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29|回复: 1

[道学研究] 《庄子》杂篇卷4外物诗解2远见卓识大德大舍大舍大得假儒败德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1-27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庄子》篇卷4外物诗解2远见卓识大德大舍大舍大得假儒败德
题文诗: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牛,以为,
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
已而不久,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鹜,
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
惮赫千里.得若鱼乃,离而腊之,自制河东,
苍梧,若鱼.已而后世,浅薄,
讽说之徒,皆惊相告.夫揭竿累,灌渎,
守鲵鲋,其于,大鱼难矣,饰小说,
以干悬令,其于大达,亦远,是以未闻,
任氏风俗,其不可与,经世亦远.真情见远,
远见卓识,大德大舍,大舍大得.诗礼,
发冢.大儒胪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
小儒: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有之曰:
青青之麦,生于陵肢;生不布施,死何含珠?
大儒乃曰:接其,压其胡须,儒以金椎,
控其,徐别其颊,无伤口珠!假儒败德.
《原文》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1),五十犗以为饵(2),蹲乎会稽(3),(3)投竿东海,旦旦而钓(4),期年不得鱼(5)。已而大鱼食之(6),牵巨钩錎(7),没而下鹜(8), 扬而奋鬐(9),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10),惮赫千里(11)。任公得若鱼,离而腊之(12),自制河以东(13),苍梧已北(14),莫不厌若鱼者(15)。已而后世轮才讽说之徒(16),皆惊而相告也。夫揭竿累(17),趣灌渎(18),守鲵鲋 (19),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悬令(20),其于大达亦远矣(21),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22),其不可与经世亦远矣(23)。
【译文】
任国的公子做个大鱼钩系上粗大的黑绳,用五十头阉牛做鱼饵,在会稽山上蹲着,投鱼竿于东海,天天去钓鱼,一年也钓不到鱼。不久大鱼食饵,牵动大钩深陷水中,没而向下奔驰,上翻而奋鳍,白色波涛如山,海水震荡不已,声音等齐鬼神,震撼显赫千里。任公子钓到这条鱼,剖开而做腊干,从浙江以东, 苍梧以北,没有不饱食这条鱼的,后世那些浅薄小才喜好品评的人们,都惊讶而奔走相告,要是举着细绳的小鱼竿,到灌溉的小水沟,垂钓小鱼,那要想钓到大鱼就困难了,粉饰闲言碎语以求悬赏功令的高名,那就和大智明达也相距太远了,所以没有听到过任氏的传闻的人,离开善于治理社会的目标也相差太远了。
【注释】
(1)任公子:任国的公子,缁:黑绳。
(2)犗(jiè),阉牛。
(3)会稽:山名,在今浙江省中部
(4)旦旦:天天。
(5)期(ji)年:一周年。
(6)已而:不久。以后。
(7)錎通陷,陷没。
(8)鹜(wù):奔驰,乱驰,一本作惊。
(9)鬐(qi):鱼脊、腹之鱼鳍。
(10)侔(móu):齐。
(11)惮(da):通但,震撼。
(12)离:剖开。
(13)制河:浙江。
(14)苍梧:山名。在今广西省。
(15)厌,通餍,饱食。
(16)才:小才,才浅。辁,无辐的车轮,讽说:诵说,传说。
(17)揭:举。累:细绳。
(18)趣(qu):通趋。灌渎:灌溉的沟渠。
(19)鲵鲋:小鱼。
(20)小说:闲言碎语,即小言詹詹。悬令:国家悬挂的功令。
(21)大达:显达。
(22)风俗:传闻。
(23)经世:治理社会。
《原文》

儒以诗礼发冢(1)。大儒胪传曰(2):“东方作矣(3),事之何若(4)?”小儒曰(5):“未解裙襦(6),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肢 (7)。生不布施(8),死何含珠为!’”“接其鬓(9),压其(10),儒以金椎控其颐(11),徐别其颊(12),无伤口中珠!”
【译文】
儒士用诗礼盗墓。大儒士传话说:“东方亮了,事办得怎样了?”小儒士说:“衣裙还没有脱下来,口中含有珍珠。古诗中有一首说:‘青青的麦苗,生在山坡上。活时不接济别人,死后何必含珍珠!’”“拖住他的鬓发, 按住他的下巴,你用铁锤敲他的面颊,慢慢地别开他的两腮,不要损伤口中的珍珠!”
【注释】
(1)儒:指盗墓的儒士。发:发掘,冢:古墓。
(2)大儒:盗墓的大儒士。胪(lú)传:按礼的规定有秩序的向下传话。胪,从上向下传话。
(3)东方作矣:天要亮了。
(4)事:指盗墓的事。
(5)小儒:盗墓的随从者。
(6)裙襦,指衣裙。
(7)陵肢(bei),山坡。
(8)布施:施舍,把财物送给别人。
(9)接:接引,拖曳。鬓:鬓角,鬓发。
(10)压:按。
(11)岁页:通哕,面颊的下部,腮。懿颐:面颊。
(12)徐:慢。别(biè):别开,撬开。

