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30|回覆: 1

[道學研究] 【莊子】雜篇卷4外物詩解2遠見卓識大德大舍大舍大得假儒敗德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1-27 16: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莊子】篇卷4外物詩解2遠見卓識大德大舍大舍大得假儒敗德
題文詩:
任公子為,大鈎巨緇,五十犗牛,以為,
蹲乎會稽,投竿東海,旦旦而釣,期年不得.
已而不久,大魚食之,牽巨鈎錎,沒而下鶩,
揚而奮鬐,白波若山,海水震盪,聲侔鬼神,
憚赫千裏.得若魚乃,離而臘之,自製河東,
蒼梧,若魚.已而後世,淺薄,
諷說之徒,皆驚相告.夫揭竿累,灌瀆,
守鯢鮒,其於,大魚難矣,飾小說,
以干懸令,其於大達,亦遠,是以未聞,
任氏風俗,其不可與,經世亦遠.真情見遠,
遠見卓識,大德大舍,大舍大得.詩禮,
發冢.大儒臚曰:東方作矣,事之何若?
小儒: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詩有之曰:
青青之麥,生於陵肢;生不布施,死何含珠?
大儒乃曰:接其,壓其鬍鬚,儒以金椎,
控其,徐別其頰,無傷口珠!假儒敗德.
【原文】

   任公子為大鈎巨緇(1),五十犗以為餌(2),蹲乎會稽(3),(3)投竿東海,旦旦而釣(4),期年不得魚(5)。已而大魚食之(6),牽巨鈎錎(7),沒而下鶩(8), 揚而奮鬐(9),白波若山,海水震盪,聲侔鬼神(10),憚赫千裏(11)。任公得若魚,離而臘之(12),自製河以東(13),蒼梧已北(14),莫不厭若魚者(15)。已而後世輪才諷說之徒(16),皆驚而相告也。夫揭竿累(17),趣灌瀆(18),守鯢鮒 (19),其於得大魚難矣,飾小說以干懸令(20),其於大達亦遠矣(21),是以未嘗聞任氏之風俗(22),其不可與經世亦遠矣(23)。
【譯文】
任國的公子做個大魚鈎系上粗大的黑繩,用五十頭閹牛做魚餌,在會稽山上蹲着,投魚竿於東海,天天去釣魚,一年也釣不到魚。不久大魚食餌,牽動大鈎深陷水中,沒而向下奔馳,上翻而奮鰭,白色波濤如山,海水震盪不已,聲音等齊鬼神,震撼顯赫千裏。任公子釣到這條魚,剖開而做臘干,從浙江以東, 蒼梧以北,沒有不飽食這條魚的,後世那些淺薄小才喜好品評的人們,都驚訝而奔走相告,要是舉着細繩的小魚竿,到灌溉的小水溝,垂釣小魚,那要想釣到大魚就困難了,粉飾閒言碎語以求懸賞功令的高名,那就和大智明達也相距太遠了,所以沒有聽到過任氏的傳聞的人,離開善於治理社會的目標也相差太遠了。
【注釋】
(1)任公子:任國的公子,緇:黑繩。
(2)犗(jiè),閹牛。
(3)會稽:山名,在今浙江省中部
(4)旦旦:天天。
(5)期(ji)年:一周年。
(6)已而:不久。以後。
(7)錎通陷,陷沒。
(8)鶩(wù):奔馳,亂馳,一本作驚。
(9)鬐(qi):魚脊、腹之魚鰭。
(10)侔(móu):齊。
(11)憚(da):通但,震撼。
(12)離:剖開。
(13)制河:浙江。
(14)蒼梧:山名。在今廣西省。
(15)厭,通饜,飽食。
(16)才:小才,才淺。輇,無輻的車輪,諷說:誦說,傳說。
(17)揭:舉。累:細繩。
(18)趣(qu):通趨。灌瀆:灌溉的溝渠。
(19)鯢鮒:小魚。
(20)小說:閒言碎語,即小言詹詹。懸令:國家懸掛的功令。
(21)大達:顯達。
(22)風俗:傳聞。
(23)經世:治理社會。
【原文】

儒以詩禮發冢(1)。大儒臚傳曰(2):『東方作矣(3),事之何若(4)?』小儒曰(5):『未解裙襦(6),口中有珠。【詩】固有之曰:「青青之麥,生於陵肢 (7)。生不布施(8),死何含珠為!」』『接其鬢(9),壓其(10),儒以金椎控其頤(11),徐別其頰(12),無傷口中珠!』
【譯文】
儒士用詩禮盜墓。大儒士傳話說:『東方亮了,事辦得怎樣了?』小儒士說:『衣裙還沒有脫下來,口中含有珍珠。古詩中有一首說:「青青的麥苗,生在山坡上。活時不接濟別人,死後何必含珍珠!」』『拖住他的鬢髮, 按住他的下巴,你用鐵錘敲他的面頰,慢慢地別開他的兩腮,不要損傷口中的珍珠!』
【注釋】
(1)儒:指盜墓的儒士。發:發掘,冢:古墓。
(2)大儒:盜墓的大儒士。臚(lú)傳:按禮的規定有秩序的向下傳話。臚,從上向下傳話。
(3)東方作矣:天要亮了。
(4)事:指盜墓的事。
(5)小儒:盜墓的隨從者。
(6)裙襦,指衣裙。
(7)陵肢(bei),山坡。
(8)布施:施捨,把財物送給別人。
(9)接:接引,拖曳。鬢:鬢角,鬢髮。
(10)壓:按。
(11)歲頁:通噦,面頰的下部,腮。懿頤:面頰。
(12)徐:慢。別(biè):別開,撬開。

