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24|回覆: 2

[道學研究] 【潛夫論】卷9本政詩解1民為天心以選為本法正選實谷豐民義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3-16 16: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潛夫論】卷9本政詩解1為天以選為本法正選實谷豐民義
題文詩:
人君之治,凡莫大於,調陰陽.陰陽,
以天為本.天心順則,陰陽,天心逆則,
陰陽.為天,民安樂則,天心,
民愁苦則,天心.君為,君政善則,
民和治也,君政惡則,民冤亂也.明,
恤民為本,臣忠良,則君政善,臣奸枉,
則君政惡.以選為本,選舉實,則忠賢進,
選虛偽,則邪黨貢.賢良,法令為本,
法令正,則選舉實,法令詐,則選虛偽.
君為,信法,則法順行,欺法,
則法委棄.君臣法令,必效於民.故君臣,
法令善則,民安樂也,民安樂則,天心慰也,
天心慰則,陰陽和也,陰陽和則,五穀豐也,
五穀豐而,民眉壽也,民眉壽則,興於義也,
興於義而,無奸行也,無奸世平,而國家寧,
社稷安而,君尊榮矣.是故天心,陰陽君臣,
民氓善惡,相輔至而,代相征也.民心天心.
治國有常,法正民安,本立道生,選賢與能.
【原文】
凡人君之治,莫大於和陰陽〔2〕。陰陽者,以天為本。天心順則陰陽和,天心逆則陰陽乖。天以民為心,民安樂則天心順〔3〕,民愁苦則天心逆。民以君為統,君政善則民和治,君政惡則民冤亂。君以恤民為本〔4〕,臣忠良則君政善,臣奸枉則君政惡。以選為本〔5〕,選舉實則忠賢進,選虛偽則邪黨貢。選以法令為本,法令正則選舉實,法令詐則選虛偽。法以君為主,君信法則法順行,君欺法則法委棄。君臣法令之功,必效於民。故君臣法令善則民安樂,民安樂則天心慰〔6〕,天心慰則陰陽和,陰陽和則五穀豐,五穀豐而民眉壽〔7〕,民眉壽則興於義,興於義而無奸行,無奸行則世平,而國家寧、社稷安,而君尊榮矣〔8〕。是故天心陰陽、君臣、民氓、善惡相輔至而代相征也〔9〕。
【注釋】
〔1〕○鐸按:淮南子原道訓高註:『原,本也。』漢書薛宣傳:『原心定罪』,師古註:『原謂尋其本也。』尋原為『原』,故探本亦謂之『本』。此篇論政之本,題曰本政,猶呂氏春秋究生之本,而命其篇為本生也。
〔2〕漢書董仲舒傳云:『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魏相傳云:『陰陽者,王事之本,群生之命,自古賢聖,未有不繇者也。』又云:『願陛下選明經通知陰陽者四人,各主一時。時至明言所職,以和陰陽。』元帝紀初元三年詔曰:『蓋聞安民之道,本繇陰陽。』成帝紀陽朔二年詔曰:「昔在帝堯,立羲、和之官,命以四時之事,令不失其序。故書云:『黎民於蕃時雍』,明以陰陽為本也。」
〔3〕漢書鮑宣傳云:『天人同心,人心悅,則天意解矣。』
〔4〕『恤民』二字疑誤,按文義當云『得臣』,方與下合。
〔5〕『以選』上脫二字。
〔6〕『慰』舊作『●』,據程本改,下同。按●,俗總字,見廣韻一董。
〔7〕詩七月毛傳云:『眉壽,豪眉也。』○鐸按:『而』猶『則』也,互文耳。下『而無奸行』同。
〔8〕漢書魏相傳云:『君動靜以道,奉順陰陽,則日月光明,風雨時節,寒暑調和。三者得敘,則災害不生,五穀熟,絲麻遂,草木茂,鳥獸蕃,民不夭疾,衣食有餘。若是則君尊民說,上下亡怨,政教不違,禮讓可興。』按相所云,大恉本於董仲舒。張湯後安世傳:「相上封事云:『朝廷尊榮,天下鄉風。』」
〔9〕○鐸按:說文:『代,更也。征,召也。』陽、氓、征,唐、登合韻。司馬相如封禪文煌與升、烝、乘協,是其例。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10 08:2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ste0302 發表於 2025-4-16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潛夫論·本政】首章闡發『民本天心』的政治哲學,其思想脈絡可概括為『陰陽—天心—民本—君臣—選舉—法令』的治理閉環,堪稱漢代『天人感應』學說與儒家民本思想的精妙融合。今就其要義析論如下:

一、陰陽和合的政治本體論
王符開宗明義提出『和陰陽』為君道之要,此說承自董仲舒『天道之大者在陰陽』的漢儒共識。其創新處在於將『天心』具象化為民心,【尚書】『天視自我民視』的古老命題在此獲得新詮。當『民安樂→天心順→陰陽和』的邏輯鏈確立時,實則構建了『民氣通天』的感應體系,較之【淮南子】『陰陽者承天地之和』的抽象論述更顯實踐品格。

二、君臣民的三元互動結構
文中揭示『君為民主、臣為君佐、民為天鑒』的三角關係:君主施政質量通過官吏隊伍傳導至民間,而民間疾苦又作為天心順逆的晴雨表反饋於政治系統。這種動態平衡恰如【春秋繁露】所言『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體也』,但王符特別強調『選舉』作為制度樞紐的關鍵作用——選官真實則忠賢進,恰似【論語】『舉直錯諸枉』的機制化表達。

三、法令效驗的治理辯證法
『法以君為主』的命題看似人治,實則暗含『君信法則法順行』的契約精神。王符將商鞅『法者君臣共操』的法治觀與儒家『法令善則民安樂』的德政觀熔鑄一爐,指出法令最終須以『民效』為檢驗標準。這種『法→民→天→陰陽』的效驗鏈條,與【鹽鐵論】『法者緣人情而制』的務實理念遙相呼應。

四、治道閉環的終極價值
篇末『五穀豐→民眉壽→興於義』的推衍,實為【孟子】『制民之產』與『謹庠序之教』的進階表述。當物質豐足催生道德自覺時,便達成【禮記】『倉廩實而知禮節』的理想境界。這種將經濟基礎、道德建設、政治穩定納入同一系統的思考,較之賈誼【治安策】更為周延。

要之,本章以『天心陰陽』為形上依據,以『選賢任能』為制度抓手,以『法令施行』為保障手段,最終落於『民安國治』的現實關懷。其思想既賡續了【荀子】『君舟民水』的警示,又下啟仲長統『人事為本』的政論,堪稱東漢政治哲學的精粹。讀者若能參酌【昌言】【政論】諸篇並觀,更可窺見漢末士人對治道本原的深刻求索。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