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07|回复: 2

[道学研究] 《潜夫论》卷9本政诗解1民为天心以选为本法正选实谷丰民义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3-16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潜夫论》卷9本政诗解1为天以选为本法正选实谷丰民义
题文诗:
人君之治,凡莫大于,阴阳.阴阳,
以天为本.天心顺则,阴阳,天心逆则,
阴阳.为天,民安乐则,天心,
民愁苦则,天心.君为,君政善则,
民和治也,君政恶则,民冤乱也.明,
恤民为本,臣忠良,则君政善,臣奸枉,
则君政恶.以选为本,选举实,则忠贤进,
选虚伪,则邪党贡.贤良,法令为本,
法令正,则选举实,法令诈,则选虚伪.
君为,信法,则法顺行,欺法,
则法委弃.君臣法令,必效于民.故君臣,
法令善则,民安乐也,民安乐则,天心慰也,
天心慰则,阴阳和也,阴阳和则,五谷丰也,
五谷丰而,民眉寿也,民眉寿则,兴于义也,
兴于义而,无奸行也,无奸世平,而国家宁,
社稷安而,君尊荣矣.是故天心,阴阳君臣,
民氓善恶,相辅至而,代相征也.民心天心.
治国有常,法正民安,本立道生,选贤与能.
《原文》
凡人君之治,莫大于和阴阳〔2〕。阴阳者,以天为本。天心顺则阴阳和,天心逆则阴阳乖。天以民为心,民安乐则天心顺〔3〕,民愁苦则天心逆。民以君为统,君政善则民和治,君政恶则民冤乱。君以恤民为本〔4〕,臣忠良则君政善,臣奸枉则君政恶。以选为本〔5〕,选举实则忠贤进,选虚伪则邪党贡。选以法令为本,法令正则选举实,法令诈则选虚伪。法以君为主,君信法则法顺行,君欺法则法委弃。君臣法令之功,必效于民。故君臣法令善则民安乐,民安乐则天心慰〔6〕,天心慰则阴阳和,阴阳和则五谷丰,五谷丰而民眉寿〔7〕,民眉寿则兴于义,兴于义而无奸行,无奸行则世平,而国家宁、社稷安,而君尊荣矣〔8〕。是故天心阴阳、君臣、民氓、善恶相辅至而代相征也〔9〕。
【注释】
〔1〕○铎按:淮南子原道训高注:“原,本也。”汉书薛宣传:“原心定罪”,师古注:“原谓寻其本也。”寻原为“原”,故探本亦谓之“本”。此篇论政之本,题曰本政,犹吕氏春秋究生之本,而命其篇为本生也。
〔2〕汉书董仲舒传云:“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魏相传云:“阴阳者,王事之本,群生之命,自古贤圣,未有不繇者也。”又云:“愿陛下选明经通知阴阳者四人,各主一时。时至明言所职,以和阴阳。”元帝纪初元三年诏曰:“盖闻安民之道,本繇阴阳。”成帝纪阳朔二年诏曰:‘昔在帝尧,立羲、和之官,命以四时之事,令不失其序。故书云:“黎民于蕃时雍”,明以阴阳为本也。’
〔3〕汉书鲍宣传云:“天人同心,人心悦,则天意解矣。”
〔4〕“恤民”二字疑误,按文义当云“得臣”,方与下合。
〔5〕“以选”上脱二字。
〔6〕“慰”旧作“●”,据程本改,下同。按●,俗总字,见广韵一董。
〔7〕诗七月毛传云:“眉寿,豪眉也。”○铎按:“而”犹“则”也,互文耳。下“而无奸行”同。
〔8〕汉书魏相传云:“君动静以道,奉顺阴阳,则日月光明,风雨时节,寒暑调和。三者得叙,则灾害不生,五谷熟,丝麻遂,草木茂,鸟兽蕃,民不夭疾,衣食有余。若是则君尊民说,上下亡怨,政教不违,礼让可兴。”按相所云,大恉本于董仲舒。张汤后安世传:‘相上封事云:“朝廷尊荣,天下乡风。”’
〔9〕○铎按:说文:“代,更也。征,召也。”阳、氓、征,唐、登合韵。司马相如封禅文煌与升、烝、乘协,是其例。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25-4-10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ste0302 发表于 2025-4-16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夫论·本政》首章阐发“民本天心”的政治哲学,其思想脉络可概括为“阴阳—天心—民本—君臣—选举—法令”的治理闭环,堪称汉代“天人感应”学说与儒家民本思想的精妙融合。今就其要义析论如下:

一、阴阳和合的政治本体论
王符开宗明义提出“和阴阳”为君道之要,此说承自董仲舒“天道之大者在阴阳”的汉儒共识。其创新处在于将“天心”具象化为民心,《尚书》“天视自我民视”的古老命题在此获得新诠。当“民安乐→天心顺→阴阳和”的逻辑链确立时,实则构建了“民气通天”的感应体系,较之《淮南子》“阴阳者承天地之和”的抽象论述更显实践品格。

二、君臣民的三元互动结构
文中揭示“君为民主、臣为君佐、民为天鉴”的三角关系:君主施政质量通过官吏队伍传导至民间,而民间疾苦又作为天心顺逆的晴雨表反馈于政治系统。这种动态平衡恰如《春秋繁露》所言“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但王符特别强调“选举”作为制度枢纽的关键作用——选官真实则忠贤进,恰似《论语》“举直错诸枉”的机制化表达。

三、法令效验的治理辩证法
“法以君为主”的命题看似人治,实则暗含“君信法则法顺行”的契约精神。王符将商鞅“法者君臣共操”的法治观与儒家“法令善则民安乐”的德政观熔铸一炉,指出法令最终须以“民效”为检验标准。这种“法→民→天→阴阳”的效验链条,与《盐铁论》“法者缘人情而制”的务实理念遥相呼应。

四、治道闭环的终极价值
篇末“五谷丰→民眉寿→兴于义”的推衍,实为《孟子》“制民之产”与“谨庠序之教”的进阶表述。当物质丰足催生道德自觉时,便达成《礼记》“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理想境界。这种将经济基础、道德建设、政治稳定纳入同一系统的思考,较之贾谊《治安策》更为周延。

要之,本章以“天心阴阳”为形上依据,以“选贤任能”为制度抓手,以“法令施行”为保障手段,最终落于“民安国治”的现实关怀。其思想既赓续了《荀子》“君舟民水”的警示,又下启仲长统“人事为本”的政论,堪称东汉政治哲学的精粹。读者若能参酌《昌言》《政论》诸篇并观,更可窥见汉末士人对治道本原的深刻求索。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