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96|回覆: 2

[道學研究] 【莊子】雜篇卷6讓王詩解6重生輕利自勝不縱窮樂通樂非窮非通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1-30 17: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莊子】篇卷6讓王詩解6重生自勝不縱窮樂通樂非窮
題文詩:
公子牟,謂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
魏閾之下,為之奈何?曰重生,重生.
公子牟曰:雖知之也,未能自勝.曰不能,
自勝則縱,神無惡乎?不能自勝,強不,
此謂重傷,重傷之人,無壽類矣.魏牟萬乘,
之公子也,其隱岩穴,也難,布衣之士;
雖未至道,可謂有意!孔子窮於,陳蔡間七,
日不火食,藜羹不糝,顏色甚憊,弦歌於室.
顏回擇菜,子路子貢,言曰夫子,再逐於魯,
削跡於衛;伐樹幹宋,窮於商周,圍於陳蔡;
殺者無罪,藉者無禁;弦歌鼓琴,未嘗絕音,
君子無恥,也若此乎?回無以應,人告孔子.
孔子推琴,喟然嘆曰:由賜細人,召來語之.
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謂窮矣!孔子:
是何言也!通於道之,君子謂通,窮道謂窮;
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何窮之為,
故內省而,不窮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
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
陳蔡之隘,於丘幸乎!孔子削然,琴弦歌,
,執干而舞.子貢曰吾,不知天高,
地之下也.古得道者,亦樂,亦樂,
所樂也者,非窮,於此,則窮通為,
寒暑風雨,之序矣哉.故許由自,娛於穎陽,
而共伯自,得乎共首.至聖真情,能窮能通.
 
 
【原文】

  中山公子牟謂瞻子曰(1):『身在江海之上(2),心居乎魏閾之下(3),奈何?』瞻子曰:『重生(4)。重生則利輕。』中山公子牟曰:『雖知之,未能自勝也(5)。』瞻子曰:『不能自勝則從(6),神無惡乎(7)?不能自勝而強不從者,此之謂重傷(8)。重傷之人,無壽類矣。』魏牟,萬乘之公子也(9),其隱岩穴也,難為於布衣之士(10);雖未至乎道,可謂有其意矣!【譯文】
中山公子牟對瞻子說:『身在江湖之上,而心念念不忘朝廷,怎麼辦呢?』 瞻子說:『重視生命。重視生命就輕視利祿。』中山公子牟說:『雖然知道, 但是不能克制自己。』瞻子說:『不能自己克制就放縱去做,精神不厭惡嗎? 不能克制自己而勉強不放縱做事的人,這就叫受雙重傷害。受雙重傷害的人, 就不能與長壽的人並列了。』魏牟是萬乘大國的公子,他隱居岩穴,比平民更為困難;雖然沒有達到得道,可以說有了得道的心意了。
【注釋】
(1)中山公子牟:即魏公子,名牟,封地中山,故名中山公子牟,亦即【秋水】篇的魏牟。瞻子: 瞻通詹,【呂氏春秋】、【淮南子】皆作詹子。即詹何。
(2)江海,指江湖,廣闊天地,一般地位。
(3)魏闕:宮殿高大的門庭,指朝廷。
(4)重生:重視生命。
(5)自勝:自我克制。
(6)從:順從,任從。從通縱
(7)神:精神。無:毋。惡:厭惡。
(8)重(ch6ng)傷:雙重傷害。
(9)萬乘,本為天子之稱,戰國時諸侯大國也稱萬乘。
(10)布衣:平民。

【原文】
  孔子窮於陳蔡之間(1),七日不火食(2),藜羹不糝(3),顏色甚憊(4),而弦歌於室。顏回擇菜(5),子路、子貢相與言曰:『夫子再逐於魯,削跡於衛; 伐樹幹宋,窮於商周,圍於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無禁(6)。弦歌鼓琴,未嘗絕音,君子之無恥也若此乎(7)?』顏回無以應,人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嘆曰(8):『由與賜(9),細人也(10)。召而來(11),吾語之。』子路、子貢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謂窮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於道之謂通,窮於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12), 故內省而不窮於道(13),臨難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 14,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15。陳蔡之隘 16,於丘其幸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17), 然執干而舞(18)。子貢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19)。』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20),道德於此(21),則窮通為寒暑 風雨之序矣。故許由娛於穎陽(22),而共伯得乎共首(23)。  【譯文】
孔子被困於陳國蔡國之間,七天沒有燒火煮飯,喝不加米粒的灰菜湯, 面色疲憊不堪,然而還在室中彈琴唱歌。顏回擇菜,子路和子貢互相議論說: 『先生一再被驅逐於魯國,不讓居留在衛國,砍伐講學大樹於宋國,窮困於商周,圍困於陳、蔡之間。要殺先生的沒有罪過,凌辱先生的不受禁止。他還在唱歌彈琴,樂聲不能斷絕,君子的沒有羞恥之心也象似這樣的嗎?』顏回在旁沒有應聲,進屋告訴孔子。孔子推開琴,唉聲嘆氣他說:『子由和子貢,都是見識淺的人。叫他們進來,我告訴他們。』於路、子貢進入。子路說:『象現在這樣,可以說是窮困了!』
孔子說:『這是什麼話!君子能通達道理的叫做通,不通達道理的才叫做窮。現在我孔丘堅守仁義的道理而遭到亂世的禍患,怎能說是窮困呢!所以,自我反省不是窮困於道,而是面臨災難不失卓自己的德行。寒天來到,霜雪降落,我這才知道松柏樹的茂盛。 陳蔡被圍困的危險,對我孔丘來說正是自己的幸運啊!』孔子又安然地繼續彈琴唱歌,子路威武興奮地手拿盾牌跳起舞來。子貢說:『我不知夭高,也不知道地深。』古時得道的人,窮困時快樂,通達也快樂,所歡樂的原因並不是窮困通達。明白了這種道理,那麼窮困通達就變成為寒暑風雨的規律了。 所以許由能自娛於穎水之上,而共伯可自得於共丘山之下。
【注釋】
(1)窮:困。陳蔡:陳國蔡國。
(2)一本無火字。
(3)藜:灰菜。(sǎn):米粒。
(4)憊:疲憊,疲乏。

