少,不因其大而視之為多,這就是深明物量是沒有窮盡的;證明古與今都是一樣的,故而對遙遠的古事不感暗昧,對短暫並不有所期待,這就是通曉時間是永不停息的;考察盈滿和空虛之相互轉化,因而得到了不足以欣喜,失去了不足以悲傷,這就是懂得名分地位不是恆常不變的;明白終而復始、日新不已的大道(看透康莊大道和泥濘小路的區別),所以就不因生而高興,不把死視為災禍,這就是知道死生往復不定之理。約計人所知道的,不如他所不知道的為多;其生之時間,不如其未生之時間為長; 以其極有限的智慧和極短暫的生命求窮盡對無限大宇宙的認識,因此陷入迷惑昏亂而茫然無所得。由此看來,從哪裏可以知道毫未足以定為極小的界限呢?又從那裏可以知道天地足以窮盡至大之範圍呢?』
河神說,『世間議論的人都說,最精微之物沒有形體,最大的物沒有什麼能包圍它,這話真實可信嗎?』海神說:『從細小處看龐大之物看不完全,從宏大處看細小之物,看不清晰。所說的精,是指小中最微小的;垺,是大之外更龐大的,所以二者是可以區分辨別的。這是物之形勢、趨勢中所具有的。說到精和粗,是限於有形之物而言,至於至精無形之物,是數字所不能計量,剖分的;至大不可範圍之物,是數字所不能窮盡的。可以言說議論的是物之粗,可以用意識獲致的是物之精;言語所不能談論,意識所不能獲致的,就不限於精粗之範圍了。因此,大人之行事,不有意害人,也不誇耀對入的仁愛和恩惠;行動不為求利,也不以求利之門隸為卑賤;不為財物而爭奪,也不推崇辭讓之德行;作事不藉助他人,也不誇讚自食其力,不鄙視貪污之行;行事與世俗不同,但也不提倡標奇立異;所為順從眾人,不鄙視滔媚討好的人;世問的高 爵位厚奉祿不足以勸勉他,刑罰恥辱不足以羞侮他;因為他深明是非是不可分辨的,精細與巨大也無法劃出邊界。聞知有這樣說法,得道之人不聞名於世,大德之人無所得,大人沒有自己。這是約束分別達到極至了。
【注釋】
(1)大天地而小毫未:以天地為大,以毫未為小,河怕提出這樣問題,說明他依然有區分大小、執著物量的想法,依然『圃於量之有涯,而困於時之有止』(王夫之【莊子解】),眼界為時空所限,其所見仍然是表面的、膚淺的,沒有領悟大道。
(2)量無窮:物量是大與小的統一,無論從大小哪方面去觀察,都是不可窮盡的,言其大,還有比它更大者;言其小,還有比它更微者。因此,不能執著於某物之大或小。
(3)時無止:時間是永恆向前,無有止息之時。

(4)分無常,分無常即是說一個人的名分,地位不是恆常不變的,貧富貴賤,上下尊卑等等,都處在變化的過程中,分(fen),名分、地位之意。

(5)終始無故:終而復始,無有窮盡,故無端倪,故,端也,又,故與固通,固定之意。

(6)大知:大智之人,領悟大道的聖人。

(7)小而不寡,大而不多:小的事物也包含豐富內函,故不以為少;大的東西與更大的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故不以為多。

(8)證曏今故:證明古與今都是一樣的,時間單向流動,永無止息,從古至今,從今至未來,都處於時間長鏈條中的一點,從大處看則是一個整體。曏:明,故,作『古』解。

(9)遙而不悶:對遙遠的古事不感到暗昧,又,遙作長久解,壽命長』而下厭倦。

(10)掇(duó):拾取也,指相距很近,隨手可取。掇而不肢;就近之事也有不可求之理。跂(qǐ),與企同,求也。又,掇與遙對,作短解,壽命短暫而不企求。
(11)盈虛:盈滿與空虛。莊子認為,盈虛不是固定下變的,而是相互轉化的。所以,盈滿不足喜,空虛不足憂。
(12)坦塗:平坦的大路。比喻終始往復、日新不已的大道。
(『明乎坦塗』: 注家或以『塗』通途,故釋『坦塗』為『坦途』。實則不然,『坦塗』當是二事,『坦』康莊大道,『塗』漸洳之徑,即積水的小路,以喻人生。)
(13)說:同悅。故:作固解,終始:同於死生。指死生循環下已,不斷轉化,領悟此道則不因生而高興,不把死視為災禍。
(14)至小:極小。此指人的有限生命和智慧。窮:窮究、究極。至大之域:無限的宇宙。

(15)倪:邊界,端倪。

(16)這句的意思為:最精微的東西沒有形體,最大的事物沒有什麼能包圍它、限定它。此與惠施提出的『至大無外』的『大一』和『至小無內』的『小一』。含義相近,都是講的極限論問題。

(17)信情:信實、真實可信。

(18)(fú):同郛,城外之城,比喻大之外還有更大者,殷:盛大也。

(19)異便:異為相異、相別。便同辨,分辨。異便即對其差異進行分辨。這句的意思說,精是小中之小,垺是大外之大,二者的差異是可以分辨的。
(20)勢:形勢、趨勢,就是說有形之事物,其存在和發展可構成可見的形勢、趨勢,有大小精 粗之分。(異通易,便通辨)
(21)期於:限於、限定於。有形者:有形可供感知和思維的對象。

(22)數之所不能分:不能用數字計量、劃分。

(23)意致:運用意識、思維可以獲得的。

(24)不期精粗,不限於精粗。指不能言說、不能意致的對象,也就是超驗的道體。

(25)不多仁恩,不誇耀仁愛和恩惠。

(26)不賤門隸:不鄙視守門之仆隸,大人雖不求利,也下以求利之守門仆隸為賤。
(『動不為利,不賤門隸』『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賤貪污』、句有舛誤。『不賤門隸』應與『不賤貪污』易位,而為『動不為利,不賤貪污』,『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賤門隸』。『不為利』與『貪污』、『事不借人』與 『門隸』是對立的兩面,如此改易,方相稱合。)
(27)多:崇尚、誇讚之意。
(28)事焉不借人:作事不藉助於人。

(29)不多食乎力,不崇尚自食其力者。 (30)行殊乎俗:行事與世俗不同。
(31)辟異,邪辟怪異。不多辟異:不標榜炫耀邪辟怪異之行,不有意標新立異。
(32)佞諂:以順耳動聽的言詞奉承恭維人。

(33)勸:鼓勵、勸勉,使之為善。

(34)戮恥:處以刑罰,使受恥辱。
(35)道人不聞:得道之人不聞名於世間,意思是說,得道者行無為而治,任民物按自性生息變化,不加干預,故無功績可尋,沒有什麼可供傳聞歌頌的,如孔子稱頌堯『蕩蕩乎!民無能名焉。』(【論語·泰伯川唯其下聞名於世間,才是真正得道者。
(36)至德不得:大德之人無所得。大德之人與道合一,無形無名,不能用名言概念表述其得,所以是無得,無得亦無失,是為至上之得。如【老子】講:『上德下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 以無德。』即為此義。
(37)大人無已:大人擺脫形體束縛,把己溶人物中,與造化一體,也就是【齊物論】所講的,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力一』的高境界,所以是無己。這種無己正是實現己之無限與永恆。
(38)約分之至:約束主客、己物之分別達到極至。達此極至也就是抹滅主客、己物的區分,使二者融合為一的境界。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 · 【莊子|主題: 23, 訂閱: 2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