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91|回覆: 2

[道學研究] 【列子】卷8說符詩解6善持勝者以強爲弱聖人之言先迕後合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3-7 17: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列子】卷8說符詩解6善持勝者以強爲弱聖人之言先後合
題文詩:
趙襄子使,新稚穆子,攻翟勝之,取左人,
中人二邑,使遽人謁.襄子方食,而有憂色.
左右:一朝而下,兩城此人,之所喜也,
有憂色?襄子曰夫,江河之大,不過三日,
飄風暴雨,不終朝,日中須臾;今趙氏之,
德行無所,施於積也,兩城,及我!
孔子聞曰:趙氏昌乎!憂者,所以爲昌,
形驕奢,所以爲亡;勝非其難;持之其難;
賢主以此,持勝故其,福及後世.齊楚吳越,
皆嘗勝然,卒取亡焉,不達持勝.唯有道主,
爲能持勝.孔子之勁,能拓國門,之關而不,
肯以力聞.墨子,守攻之策,公輸般服,
不肯以,擅用兵知.善持勝者,以強爲弱.
持勝心勝,至虛而實.宋人者有,好行仁義,
三世不懈.無故黑牛,家生白犢,以問孔子.
日此吉祥,以薦上帝.居一年父,無故而盲,
其牛,復生白犢,其父復令,子問孔子,
其子:前問失明,又何問乎?父曰聖言,
後合,其事未究,姑復問之.復問孔子,
曰吉祥,復教以祭.其歸致命,其父曰行,
孔子之言.居年子又,無故而盲.後楚攻宋,
圍城,易子而食,析骸炊之,丁壯者皆,
乘城而戰,死者太半.此父子以,有疾皆免.
及圍解而,疾俱復愈.禍兮福倚,福兮禍伏.

【原文】

趙襄子使新稚穆子攻翟①,勝之,取左人、中人②,使遽人來謁之③。襄子方食而有憂色。左右曰:『一朝而兩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憂色,何也?』襄子曰:『夫河之大也,不過三日,飄風暴不終朝④,日中不須臾。今趙氏之德行無所施於積,一朝而兩城下,亡其及我哉!』孔子聞之曰:『趙氏其昌乎!夫憂者所以爲昌也,喜者所以爲亡也。勝非其難者也;持之⑤,其難者也。賢主以此持勝,故其福及後世。齊、楚、吳、越皆嘗勝矣,然卒取亡焉,不達乎持勝也。唯有道之主爲能持勝。』孔子之勁能拓國門之關⑥,而不肯以力聞。墨子爲守攻,公輸般服⑦,而不肯以兵知。故善持勝者以強爲弱。
【注釋】

①趙襄子——即趙無恤,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鞅之子。他與韓、魏合謀,滅智伯,三分晉地。新稚穆子——張湛註:『穆子,襄子家臣新稚狗也。』翟——音(敵),張湛註:『翟,鮮虞也。』鮮虞爲春秋國名,後改稱中山國,國都在今河北正定縣西北四十里新市城。
②左人、中人——張湛註:『左人、中人,鮮虞二邑名。』
③使遽人來謁之——張湛註:『遽,傳電。謁,告也。』
④飄風——旋風,暴風。
⑤持——守。
⑥拓國門之關——張湛註:『拓,舉也。孔力能舉門關而力名不聞者,不用其力也。』門關,即門閂,門上的橫插,⑦公輸般服——張湛註:『公輸般善爲攻器,墨子設守能卻之,爲般所服。』

【譯文】
趙襄子派新稚穆子攻打翟人,打敗了他們,奪取了左人、中人兩個城邑,派信使回來報捷。襄子正在吃飯,聽到後面帶愁容。旁邊的人問:『一個早晨就攻下了兩個城邑,這是大家都高興的事,現在您卻有愁容,爲什麼呢?』襄子說:『江河的潮水再大也不過三天便退,暴風驟雨不到一個早晨便停,太陽正中不一會兒便斜。現在趙家的德行沒有積累什麼恩澤,一個早晨就有兩個城邑被攻下,敗亡大概要到我這裡了吧!』孔子聽到後說:『趙氏大概要昌盛了吧!憂患於未然,所以能昌盛,盲目樂觀所以會敗亡。勝利並不是艱難的事情,保持勝利才是艱難的事情。賢明的君主以憂愁來保持勝利,因而他的幸福傳到了後代。齊、楚、吳、越都曾取得過勝利,但最終卻滅亡了,就是因爲不懂得保持勝利的緣故。只有有道德的君主才能保持勝利。』孔子的力氣能夠舉起國都城門的門閂,卻不願意以力氣去出名。墨子進行防守與進攻,連公輸班都佩服,卻不願意以用兵去出名。所以善於保持勝利的人,總是以強大表現爲弱小。

【原文】

宋人有好行仁義者,三世不懈。家無故黑牛生白犢,以問孔子。孔子日:『此吉祥也,以薦上帝①。』居一年,其父無故而盲,其牛又復生白犢,其父又復令其子問孔子。其子曰:『前問之而失明,又何問乎?』父曰:『聖人之言先後合②,其事未究,姑復問之。』其子又復問孔子。孔子曰:『吉祥也。』復教以祭。其子歸致命,其父曰:『行孔子之言也。』居一年,其子又無故而盲。其後楚攻宋,圍其城③,民易子而之,析骸而炊之,丁壯者皆乘城而戰,死者太半④。此人以父子有疾皆免。及圍解而疾俱復。【注釋】
①薦——進獻,指祭祀。
——(午),又讀(務),違背。
③圍——【集釋】:『「圍」,北宋本作「國」,汪本從之,今從【藏】本、吉府本、世德堂本訂正。』
④太半——大半,過半。

