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科學原理原件
第五章 中藥材藥性與方劑學
第二節 中藥材概述及藥性分析 一、中藥材概述 1、基本概念 中藥材種類繁多,來源廣泛。炎帝的【神農本草經】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對其都有詳細介紹,包括中藥材的類別、名稱、特徵及藥性。 受制於國外藥品管理體系的規定,現代中藥行業逐步開始中藥理化研究。我們認爲這樣的做法對中醫本身沒有任何益處,因爲中藥材的藥性是完全的生物效應。但這不妨礙我們對中藥材理化研究成果的介紹。最近研究成果顯示中藥材具有多種化學成分,按照其藥理作用和組成性質,概括起來中藥材的成分可分爲以下幾方面: 有效成分:即具有生物活性,發揮主要藥效的物質,如生物鹼、甙類、揮髮油。 輔助成分:本身沒有特殊療效,但能增強或緩和有效成分藥效作用的物質。如洋地黃中的皂甙可幫助洋地黃甙溶解或促進其吸收。 無效成分:指本身無效甚至有害的物質,往往會影響浸出效果、製劑穩定性、藥效等。 組織物質:構成細胞的不溶物,如纖維質、栓皮等。 2、中藥材的產地與道地藥材 天然藥材的分布和生產離不開一定的自然條件。各種藥材的生產,無論品種、產量和質量都有一定的地域性。所以自古以來醫家非常重視道地藥材。 所謂道地藥材,又稱地道藥材,是優質純真藥材的專用名詞,它是指歷史悠久、產地適宜、品種優良、產量宏豐、炮製考究、療效突出、帶有地域特點的藥材。如甘肅的當歸,寧夏的枸杞,青海的大黃,內蒙的黃芪,東北的人參、細辛、五味子,山西的黨參,河南的地黃、牛膝、山藥、菊花等。 3、中藥材的採集 中藥的採收時節和方法對確保藥物的質量有著密切的關聯。因爲動植物在其生長發育的不同時期其藥用部分所含有效及有害成分各不相同,因此藥物的療效和毒副作用也往往有較大差異,故藥材的採收必須在適當的時節採集。 4、中藥材的炮製 中藥材在應用或製成各種劑型前,根據醫療、調製、製劑的需要,而進行必要的加工處理的過程。常用的炮製的方法包括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 中藥材炮製的目的在於純淨藥材,保證質量,分揀藥物,區分等級;切制飲片,便於調劑製劑;乾燥藥材,利於貯藏;矯味、矯臭,便於服用;降低毒副作用,保證安全用藥;增強藥物功能,提高臨床療效;改變藥物性能,擴大應用範圍。引藥入經,便於定向用藥。 二、中藥材的生物學藥性 所謂的中藥材生物學藥性就是草本植物毒性的直接描述,是神農嘗百草的形象記錄,也是中醫在『科學化』之前對中藥材藥性的直接描述。 由於中醫學的發展,中醫學從【黃帝內經】以後就進入一個科學化與標準化階段,中醫開始使用虛擬概念定義中藥材的藥性,有關中藥材的生物學藥性只是在其毒性表述中做必要的闡述。爲防止概念混淆,我們也只是簡單的提及此概念,不做過多的闡述。 中藥材的生物學藥性概念的提出,對理解中醫科學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三、中藥材的虛擬藥性 1、虛擬藥性的基本概念 所謂中藥材的虛擬藥性,專指在中醫診斷學指引下,依據中醫虛擬病證專用術語體系同步進行中藥材藥性定義,由此產生的中藥材藥性描述我們稱之爲『中藥材的虛擬藥性』。 中藥材的虛擬藥性體系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至黃帝顓頊時期的【神農本草經】,歷經漢朝時期的【神農本草經】校正,【雷公炮灸論】和【本草綱目】的修編,最新修訂爲【中華本草】。如果沒有特別強調、或者特別需要,大家談及的中藥材藥性都屬於虛擬藥性。 2、中藥材虛擬藥性的重要意義 中藥材的虛擬藥性爲中藥材的採摘加工和中醫師用藥提供指引,涵蓋兩個、或兩個以上行業,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標準化體系,不知道那些質疑中醫科學化專家作何感想? 3、中藥材的虛擬藥性 中藥材虛擬的藥性是藥物性質與功能的高度概括,其基本內容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有毒無毒、配伍、禁忌等。其中: (1)四氣 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稱四性。它反映了藥物對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的作用傾向,是說明藥物作用的主要理論依據之一。是由藥物作用於人體所產生的不同反應和所獲得的不同療效而總結出來的,它與所治療疾病的性質是相對而言的。 (2)五味 五味是指藥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種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五味的產生,首先是通過口嘗,即用人的感覺器官辨別出來的,它是藥物真實味道的反映。但又不僅僅是藥物味道的真實反映,更重要的是對藥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3)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藥物對人體作用的不同趨向性。與疾病所表現的趨向性相對而言的。影響藥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與四氣五味、藥物質地輕重有密切關係,並受到炮製和配伍的影響。 (4)歸經 歸經是指藥物對於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作用,即某藥對某些臟腑經絡有特殊的親和作用,因而對這些部位的病變起著主要或特殊的治療作用,藥物的歸經不同,其治療作用也不同。歸經指明了藥物治病的適用範圍,也就是說明了藥效所在,包含了藥物定性定位的概念。 (5)毒性 古代常常把毒藥看作是一切藥物的總稱,藥物毒性的含義較廣,毒性是藥物的偏性,又認爲毒性是藥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標誌。現代一般認爲毒性是指藥物對機體所產生的不良影響及損害性。包括有急性毒性、亞急性毒性、亞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變、致畸胎、成癮等。中藥的副作用有別於毒性作用。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劑量時出現與治療需要無關的不適反應,一般比較輕微,對機體危害不大,停藥後可自行消失。 四、中藥材的配伍藥性 1、配伍的基本概念 中醫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藥物的不同特點,有選擇地將兩種以上的藥物合在一起應用,這在中醫學上叫做配伍。 2、中藥配伍對藥性的影響 藥物配合應用,相互之間必然產生一定的作用,中醫學稱其爲『七情配伍』,或者配伍七情、藥物七情。它高度概括了中藥臨床應用的七種基本規律,除單行外,皆從雙元配用藥角度,論述單味中藥通過簡單配伍後的性效變化規律。 【神農本草經】將各種藥物的配伍關係歸納爲『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視之』。這『七情』之中除單行者外,都是談藥物配伍關係。其中: (1)單行:就是單用一味藥來治療某種病情單一的疾病。對於病情比較單純的病證,往往選擇一種針對性較強的藥物即可達到治療目的。如古方獨參湯,即單用一味人參,治療大失血所引起元氣虛脫的危重病證。 (2)相須:就是兩種功效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可以增強原有藥物的功效。如麻黃配桂枝,能增強發汗解表、祛風散寒的作用。像這類同類相須配伍應用的例證,歷代文獻有不少記載,它構成了複方用藥的配伍核心,是中藥配伍應用的主要形式之一。 (3)相使:就是以一種藥物爲主,另一種藥物爲輔,兩藥合用,輔藥可以提高主藥的功效。如黃芪配茯苓治脾虛水腫,黃芪爲健脾益氣、利尿消腫的主藥,茯苓淡滲利濕,可增強黃芪益氣利尿的作用。這是功效不同相使配伍的例證,可見相使配伍藥不必同類。一主一輔,相輔相成,輔藥能提高主藥的療效,即是相使的配伍。 (4)相畏:就是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所抑制。如半夏畏生薑,即生薑可以抑制半夏的毒副作用,生半夏可『戟人咽喉』,令人咽痛喑啞,用生薑炮製後成姜半夏,其毒副作用大爲緩和,這是相畏配伍的範例。 (5)相殺:就是一種藥物能夠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如羊血殺鉤吻毒;金錢草殺雷公藤毒等。相畏和相殺沒有質的區別,是從自身的毒副作用受到對方的抑制和自身能消除對方毒副作用的不同角度提出來的配伍方法,也就是同一配伍關係的兩種不同提法。 (6)相惡:就是一種藥物能破壞另一種藥物的功效。如人參惡萊菔子,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 (7)相反:就是兩種藥物同用能產生劇烈的毒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貝母反烏頭等,詳見用藥禁忌『十八反』、『十九畏』中若干藥物。 五、中藥材的組方藥性分析 1、中藥材的組方藥性概念 根據中藥材在處方中的不同作用進行分類稱爲君臣佐使,漢朝版本【神農本草經】就是按此原則進行編輯分類。其中上藥一百二十種爲君,主養命;中藥一百二十種爲臣,主養性;下藥一百二十種爲佐使,主治病;用藥須合君臣佐使。 2、君臣佐使概念的提出與棄用 所謂『君臣佐使』,即從多元用藥的角度,論述各藥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後的性效變化規律。它高度概括了中醫遣藥組方的原則,也是分析求證中醫科學原理的重要依據。 君臣佐使概念起源於9000年前的黃帝顓頊時期,與【黃帝內經】同期推出。但由於中醫在5000年前的方山之戰中遭遇磨難,許多關鍵的中醫概念失傳。直到漢朝時期校正【黃帝內經】和【神農本草經】時對君臣佐使的理解可能產生偏差,爲防止出現概念性的衝突,我們避開君臣佐使的詞彙,改用功能性藥材、調節性藥材、補償性藥材和輔助性藥材進行藥性分析和組方原理分析,此番變化與中醫臨床無關。 3、中藥材的組方藥性分析 (1)功能性藥材 功能性藥材的藥性即爲方劑的藥性,在方劑中發揮主導作用。 (2)調節性藥材 調節性藥材與功能性藥材的藥性相反,負責降低和控制功能性藥材的毒性和效力。 (3)補償性藥材 補償性藥材根據五行陰陽相生相剋原理,補償方劑發揮作用後對其他髒氣功能的影響。 (4)輔助性藥材 輔助性藥材的作用較多,包括對方劑起中和作用的藥材(諸如甘草類),起疑惑作用的藥材(加密作用),起助推某些藥材效力作用的藥材(藥引)等。
來自學社: 中醫基礎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