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26|回覆: 1

[道學研究] 【列子】卷8說符詩解12非名非利名利乃至術學能行雖死術行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3-9 10: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列子】卷8說符詩解12非名非利名利乃至術學能行雖死術行
題文詩:
楊朱之弟,曰布,素衣而出,天雨解衣,
衣緇衣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楊布,
將撲.楊朱:子無撲矣,子亦猶是,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豈,能無怪哉?
楊朱:行善也者,不以為名,而名從之;
名不,而利歸之;利不期爭,而爭及之;
故君子者,必慎為善.至善真情,非名非利.
昔人言有,知不死道,燕君使人,受之不捷,
而言者死.燕君甚怒,將誅使者.幸臣諫曰:
人所憂者,莫急乎死,己所重者,莫過乎生;
彼自喪生,安能令君,不死也哉?乃不誅之.
有齊子亦,欲學其道,聞言者死,撫膺而恨.
富子聞而,笑曰夫所,欲學不死,其人已死,
而猶恨之,不知,所以為學.鬍子曰:
富子言非,凡人有術,不能行者,有矣能行,
而無其術,亦有矣;衛人有善,數者臨死,
以訣喻子,子志其言,而不能行;他人問之,
以其父之,所言告之;問者用言,而行其術,
與父無差.若然死者,奚為不能,言生術哉?
【原文】

楊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緇衣而反①。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楊布怒,將撲之。楊朱曰:『子無撲矣。子亦猶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豈能無怪哉?』【注釋】

①緇衣——用黑布做的衣服。與『素衣』相對,素衣指用白布做的衣服。

【譯文】
   楊朱的弟弟叫楊布,穿着白布衣服外出,天下雨了,脫下了白布衣服,換上了黑布衣服回家。他的狗不知道,迎上去汪汪叫。楊布很惱火,準備打它。楊朱說:『你不要打了。你也是一樣。如果讓你的狗白顏色出去,黑顏色回來,你難道不奇怪嗎?』

【原文】

楊朱曰:『行善不以為名,而名從之;名不與利期,而利歸之;利不與爭期,而爭及之;故君子必慎為善。』【譯文】
    楊朱說:『做好事不是為了名聲,而名聲卻跟着來了;有名聲不是希望獲得利益,而利益也跟着來了;有利益並不希望同別人爭奪,而爭奪也跟着來了。所以君子對於做好事必須謹慎。』

【原文】

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①,燕君使人受之,不捷,而言者死。燕君甚怒,其使者將加誅焉。幸臣諫曰:『人所憂者莫急乎死,己所重者莫過乎生。彼自喪其生,安能令君不死也?』乃不誅。有齊子亦欲學其道,聞言者之死,乃撫膺而恨。富子聞而笑之曰:『夫所欲學不死,其人已死而猶恨之,是不知所以為學。』胡 子曰:『富子之言非也。凡人有術不能行者有矣,能行而無其術者亦有矣。衛人有善數者,臨死,以決喻其子②。其子志其言而不能行也。他人問之,以其父所言告之。問者用其言而行其術,與其父無差焉。若然,死者奚為不能言生術哉?』
【注釋】
①言有——陶鴻慶:『「言有」二字誤倒。』
②決——【集釋】:『「決」,【道藏】白文本、林希逸本、世德堂本、吉府本並作「訣」。』,口訣,方法。
【譯文】
   過去有個說自己知道長生不死方法的人,燕國國君派人去迎接他,沒有接到,而那個人說自己知道長生不死方法的人卻死了。燕國國君很惱火,要把那個去迎接的人殺掉。一個被燕君寵幸的人勸道:『人們所憂慮的沒有比死亡更着急的了,自己所重視的沒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了。他自己都喪失了生命,怎麼能叫您長生不死呢?』於是不再殺那使者。有一個叫齊子的人也想學那人的長生不死方法,聽說那個說自己知道長生不死方法的人死了,於是捶着胸脯悔恨不已。一個叫富子的人聽說後,笑話他說:『想要學的是長生不死的方法,可是那人已經死了,還要悔恨不已,真是不明白為什麼要學。』一個叫鬍子的人說:『富子的話不對。一般說來,懂得道術而自己不能實行的人是有的,能夠去實行而不知道那些道術的人也是有的。衛國有個懂得術數的人,臨死的時候;把口訣告訴了他兒子。他兒子記錄下他的話,卻不能實行,別人問他,他便把他父親所說的話告訴了他。問話的人用他的話照着去做,和他父親簡直沒有差別。如果是這樣的話,自己會死亡的人為什麼不能講長生的方法呢?』

拉拉積極 發表於 2025-4-15 12:38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說符】第十二章義理闡微

楊朱訓弟一章,實為"名實之辨"的生動註腳。狗吠楊布之事,非特犬類認知局限,更揭示認知主體與客體關係的本質。【墨子·經說下】云"知以目見,而目以火見",楊布衣色之變恰似認知條件改變而主體未察,此中哲理與公孫龍"白馬非馬"論互為表裏。楊朱"子亦猶是"之誡,實指認知活動中的"鏡像效應"——人往往以自我認知框架度量他者,此即【莊子·齊物論】"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具象化呈現。

楊朱論善三階遞進之語,構建起"善-名-利-爭"的因果鏈。此說與【老子】"上德不德"章遙相呼應,揭示道德實踐中的異化現象:當善行淪為名利媒介時,其本體價值已然消解。王弼注【易】謂"居貞者弘,躁競者失",正可為此作解。君子慎善之要,在於持守【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的慎獨功夫,使善行始終回歸"率性之謂道"的本真狀態。

不死之道寓言展現認知論的雙重困境:燕君惑於長生幻象,齊子迷於方法執着,二者皆違【周易】"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的達觀。富子之笑直指目的與手段的悖反,然鬍子"術行分離"說更具深意。【荀子·解蔽】云"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衛人善數而子不能行的案例,恰證明認知傳承中"能知"與"能行"的辯證關係——此即王陽明"知行合一"說的先聲。

統觀全章,列子通過三則寓言建構起完整的認知哲學體系:從名實關係之辨(楊布),到道德實踐之思(楊朱),終至真理認知之維(不死之道)。其思想脈絡暗合【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的進階邏輯,而最終指向【易經】"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終極關懷。章末鬍子之論尤具啟示:真理的傳遞不在形骸之存滅,而在"神遇"與"心契",此即【莊子】所謂"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的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