曹柯伏 發表於 2025-4-14 06:38 | 顯示全部樓層
【任釣寓言與儒盜之辨:論莊子對功利主義的雙重批判】

莊子【外物】篇以任公子垂釣與儒者發冢兩則寓言,構建了對功利主義價值觀的深刻批判體系。前者以恢弘的意象展現"大舍大得"的生命境界,後者則以反諷筆法揭露偽善者的道德悖論,二者共同構成莊子對戰國時期價值異化的雙重解構。

任公子"大鈎巨緇"的釣術蘊含着深刻的道家智慧。其以五十犗牛為餌、期年不得的從容,與後世"揭竿累趨灌瀆"的淺薄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對比非止於方法論的差異,實為生命境界的懸殊——前者體現"與物宛轉"的天地精神,後者則陷於"得魚忘筌"的功利執着。值得注意的是,大魚上鈎時"白波若山,海水震盪"的壯闊景象,恰是道體顯發的象徵,其震懾千裏的氣勢與【逍遙遊】鯤鵬意象遙相呼應。而"蒼梧以北莫不厭若魚"的結局,正印證了"既以為人己愈有"的道家利他哲學。

與之形成尖銳反照的,是"詩禮發冢"的儒者寓言。大儒臚傳與小儒誦詩的儀式化對話,構成對儒家禮樂文化的絕妙反諷。"青青之麥"的詩句引用愈顯莊嚴,與"控其頤"的盜墓行徑形成的反差愈強烈。莊子在此揭示的不僅是"飾小說以干懸令"的虛偽,更是整個文明體系中形式與實質的斷裂。這種以經典文飾惡行的現象,恰如【胠篋】篇所謂"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的異化狀態。

兩則寓言在結構上形成奇妙的互文關係:任公子舍五十犗而得巨魚,體現"無用之用"的超越性智慧;儒者盜珠卻恪守"無傷口珠"的技術規範,展現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吞噬。前者指向"大達"的生命境界,後者則淪為"經世"的功利算計。這種對比深刻揭示了戰國時期兩種價值取向的根本分歧——是追求與道冥合的整全生命,還是陷入手段與目的割裂的異化生存。

當代讀者當從此篇獲得雙重啟示:其一,真正的智慧需要如任公子般的格局與耐心,在"旦旦而釣"的堅守中等待"白波若山"的頓悟時刻;其二,任何道德學說若流於形式化表演,終將異化為"詩禮發冢"的荒誕劇。莊子的批判鋒芒至今仍直指現代社會的癥結——當我們在效率至上的追逐中,是否也正淪為"趣灌瀆,守鯢鮒"的輇才之徒?
愚山老鬼 發表於 2025-4-23 15:12 | 顯示全部樓層
【外物】大釣寓言與真儒精神辨微

【莊子·外物】任公子大釣之喻,向為解莊者所重。其文曰:"任公子為大鈎巨緇,五十犗以為餌,蹲乎會稽,投竿東海",此非尋常漁事,實乃道家"大舍大得"之宇宙觀照。細繹其理,可得三重玄旨:

一、大器與遠識的辯證
任公子的釣具規模遠超常理("五十犗牛為餌"),恰如【逍遙遊】鯤鵬之喻,揭示"小知不及大知"的認知層級。世俗"旦旦而釣"者,拘泥眼前得失;而任公子"期年不得"仍持竿不動,正是【齊物論】"照之於天"的實踐——超越功利計較,以天地為場域,終得"白波若山"的宏大回報。此中暗合老子"大器晚成"之訓,非真知大道者不能為。

二、震動與轉化的修行隱喻
大魚上鈎時"海水震盪,聲侔鬼神"的描寫,實為心靈境界的具象化。【大宗師】言"攖寧"之道,必先經歷"憚赫千裏"的精神震盪,方能臻於"魚不可脫於淵"的自得之境。莊子以驚濤駭浪喻示:得道非靜觀可致,須經劇烈身心磨礪,此即"大舍"(犧牲常俗認知)與"大得"(獲致宇宙真知)的轉化機制。

三、對假儒現象的批判延伸
篇末"儒以詩禮發冢"的寓言,恰與任公子形成鏡像對照:偽儒者拘泥禮法形式("金椎控其頤"的機械操作),恰似世俗"旦旦而釣"的短視;而真道家"大釣"所彰顯的,正是超越工具理性的生命智慧。二者對比揭示:任何思想體系若流於教條(如漢儒讖緯之術),則與盜墓無異;唯有保持"大鈎巨緇"的開放格局,方為得道真諦。

今人讀此篇,當思"五十犗牛之餌"的象徵——欲求生命真義,須敢舍世俗成見;面對"海水震盪",當存"攖寧"之心。至於偽托道學而謀私利者,觀"詩禮發冢"之喻,可不戒乎?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