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夫论》卷18爱日诗解1主明官正民静力余故务省役为民爱日 题文诗: 国之所以,为国也者,以有民也;民之所以, 为民也者,以有谷也;谷之所以,丰殖者以, 有人功也;功之所以,能建也者,以日力也. 治国之日,舒以长故,其民闲暇,而力有余; 乱国之日,促以短故,其民困务,而力不足. 所谓治国,之日舒长,非谒羲和,而令安行, 其又非能,增分度而,益漏刻也.乃君明察, 而百官治,下循正而,各得其所,则民安静, 而力有余,故视日长.所谓乱国,之日促短, 非谒羲和,而令疾驱,其又非能,减分度而, 损漏刻也,乃君不明,则百官乱,而奸宄兴, 法令鬻卖,而役赋繁,布衣困于,吏政仕者, 穷于曲礼,冤民鬻狱,乃得直也,烈士交私, 乃见保也,奸臣肆心,于上乱化,流行于下, 君子载质,而车驰也,细民怀财,而趋走故, 视日短也.诗经有云:王事靡盬,不遑将父. 在古闲暇,而得行孝,言今迫促,不得养也. 孔子亦称,庶则富之,既富教之.是故礼义, 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富足,生于宽暇, 贫穷起于,无日者也.圣人深知,力者民本, 而国之基,故务省役,为民爱日.如此是以, 尧敕羲和,钦若昊天,敬授民时;邵伯也讼, 不忍烦民,听断棠下,能兴时雍,而致刑错. 《原文》 国之所以为国者,以有民也;民之所以为民者,以有谷也;谷之所以丰殖者,以有〔2〕人功也;功之所以能建者,以日力也〔3〕。治国之日舒以长,故其民闲暇而力有余〔4〕;乱国之日促以短,故其民困务而力不足。【注释】
〔1〕○铎按:爱日者,谓爱惜日力民时也。吕氏春秋上农篇云:“敬时爱日,至老不休。”此篇名二字所本。
〔2〕“有”字疑衍。○铎按:本传亦有“有”字,汪例以下句而疑衍,然转恐是下句字脱耳。
〔3〕后汉书张纯后奋传云:“国以民为本,民以谷为命。”崔实政论同。管子八观篇云:“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地非民不动,民非作力毋以致财。”淮南子主术训云:“食者民之本也 ,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周语云:“丰殖九薮。”
〔4〕孟子云:“今国家闲暇。”
《原文》
所谓治国之日舒以长者,非谒羲和而令安行也〔1〕,又非能增分度〔2〕而益漏刻也〔3〕。乃君明察而百官治,下循正而得其所,则民安静而力有余,故视日长也〔4〕。所谓乱国之日促以短者,非谒羲和而令疾驱也,又非能减分度而损漏刻也。乃君不明〔5〕则百官乱而奸宄兴〔6〕,法令鬻而役赋繁,则希民困于吏政〔7〕,仕者穷于典礼〔8〕,冤民囗狱乃得直〔9〕,烈士交私乃见保〔10〕,奸臣肆心于上〔11〕,乱化流行于下〔12〕,君子载质而车驰,细民怀财〔13〕而趋走〔14〕,故视日短也。【注释】
〔1〕艺文类聚五十二“谒”上有“能”字,下同。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闲,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郭璞注:‘羲和盖天地始生主日月者也。故启筮曰:“空桑之苍苍 ,八极之既张,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职出入以为晦明。”又曰:“瞻彼上天,一明一晦,有夫羲和之子,出于旸谷。故尧因此而立羲和之官,以主四时。”’楚辞离骚云:“吾令羲和弭节兮”,王逸注:“羲和,日御也。弭,按也。按节,徐步也。”“安行”亦“弭节”之意。 〔2〕本传注引洛书甄耀度曰:“凡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度为千九百三十二里。日一日行一度,月一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一也。”
〔3〕说文云:“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刻。”周礼絜壶氏郑注:“漏之箭,昼夜共百刻,冬夏之闲,有长短焉。太史立成法,有四十八箭。” (翻译:所以乱国时间很多也很容易只需一个念头即可,不是拜谒羲和(太阳神)就能使法令迅速传达,也不是减少计量表就能使时间变长)
〔4〕商子垦令篇云:“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而百官之情不相稽,则农有余日。”
〔5〕“君不明”类聚作“君暗”。