(5)擇:選擇。一本作釋。
(6)藉:欺凌、凌辱。無禁:沒有人禁止。
(7)君子:指孔子。無恥:沒有羞恥之心。
(8)喟然:嘆氣的樣子。
(9)由:於由,即子路。賜:子貢。
(10)細人,見識淺的人。
(11)而:通爾。這裡指『他們』。
(12)為:通謂。何窮之為:何謂之窮。
(13)內省(xǐng):反省,自己檢查。
(14)天寒既至:即【論語·子罕】中的『歲寒』。
(15)知松柏之茂:即【論語·子罕】中的『知松柏之後調也』。
(16)隘,危險,迫隘,窮。
(17)削然:一作俏然。削、悄皆悄的借字,悄然即安然的樣子。作琴聲解實誤。反:通返。反 琴:返回到琴邊又彈琴。
(18)(xì)然,威武的樣子,一說喜悅的樣子。干:盾,古代的兵器。
(19)地之下:地之深。
(20)非:無關。
(21)德:高山寺本德作得。
(22)穎陽:穎水之陽。
(23)共伯,即共伯和,食封於共而得名。西周未年,厲王被放逐,諸侯立共伯和為天子,在位一十四年,宣王立時共伯退回共丘山,首:山根。

大缶 發表於 2025-4-8 00:18 | 顯示全部樓層
【莊子·讓王】篇第六節所載魏公子牟與瞻子之對答,實為探討"形隱而神不隱"這一精神困境的經典案例。公子牟身為萬乘之公子而隱於岩穴,其處境較之布衣之士更為艱難,蓋因權位之習氣已深入心神,此即"身在江海之上,心居魏闕之下"的深層矛盾。

瞻子提出"重生則利輕"的解決之道,實承老莊"貴生"思想之要義。【老子】第十三章"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已開其端,此處更強調生命本體價值對世俗利祿的超越性。值得注意的是,公子牟"雖知之未能自勝"的困境,揭示出認知與實踐的斷裂,此乃修身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瞻子進而指出"不能自勝則從"的解決路徑,並非縱慾之論,而是符合【養生主】"緣督以為經"的養生智慧——當強力克制反致精神損耗時,順其自然反能保全神氣。這種"不重傷"的思想,與【達生】篇"棄世則形不勞"的論述一脈相承。

孔子陳蔡之厄的記載,則展現另一種精神境界。子路、子貢以世俗成敗觀衡量聖人,恰如【天地】篇所謂"盲者無以與乎眉目顏色之好"。孔子"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的比喻,深得【大宗師】"安時而處順"之旨。其"內省不窮於道"的表述,正是【逍遙遊】"定乎內外之分"的具體實踐。弦歌不絕的描寫,與【秋水】篇"樂全之謂得志"遙相呼應,彰顯出道家人格"窮亦樂通亦樂"的超然境界。

末段許由、共伯之例,實為【讓王】篇點題之筆。所謂"讓王"非僅辭讓王位的外在行為,更是通過"自娛""自得"實現內在的精神超越。這種"非窮非通"的樂境,既不同於儒家的道德愉悅,也有別於世俗的感官之樂,而是【齊物論】"兩忘而化其道"的體現。全文通過兩組對話的對比,完整呈現了從"未能自勝"到"窮通為一"的修養次第,為後世留下珍貴的精神修行圖譜。
jsj9bczf 發表於 2025-4-17 04:12 | 顯示全部樓層
【莊子·讓王】篇第六節析義:論重生輕利與窮通之道

魏公子牟與瞻子之對答,實為心性修養之要義。公子牟身處江海而心系魏闕,此乃"形隱而神不隱"之典型困境。瞻子以"重生則利輕"點化之,直指道家"貴生"思想核心。【老子】云"名與身孰親",正與此處"重生輕利"相呼應。然公子牟"知而不能自勝",恰如【周易·繫辭】"百姓日用而不知"之困局。瞻子進而揭示"不能自勝則從"的修養次第,其"重傷"之誡,猶【內經】"形神相失"之戒,深得養生三昧。

孔子陳蔡之厄的敘事,則展現儒家"窮通"觀的精微。子路、子貢以世俗眼光視困厄為恥,而孔子提出"窮於道""通於道"的超越性判斷。其"內省不窮於道"之語,與孟子"窮則獨善其身"一脈相承。以松柏喻德操,既是【論語】"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的延續,亦暗合【周易】"困而不失其所亨"的易理。子路舞干、子貢嘆天地之語,生動展現聖賢教化之效。

文末"窮通皆樂"之論,實融會儒道精義。許由穎陽之樂與共伯首陽之得,恰如【中庸】"素位而行"與【逍遙遊】"無待"境界的合一。所謂"非窮非通",正是【齊物論】"兩忘"智慧的體現。作者以寒暑風雨為喻,深得【周易】"變通配四時"之旨,揭示出道者隨遇而安的境界。

此段文本之要義有三:其一,重生輕利為養性之本,強抑反致"重傷";其二,窮通在道不在境,內省方能不失其德;其三,至人窮通皆樂,因其已超越二元對立。魏牟"有意未至"的評語,尤見莊子對修道次第的深刻認知,與佛家"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之說亦有相通之妙。學者當於此等處細參儒道互補之機,方不負古人垂訓之深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