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卷3周穆王詩解7天下人皆惑於是非昏於利害莫之有覺 題文詩:
秦人逢氏,有子少惠,及壯而有,迷罔之疾. 聞歌為哭,視白為黑,饗香為朽,嘗甘為苦, 行非為是.意之所之,天地四方,水火寒暑, 無不倒錯.有楊氏者,告其父曰:魯之君子, 其多術藝,將能已乎!汝奚不訪?其父之魯, 過陳適遇,老聃因告,其子之證.老聃謂曰: 汝庸知汝,子之迷乎?今眾人皆,惑於是非, 昏於利害,同疾者多,莫有覺者;一身之迷, 不足傾家,一家之迷,不足傾鄉,一鄉之迷, 不足傾國,一國迷不,足傾天下,天下盡迷, 孰傾之哉?向使天下,之人其心,盡如汝子, 汝則反迷,哀樂聲色,臭味是非,孰能正之? 至迷非迷.且吾此言,未必非迷,況魯君子, 迷之尤者,焉能解人,之迷罔哉?羸汝之糧, 不若遄歸.燕人也有,生於燕國,長於楚國, 及老還燕.及過晉國,同行誑之,指城之曰: 此燕國城.其人愀然,變容於是,同行指社, 謂之曰此,若裏之杜.乃喟然嘆.指舍曰此, 若先人廬.乃涓然泣.指壠曰此,若先人冢. 其人於是,哭不自禁.同行啞然,大笑而曰: 予昔紿若,此晉國耳.其人大慚.至燕真見, 燕國城杜,真見先人,之廬冢也,悲心更微. 【原文】
秦人逢氏有子①,少而惠②,及壯而有迷罔之疾。聞歌以為哭,視白以為黑,饗香以為朽③,嘗甘以為苦,行非以為是。意之所之,天地、四方、水火、寒暑,無不倒錯者焉。楊氏告其父曰:『魯之君子多術藝,將能已乎!汝奚不訪焉?』其父之魯,過陳,遇老聃,因告其子之證④。老聃曰:『汝庸知汝子之迷乎?今天下之人皆惑於是非,昏於利害,同疾者多,固莫有覺者。且一身之 100 迷不足傾一家,一家之迷不足傾一鄉,一鄉之迷不足傾一國,一國之迷不足傾天下。天下盡迷,孰傾之哉⑤?向使天下之人其心盡如汝子,汝則反迷矣,哀樂、聲色、臭味⑥、是非,孰能正之?且吾之此言未必非迷,而況魯之君子迷之郵者⑦,焉能解人之迷哉?榮汝之糧⑧,不若遄歸也⑨。』
【譯文】 秦國的逢氏有個小孩,小時候很聰明,長大以後卻得了迷糊的病症。聽到唱歌以為是哭泣,看到白色以為是黑色,聞到香氣以為是臭氣,嘗到甜昧以為是苦味,做錯了事卻以為是正確。意識所到的地方,無論是天地、四方、水火、寒暑,沒有不顛倒錯亂的。一個姓楊的告訴這個孩子的父親說:『魯國的君子多才多藝,可能能治好吧!你為麼不去拜訪呢?』孩子的父親去了魯國,當路過陳國時,碰到了老聃,便告訴他兒子的病症。老聃說:『你的愚昧哪裏能知道你兒子的迷糊?現在天下的人對什麼為是、什麼為非搞不清楚,對什麼是利、什麼是害糊裏糊塗,害這種病的人很多,本來就沒有清醒的人。而且一個人迷糊並不能使一家傾覆,一家人迷糊並不能使一鄉傾覆,一鄉人迷糊並不能使一國傾覆,一國人迷糊並不能使天下傾覆。天下人都迷糊,誰能糾正呢?如果使天下人的心都像你兒子的話,那麼你就反而是迷糊的人了,那哀樂、聲色、氣味、是非,又有誰能糾正呢?我這些話未必不是迷糊的表現,更何況魯國的君子們都是迷糊得最厲害的人,又怎麼能解開別人的迷糊呢?不如擔着你的糧食,趕快回去吧!』
【注釋】
①逢——音(旁),『逢』的本字,姓。
②惠——通『慧』,聰明。
③饗——食用。朽——猶臭。
④證——通『症』,病。
⑤傾——王重民:『「傾」字與上文不相應,蓋「正」字之誤。此老聃與逢氏之言,謂汝子迷罔之病非病也,今天下之人皆惑於是非,昏於利害,乃真病耳。特以同病者多,反覺不病。若天下盡如汝子之迷,尚孰求而正之哉?』『【御覽】四百九十引正作「正」,可證。』
⑥臭味——臭,音(秀)。臭味,氣味。
⑦郵——通『尤』,最。
⑧榮——通『贏』,負擔。
⑨遄——音 chuán(傳),迅速。
【原文】
燕人生於燕,長於楚,及老而還本國。過晉國,同行者誑之,指城曰:『此燕國之城。』其人愀然變容①。指社曰:『此若裏之杜②。』乃喟然而嘆。指舍曰:『此若先人之廬。』乃涓然而泣③。指壠曰④:『此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同行者啞然大笑,曰:『予昔紿若⑤,此晉國耳。』其人大慚。及至燕,真見燕國之城杜,真見先人之廬冢,悲心更微。【譯文】
燕國有個人出生在燕國,生長在楚國,到老年才回本國去。路過晉國時,同行的人欺騙他,指着城牆說:『這是燕國的城牆。』那人悽愴地改變了面容。同行的人指着土地廟說:『這是你那個地方的土地廟。』那人長嘆了一聲。同行的人指着房屋說:『這是你的先人的房屋。』那人流着眼淚哭了起來。同行的人指着墳墓說:『這是你先人的墓地。』那人禁不住大哭起來。同行的人失聲大笑說:『我剛才是在欺騙你,這是晉國啊!』那人大為慚愧。等到了燕國,真的見到了燕國的城牆和土地廟,真的見到先人的房屋和墓地時,悲傷的心情便少了。
【注釋】
①愀然——悽慘貌。
②社——土地廟。
③涓然——細水慢流貌。
④壠——同『壟』,墳墓。
⑤紿——音 怠),欺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