〔6〕汉书五行志云:‘诗云:“尔德不明,以亡陪亡卿;不明尔德,以亡背亡仄。”言上不明,暗昧蔽惑,则不能知善恶,亲近习,长同类。亡功者受赏,有罪者不杀,百官废乱。’
〔7〕说文云:“俙,讼面相是也。”徐锴曰:“面从相质也。”“希”乃“俙”之省。○俞樾云:‘“希民”二字无义,疑当作“布衣”,以“布衣”与“仕者”对举,犹慎微篇云:“人君闻此,可以悚●;布衣闻此,可以改容”,以“布衣”与“人君”对举也。慎微篇又云:“由此言之,有希人君,其行一也。”汪笺云:“有希当作布衣。汉碑布作■,与希相似。”然则此篇“布”字,亦因作“■”而误作“希”可知矣。“衣”与“民”下半亦微似。’○铎按:俞说是。
〔8〕“典”疑“曲”之误。崔实政论云:“长吏或实清廉,不肯媚灶,曲礼不行于所属,私爱无囗于囗府”,魏志荀彧传云:“文帝曲礼事彧”是也。汉书儒林传云:‘严彭祖廉直不事权贵,或说曰:“君■不修小礼曲意,亡贵人左右之助。”’“曲礼”即“小礼曲意”。按武帝纪建元元年诏曰:“河海润千里,其令祠官修山川之祠,为岁事,曲加礼”,王莽传云:“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皆“曲礼”之证。○铎按:汪说是也。古书典、曲二字多相乱,周语上:“瞽献曲”,潜叹篇及史记周本纪作“献典”,误与此同。
〔9〕空格程本作“就”。汉书酷吏田延年传:‘霍将军曰:“晓大司农通往就狱,得公议之。”’按就狱得直,吏政犹未大坏,此当为“鬻狱”。昭十四年左传云:“雍子自知其罪,而赂以买直。鲋也鬻狱。”“鬻狱乃得直”即所谓“买直”也。○铎按:作“鬻狱”是也。程本作“就”,音近而误。 (鬻狱:释义:借诉讼案件收取贿赂。)
〔10〕汉书张汤传云:“与长安富贾田甲、鱼翁叔之属交私。”元后传:‘王凤云:“御史大夫音谨敕,臣敢以死保之。”’○铎按:“交私”字张汤传两见。
〔11〕昭十二年左传云:“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
〔12〕隐五年左传云:“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毛诗凯风序云:“卫之淫风流行。”
〔13〕“财”类聚作“贿”。
〔14〕后汉书皇甫规传云:“载贽驰车,怀粮步走。”○铎按:孟子滕文公下篇:“出疆必载质。”白虎通瑞贽篇云:“贽者,质也。” (翻译:于是君王不明智贤达则百官乱而奸邪兴风作浪,法令繁重徭役大兴,于是希望民被吏政所困,官员典礼被典礼所束,冤枉人民的事情经常发生,烈士要与官员勾结才能被保全,奸臣唯心所欲,乱化在朝堂之下流行,君子隐居山野,良民怀财而逃,所以乱国之日很短。)
《原文》
诗云:“王事靡盬,不遑将父〔1〕。”言在古闲暇而得行孝,今迫促不得养也〔2〕。孔子称庶则富之,既富则教之〔3〕。是故〔4〕礼义生于富足〔5〕,盗窃起于贫穷〔6〕,富足生于宽暇,〔7〕贫穷起于无日。圣人深知,力者乃民之本也,而国之基〔8〕,故务省役而为民爱日。是以尧敕羲和,钦若昊天,敬授民时〔9〕;邵伯讼不忍烦民,听断棠下〔10〕,能兴时雍而致刑错〔11〕。【注释】 〔1〕四牡。(诗经四牡:王事靡盬,不遑将父。译文:但君王的差使还没有完成,我顾不上把老父亲来奉养。)
〔2〕汉书武帝纪建元元年诏曰:“今天下孝子顺孙,愿自竭尽以承其亲,外迫公事,内乏资财,是以孝心阙焉。”意与此同。○铎按:此鲁诗义,说见陈乔枞鲁诗遗说考八。
〔3〕论语。(《论语•子路》第九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4〕“是故”旧脱,据传补。
〔5〕史记货殖传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淮南子齐俗训云:“夫民有余即让,不足则争。让则礼义生,争则暴乱起。”
〔6〕邓析子无厚篇云:“凡民有穿窬为盗者,有诈伪相迷者,此皆生于不足,起于贫穷。”
〔7〕“足”旧作“贵”,据传改。汉书郊祀志:‘公孙卿曰:“非少宽暇,神不来。”’
〔8〕“国基”注见本政篇。○铎按:本传“也”字在“基”下。
〔9〕书尧典。○铎按:此引“人时”作“民时”,用今文。
〔10〕诗甘棠郑笺云:“召伯听男女之讼,不重烦劳百姓,止舍小棠之下而听断焉。”此“讼”上当有“决”字,史记燕世家云:“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定九年左传杜注:“召伯决狱于蔽芾小棠之下。”○铎按:“讼”上疑脱“理”字,“理讼”见下文。
〔11〕书尧典云:“黎民于变时雍。”“刑错”注见德化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