曹柯伏 发表于 2025-4-14 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任钓寓言与儒盗之辨:论庄子对功利主义的双重批判》

庄子《外物》篇以任公子垂钓与儒者发冢两则寓言,构建了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深刻批判体系。前者以恢弘的意象展现"大舍大得"的生命境界,后者则以反讽笔法揭露伪善者的道德悖论,二者共同构成庄子对战国时期价值异化的双重解构。

任公子"大钩巨缁"的钓术蕴含着深刻的道家智慧。其以五十犗牛为饵、期年不得的从容,与后世"揭竿累趋灌渎"的浅薄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非止于方法论的差异,实为生命境界的悬殊——前者体现"与物宛转"的天地精神,后者则陷于"得鱼忘筌"的功利执着。值得注意的是,大鱼上钩时"白波若山,海水震荡"的壮阔景象,恰是道体显发的象征,其震慑千里的气势与《逍遥游》鲲鹏意象遥相呼应。而"苍梧以北莫不厌若鱼"的结局,正印证了"既以为人己愈有"的道家利他哲学。

与之形成尖锐反照的,是"诗礼发冢"的儒者寓言。大儒胪传与小儒诵诗的仪式化对话,构成对儒家礼乐文化的绝妙反讽。"青青之麦"的诗句引用愈显庄严,与"控其颐"的盗墓行径形成的反差愈强烈。庄子在此揭示的不仅是"饰小说以干悬令"的虚伪,更是整个文明体系中形式与实质的断裂。这种以经典文饰恶行的现象,恰如《胠箧》篇所谓"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异化状态。

两则寓言在结构上形成奇妙的互文关系:任公子舍五十犗而得巨鱼,体现"无用之用"的超越性智慧;儒者盗珠却恪守"无伤口珠"的技术规范,展现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吞噬。前者指向"大达"的生命境界,后者则沦为"经世"的功利算计。这种对比深刻揭示了战国时期两种价值取向的根本分歧——是追求与道冥合的整全生命,还是陷入手段与目的割裂的异化生存。

当代读者当从此篇获得双重启示:其一,真正的智慧需要如任公子般的格局与耐心,在"旦旦而钓"的坚守中等待"白波若山"的顿悟时刻;其二,任何道德学说若流于形式化表演,终将异化为"诗礼发冢"的荒诞剧。庄子的批判锋芒至今仍直指现代社会的症结——当我们在效率至上的追逐中,是否也正沦为"趣灌渎,守鲵鲋"的辁才之徒?
愚山老鬼 发表于 2025-4-23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外物》大钓寓言与真儒精神辨微

《庄子·外物》任公子大钓之喻,向为解庄者所重。其文曰:"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此非寻常渔事,实乃道家"大舍大得"之宇宙观照。细绎其理,可得三重玄旨:

一、大器与远识的辩证
任公子的钓具规模远超常理("五十犗牛为饵"),恰如《逍遥游》鲲鹏之喻,揭示"小知不及大知"的认知层级。世俗"旦旦而钓"者,拘泥眼前得失;而任公子"期年不得"仍持竿不动,正是《齐物论》"照之于天"的实践——超越功利计较,以天地为场域,终得"白波若山"的宏大回报。此中暗合老子"大器晚成"之训,非真知大道者不能为。

二、震动与转化的修行隐喻
大鱼上钩时"海水震荡,声侔鬼神"的描写,实为心灵境界的具象化。《大宗师》言"撄宁"之道,必先经历"惮赫千里"的精神震荡,方能臻于"鱼不可脱于渊"的自得之境。庄子以惊涛骇浪喻示:得道非静观可致,须经剧烈身心磨砺,此即"大舍"(牺牲常俗认知)与"大得"(获致宇宙真知)的转化机制。

三、对假儒现象的批判延伸
篇末"儒以诗礼发冢"的寓言,恰与任公子形成镜像对照:伪儒者拘泥礼法形式("金椎控其颐"的机械操作),恰似世俗"旦旦而钓"的短视;而真道家"大钓"所彰显的,正是超越工具理性的生命智慧。二者对比揭示:任何思想体系若流于教条(如汉儒谶纬之术),则与盗墓无异;唯有保持"大钩巨缁"的开放格局,方为得道真谛。

今人读此篇,当思"五十犗牛之饵"的象征——欲求生命真义,须敢舍世俗成见;面对"海水震荡",当存"撄宁"之心。至于伪托道学而谋私利者,观"诗礼发冢"之喻,可不戒乎?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