【譯文】
    宋國有個好行仁義的人,三代都不懈怠。家中的黑牛無緣無故地生下了白牛犢,便去詢問孔子。孔子說:『這是好的預兆,可以用它來祭祀上帝。』過了一年,他父親的眼睛無緣無故地瞎了,家中的黑牛又生下了白牛犢,他父親又叫兒子去詢問孔子。兒子說:『上次問了他以後你的眼睛瞎了,再問他幹什麼呢?』父親說:『聖人的話開始時不靈驗,後來才會靈驗,姑且再問問他。』兒子又去詢問孔子。孔子說:『這是好的預兆。』又叫他祭祀上帝。兒子回家告訴了父親,父親說:『按孔子的話去做。』過了一年,兒子的眼睛也無緣無故地瞎了。後來楚國攻打宋國,包圍了宋國的都城,老百姓交換兒子殺了當飯吃,剔下骨頭當柴燒,青壯年都上城作戰,死亡的人超過了一半。這父子兩人因眼瞎都逃避了作戰。等到包圍解除後,眼睛又都恢復正常。

一葉知秋 發表於 2025-3-29 20:12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說符】此章闡發持勝之道與聖言玄機,誠爲治國修身高妙之論。趙襄子勝翟而憂,深諳"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之理,孔子贊其"以憂持勝",實點明持勝三昧:一則勝易持難,齊楚吳越皆因驕勝取亡;二則強者示弱,孔子能拓國門而不以力聞,墨子善攻守而不以兵稱;三則先迕後合,如宋人白犢之兆,看似災異實藏吉祥。此中奧義,正在"至虛而實"四字——趙襄子虛其勝績故能福延後世,宋人虛其災厄終得全嗣於兵燹。聖人之言猶若蓍龜,非拘表象可解,必待"迕而後合"方見真諦。故【道德經】云"柔弱勝剛強",與此章"以強爲弱"之旨互證,皆示人持盈保泰之要。學者當於勝時存戒懼,逆處見吉祥,方契列子垂訓本懷。
冰月凝霜 發表於 2025-4-13 02:38 | 顯示全部樓層
【持勝之道:以強爲弱與先迕後合的聖賢智慧】

【列子·說符】所載趙襄子"勝而憂"之事,實爲華夏文明中極具深意的政治寓言。襄子一日克二城而面現憂色,非矯情也,乃深諳"持勝"之道。本文擬從"勝易持難"的辯證關係、"以強爲弱"的處世智慧、"先迕後合"的聖人預言三個維度,闡釋這段文本蘊含的深刻哲理。

一、勝易持難:江河不過三日的盛衰之理
趙襄子"方食而有憂色"的細節,展現出賢主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深刻認知。其以"江河之大不過三日"爲喻,揭示出"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老子】二十三章)的物極必反規律。這種憂患意識與【周易·繫辭】"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的訓誡一脈相承。孔子對此的評點尤爲精闢:"憂者所以爲昌也,喜者所以爲亡也",直指齊楚吳越雖強盛一時而終至滅亡的根本原因——未能"達乎持勝"。歷史證明,真正的治國智慧不在於攻城略地,而在於如何保持勝果,此即【尚書·旅獒】"不矜細行,終累大德"之深意。

二、以強爲弱:孔墨二聖的示弱哲學
文本特別記載孔子"能拓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墨子"能使公輸般服而不肯以兵知",這種"善持勝者以強爲弱"的處世之道,實爲華夏文明獨特的生存智慧。老子云"知其雄,守其雌"(二十八章),莊子言"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山木】),皆與此理相通。宋代大儒朱熹在【中庸章句】中闡釋"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正是對這種韜光養晦哲學的繼承。歷史長河中,范蠡功成身退、張良辟穀學道,無不是這一智慧的實踐者。

三、先迕後合:宋人白犢的禍福之機
宋人三世行仁而連遭不幸,卻終在楚宋之戰中因禍得福,完美詮釋了"聖人之言先迕後合"的深刻哲理。這個看似離奇的故事,實則暗合【老子】"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辯證思維。司馬遷在【史記·滑稽列傳】中記載的"孫叔敖埋蛇"典故,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明代大儒王陽明在【傳習錄】中特別強調"事上磨練"的重要性,認爲唯有經歷"迕"的考驗,方能達到"合"的境界,這種思想正可爲本段文本作注。

結語:
【列子】此篇揭示的持勝之道,實爲中華文明應對世事變遷的重要智慧結晶。趙襄子的憂患意識、孔墨的示弱哲學、宋人的禍福轉化,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處世體系。在當今瞬息萬變的時代,這種"以強爲弱"的謙卑姿態與"先迕後合"的遠見卓識,仍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正如清代大儒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所言:"持其志毋暴其氣,勝己者強",真正的強者,永遠是那些能夠戰勝自我、持守道德的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