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夫論】卷32本訓詩解1理政臻功以和天氣道者氣根氣者道使 題文詩: 上古之世,太素之時,元氣窈冥,未有形兆, 萬精合幷,混而爲一,莫制莫御.若斯久之, 翻然自化,清濁分別,變成陰陽.陰陽有體, 實生兩儀,天地絪縕,萬物化淳,和氣生人, 以統理之.情生陰陽,陰陽有情,天地相和, 以生萬物,情通天地,天本諸陽,地本諸陰, 人本中和.三才異務,相待而成,各循其道, 和氣乃臻,機衡乃平.天道曰施,地道曰化, 人道曰爲.爲者所謂,感通陰陽,而致珍異. 人行之動,天地也譬,猶車上御,馳馬蓬中, 擢舟船矣.雖爲覆載,然亦在我,何所之爾. 孔子有曰:時乘六龍,以御天也;言之與行, 君子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從此觀之, 天呈其兆,人序其勛,書曰天功,人其代之. 如古王者,蓋理其政,以和天氣,以臻其功. 至道至情,真情至德,如此是故,道德之用, 莫大於氣.道者氣根;氣者道使;必有其根, 其氣乃生;必有其使,變化乃成.道之爲物, 至神以妙;其爲功也,至強以大.天之以動, 地之以靜,日之以光,月之以明,四時五行, 鬼神人民,億兆眾類,變異吉凶,何非氣然? 【原文】 上古之世,太素之時,元氣窈冥,未有形兆,萬精合幷,混而爲一,莫制莫御。若斯久之,翻然自化,清濁分別,變成陰陽。陰陽有體,實生兩儀,天地壹鬱,萬物化淳〔2〕,和氣生人,以統理之。〔3〕 【注釋】 〔1〕○鐸按:此節信集中表現其唯物主義天道觀之重要論著。以爲元精自化,有道存乎其間,而道生於氣。氣有和有乖。凡四時五行,人類萬物,吉凶變異,莫非二氣迭相運而成之者也。和氣生人,而人行能動天地,故理政以和天氣,則可興大化而致太平。蓋旨遠辭微,諸政論之義皆從此出。學者循是以讀他篇,庶窺其思想體系之全矣。
〔2〕易繫辭下傳。王弼本『壹鬱』作『絪縕』。按說文作『壹●』。王本『淳』作『醇』,白虎通嫁娶篇引易與此同。
〔3〕○鐸按:史記天官書:『三光者,陰陽之精,氣本在地,而聖人統理之。』
【原文】
是故天本諸陽,地本諸陰,人本中和〔1〕。三才異務,相待而成,各循其道,和氣乃臻,機衡乃平〔2〕。【注釋】
〔1〕以上本易干鑿度,列子天瑞篇同。
〔2〕『機』舊從玉,據班祿篇改。
【原文】
天道曰施,地道曰化,人道曰爲〔1〕。爲者,蓋所謂感通陰陽而致珍異也〔2〕。人行之動天地,譬猶車上御馳馬,蓬中擢舟船矣〔3〕。雖爲所覆載〔4〕,然亦在我何所之可〔5〕。孔子曰:『時乘六龍以御天〔6〕。』『言行君子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7〕?』從此觀之,天□〔8〕其兆,人序其勛,書故曰:『天功人其代之〔9〕。』如〔10〕蓋理其政以和天氣,以臻其功〔11〕。【注釋】
〔1〕『曰』舊並作『日』。大戴禮曾子天員篇云:『天道曰員,地道曰方。方曰幽,員曰明。明者,吐氣者也;幽者,含氣者也。吐氣者施,而含氣者化,是以陽施而陰化也。』春秋繁露云:『天道施,地道化,人道義。』 〔2〕白虎通封禪篇云:『王者承天統理,調和陰陽。陰陽和,萬物序,休氣充塞,故符瑞並臻,皆應德而至。』漢書董仲舒、公孫弘傳皆言其事。
〔3〕『舟船』舊作『自照』。按敘錄云:『聖人運之,若御舟車。』御覽七百六十九引此文作『篷中棹舟』,『舟』字據改。照、船字形相近,以意訂正。廣韻云:『篷,織竹夾箬覆舟也。』說文無『篷』字,古蓋借『蓬』爲『篷』。擢、棹亦古今字。詩竹竿毛傳:『楫,所以擢舟也。』
〔4〕禮記中庸云:『天之所覆,地之所載。』
〔5〕『可』疑『耳』。
〔6〕易乾卦。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乾元:原指卦名『乾』和卦辭中的『元』字,這裡連用構成一個概念,表示天道或世界的本原、本體。 資:賴以。 施:降落。 品:類。品物:萬物。流行:運動,變化。 大明:太陽。終:日落。始:日出。 六位:東、西、南、北、上、下六個方位。時:於是。 時:按時。御:行,運行。乘六龍以御天:古代神話說日神每天早晨乘坐六龍拉的車子從東方升空,傍晚從西方降落。 乾道:即天道,指宇宙的普遍法則,自然規律。 性:本性,品性,屬性,特性。命:生長的周期,生命的長短。各正性命:指萬物在天道的支配下,各得其自身之性,各有其生長發育的規律。 保:保持。合:合成。大(tài):同『太』。大和:最高的和諧。 貞:【彖傳】通常把這個字解釋爲『正』。利貞:有利於萬物才是正道。 首出:始生。庶物:萬物。)
〔7〕繫辭上傳。
〔8〕程本作『呈』。
〔9〕皋陶謨。『功』程本作『工』,與今書同。忠貴篇亦作『工』。○鐸按:今文家說此經,皆以王者代天官人爲義。書堯典『百工』,史記作『百官』,則作『功』者借字也。
〔10〕『如』疑衍,或下有脫文。 〔11〕漢書李尋傳云:『古之王者,尊天地,重陰陽,敬四時,嚴月令,順之以善政,則和氣可立致,猶枹鼓之相應也。』
【原文】
是故道德之用,莫大於氣。道者,氣〔1〕之根也。氣者,道之使也。必有其根,其氣乃生;必有其使,變化乃成〔2〕。是故道之爲物也,至神以妙;其爲功也,至強以大。天之以動,地之以靜,日之以光,月之以明,四時五行,鬼神人民,億兆醜類〔3〕,變異吉凶,何非氣然?【注釋】
〔1〕『氣』舊脫。
〔2〕易繫辭下傳云:『變化雲爲。』禮記中庸云:『動則變,變則化。』
〔3〕定四年左傳云:『將其類丑』,杜註:『丑,眾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