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84|回復: 0

[道学研究] 【列子】卷7杨朱诗解3生死贤愚人不能为乐生不窭逸身不殖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3-2 17: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列子】卷7杨朱诗解3生死贤愚人不能为乐生不窭逸身不殖
题文诗:
杨朱:万物者,所异者生,所同者死;
生则有,贤愚贵贱,是所异也;死则有,
臭腐消灭,是所同也;虽然如是,贤愚贵贱,
非所能也,臭腐消灭,亦非所能;生非人为,
使,死非所死,贤非所贤,愚非所愚,
贵非所贵,贱非所贱;然而万物,齐生齐死,
齐贤齐愚,齐贵齐贱.十年亦死,百年亦死,
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
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
当生,奚逢死后?天道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杨朱:伯夷也者,其,
矜清之尤,以放饿死;展季也者,其,
矜贞之尤,寡宗;清贞之误,善之若此.
曰原宪,贫窭于鲁,子贡殖卫;原宪之窭,
损生子贡,之殖累身.问曰然则,窭亦不可,
殖亦不可,其可焉在?曰在乐生,可在逸身,
善乐生者,故其不窭,善逸身者,故其不殖.  
【原文】

杨朱曰:『万物所异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则有贤愚、贵贱,是所异也;死则有臭腐、消灭,是所同也。虽然,贤愚、贵贱非所能也,臭腐、消灭亦非所能也。故生非所生,死非所死,贤非所贤,愚非所愚,贵非所贵,贱非所贱①。然而万物齐生齐死,齐贤齐愚,齐贵齐贱②。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且趣当生,奚逢死后?』

【注释】

①贱非所贱——张湛注:『皆自然尔,非能之所为也。』杨伯峻:『「故生非所生」诸「所」字下疑皆脱「能」字。此数语紧承「贤愚贵贱非所能也,臭腐消灭亦非能也」而言。细绎张注及下文卢解,似其所见本俱有「能」字。』
②齐贵齐贱——张湛注:『皆同归于自然。』卢重玄解:『贤愚、贵贱、臭腐、消灭皆形所不自能也,不自能,则含生之质未尝不齐。』

【译文】
杨朱说:『万物所不同的是生存,所相同的是死亡。生存就有贤有愚、有贵有贱,这是不同的;死亡就有腐烂发臭、消失灭亡,这是相同的。即使是这样,贤愚与贵贱也不是人所能办到的,腐臭、消灭也不是人所能办到的。所以生不是靠人为所能就能生,死不是靠人为所能就能死,贤不是靠人为所能能贤,愚不是靠人为所能就能愚,贵不是靠人为所能就能贵,贱也不是靠人为所能就能贱,然而万物的生与死是一样的,贤与愚是一样的,贵与贱也是一样的。活十年也是死,活百年也是死。仁人圣人也是死,凶人愚人也是死。活着是尧舜,死了便是腐骨;活着是桀纣,死了也是腐骨。腐骨是一样的,谁知道它们的差异呢?姑且追求今生,哪有工夫顾及死后?』

【原文】

杨朱曰:『伯夷非亡欲,矜清之邮①,以放饿死②。展季非亡情③,矜贞之邮,以放寡宗④。清贞之误善之若此。』【注释】

①矜清之邮——矜,顾惜。清,清白。邮,通『尤』,最。介夷过于清白,指周武王灭商后,伯夷耻之,誓不食周粟,至饿死于首陽山之事。
②放——音 fǎng(访),至。
③展季非亡情——展季,即展禽,名获,字季,又称柳下惠,春秋时鲁国人,仕为士师,为人正直,不阿谀奉承。
④寡宗——宗,宗族。寡宗,指宗族后代很少。

【译文】
杨朱说:『伯夷不是没有欲望 ,但过于顾惜清白的名声,以至于饿死了。展季不是没有人情,但过于顾惜正直的名声,以至于宗人稀少。清白与正直的失误就像他们两人这样。』

【原文】

杨朱曰:『原宪窭于鲁①,子贡殖于卫②。原宪之窭损生,子贡之殖累身。』『然则窭亦不可,殖亦不可,其可焉在?』曰:『可在乐生,可在逸身。故善乐生者不窭,善逸身者不殖。』
【注释】

①原宪窭于鲁——原宪,春秋时鲁国人,一说为宋国人,字子思,亦称

原思,孔子弟子,性狷介,住草棚,穿破衣,子贡曾嘲笑他。孔子为鲁司寇,以原宪为家邑宰。窭,音 (据),张湛注:『贫也。』

②子贡殖于卫——子贡,姓端末,名赐,字子贡,孔子弟子,卫国人。殖,指货殖,经商。

【译文】
   杨朱说:『原宪在鲁国十分贫穷,子贡在卫国经商挣钱。原宪的贫穷损害了生命,子贡的经商累坏了身体。』『那么贫穷也不行,经商也不行,怎样才行呢?』答:『正确的办法在于使生活快乐,正确的办法在于使身体安逸。所以善于使生活快乐的人不会贫穷,善于使身体安逸的人不去经商。』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25-4-2 22:33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杨朱篇》生死观抉微

《列子·杨朱》此章以生死齐同之说破世俗执见,其论旨可析为三重义理:一者明生死自然之理,二者破贤愚贵贱之执,三者立当生乐逸之旨。

首论生死本质,杨朱指"生异死同"为万物共相。其谓生时贤愚贵贱之殊,实为"形所不自能"(卢重玄注),皆属自然禀赋,非人力可强为。此说承《庄子·德充符》"死生存亡之一体"思想,而更强调生死过程中的不可操控性。所谓"生非所生,死非所死",张湛注"皆自然尔",正是揭示生命现象的客观性。值得注意的是,杨朱将生死问题彻底自然化,既否定鬼神干预,亦消解道德附加,较之儒家"杀身成仁"之说,显属另一思想谱系。

次论价值解构,杨朱通过"腐骨同质"的意象,消弭尧舜与桀纣的伦理差异。其以"十年亦死,百年亦死"的时间维度,破除仁圣凶愚的生命意义差别。此论表面似《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之说,然其重点不在齐物论之精神超越,而在现世享乐的合理性论证。文中"齐贤齐愚"的表述,实为对儒家道德评价体系的解构,与《荀子·非十二子》所批判的"贵生之术"相呼应。

终论处世之道,杨朱举伯夷、展季、原宪、子贡四例,揭示"矜清""矜贞"之弊与"贫窭""殖货"之累。其谓"乐生逸身"方为至道,既不同于墨家苦行,亦有别于纵欲主义。此说与《淮南子·精神训》"养性保真"之说相通,但更强调现世享受的适度性。所谓"不窭不殖",实为在物质匮乏与贪求之间的中道,颇类古希腊伊壁鸠鲁学派"快乐即德性"的主张。

要而论之,此章思想有三重现代启示:其一,生命价值的客观性认识,可矫正当代生命伦理中的功利主义偏颇;其二,道德评判的相对性思考,可为多元价值观提供古典资源;其三,适度享乐的生活智慧,对物质过剩时代的生存方式具有镜鉴意义。然需辨明的是,杨朱之"乐生"非纵欲肆情,观其"不殖"之戒可知,实为一种理性的生命态度。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谓杨朱学说"近于为我而实非自私",正此之谓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