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96|回覆: 2

[道學研究] 【諸葛亮便宜十六策】2君臣詩解3聖無常心聽民心聲兼聽不私枉伸信忠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4-25 17: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諸葛亮便宜十六策2君臣詩解3聖無常心兼聽不私枉伸信忠
題文詩:
視聽之政,謂視無形,聽細.形微不見,
聲細不聞,故明君能,視微之幾,聽細之大,
以內和外,以外和內.為政之道,務於多聞,
是以能,聽察採納,眾下之言,謀及庶士,
然後萬物,則當其目,眾音佐耳.道德經云:
聖無常心,以為心.目為心視,口為心言,
耳為心聽,身為心安.故身有心,若國有君,
以內和外,萬物昭然.觀日月形,不足為明,
聞雷霆聲,不足為聽,故人君以,多見為智,
多聞為神.五音不聞,別宮商,五色不見,
別玄黃.蓋聞明君,常若晝夜,晝公事行,
夜私事興.百姓或有,吁嗟之怨,而不得聞,
賢臣或有,進善之忠,而不得信.怨聲不聞,
則枉者也,不得伸,進善不納,則忠者
得信,邪者反而,得容其奸.云:
天視也者,自我民視;天聽也者,自我民聽.
此之謂也.至聽心聽,恭聽民聲,兼聽則明,
偏信則暗,精誠為民,選賢任能,祛奸除邪.

視聽第三[1]
【原文】
  視聽之政,謂視微形,聽細聲。[2]形微而不見,聲細而不聞,故明君視微之幾,聽細之大,以內和外,以外和內。[3]故為政之道,務於多聞,是以聽察採納眾下之言,謀及庶士,則萬物當其目,眾音佐其耳。[4]故【經】云:『聖人無常心,以百姓為心。』[5]目為心視,口為心言,耳為心聽,身為心安。[6]故身之有心,若國之有君,以內和外,萬物昭然。[7]觀日月之形,不足以為明,聞雷霆之聲,不足以為聽,故人君以多見為智,多聞為神。[8]夫五音不聞,無以別宮商,五色不見,無以別玄黃。蓋聞明君者常若晝夜,晝則公事行,夜則私事興。[9]或有吁嗟之怨而不得聞,或有進善之忠而不得信。[10]怨聲不聞,則枉者不得伸,進善不納,則忠者不得信,邪者容其奸。[11]故【書】云:『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此之謂也。[12]
        (【諸葛亮集】、【諸葛孔明全集】)
  【注釋】

[1]視聽: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
[2]這幾句的意思是說,看和聽對於政事來說,指的是看細微之處,聽細小的聲音。
[3]幾:表示數量不多。
[4]庶士:眾民。庶,古代指百姓,眾民。【史記·秦始皇本紀】:『我事孔庶。』士,商、西周、春秋時最低級的貴族階層。【書·多士】:『用告商王士。』春秋時,士每多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食田,有的以俸祿為生。【國語·周語上】:『大夫、士日恪位著,以儆其官。』【國語·晉語四】:『大夫食邑,士食田。』有的也參加農業生產。【禮記·少儀】:『問士之子長幼,長則曰能耕矣。』春秋末年後,逐漸成為統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通稱。當:對着,向着。佐:輔助。
[5]這幾句的意思是說,【經】云:『道德高尚的人沒有尋常的思想,以百姓的生活為自己思想的核心。為百姓而看,為百姓而說,為百姓而聽,一己之身因百姓安寧而安寧。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老子·四十九】))
[6]昭然:清楚明白的樣子。
[7]這幾句的意思是說,只見日月的形狀,不能被稱為是目光敏銳的人,只聽到雷鳴聲,不能被稱為耳聰的人,因此君王應以多見多聽為神明智慧。
[8]五音:亦稱『五聲『。指中國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征、羽五個音級。五音中各相鄰兩音間的音程,除角與征、羽與宮(高八度的宮)之間為小三度外,其餘均為大二度。五色: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古代以此五者為正色,其他為間色。【禮記·禮運】:『五色,六章,十二衣,還相為質也。』孔穎達疏:『五色,謂青、赤、黃、白、黑,據五方也。』亦泛指各種顏色。【荀子·勸學】:『目好之五色。』玄黃:黑色和黃色。【易·坤】:『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後因以玄黃指天地。不足以為聽,【諸葛孔明全集】作『不足以為聰』。
[9]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聽說智慧超人的君主就像晝夜,公事和私事都能處理得很好。
[10]吁嗟:憂愁感嘆。
[11]則枉者不得伸:就會使有冤屈的人不能伸冤。枉,冤屈。
[12]【書】:指【尚書】。【禮記·經解】:『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
  【譯文】
為政之道在於能看到不被重視的問題,聽到不為人知的意見。因此能觀微聽細,使下情能上達,以鞏固國本,安定民生。能採納臣子以及庶民的意見,則萬物皆為其目,眾音皆為其耳,如此,君王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所以書經上說:「聖人沒有固定的意見,完全以百姓的意見為意見。」人的身體接受意志所主宰,一國之君就如同人的意志,內外相應和,則全國一片祥和。
國君雙眼只觀日月,而不察民情,就稱不上目明;雙耳只聞雷霆之聲,而不聞民意,就算不上耳聰,所以為人君要多關心百姓疾苦,才識聖明之君。
未曾聽過音樂,就無法分辨音階高低;不觀察萬物,就無法辨別出顏色的變化。我聽說聖明的君主處事像白天和黑夜交替運行一樣,白天處理公務大事,晚上處理後宮私事,有時百姓的怨憤嘆息不能聽到,有時臣下進諫忠言卻得不到信任。聽不到百姓怨憤的聲音,遭受冤屈的人就得不到申訴;進諫忠言而不被採納,忠誠的人就得不到信任,反而會使奸邪之徒受到縱容。所以【尚書·皋陶謨】上說:『君主要察看下面的情況,從我們老百姓看起;君主要傾聽下面的聲音,也要從我們老百姓聽起。』說的就是關於視聽的道理。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濟世 發表於 2025-3-27 08:38 | 顯示全部樓層
【便宜十六策·視聽第三】詮解

諸葛亮此篇深得黃老治國精要,以"視聽之政"闡發"聖無常心"之旨。其要義有三:

一、明君之視聽,貴在見微知著
所謂"視微形,聽細聲",非謂察瑣碎之事,乃指洞悉事物發展之幾微。【淮南子】云"聖人見微以知萌",正與此合。文中"以內和外"之說,實本【中庸】"致中和"之理,君主當以虛靜之心體察陰陽動靜之機,使政令合於天道人情。

二、兼聽之要,在破除主客之執
"聖無常心,以民為心"句,直承【老子】四十九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之論。諸葛亮創造性地將"身有心若國有君"的修身理念引入治國,強調君主當如身體各器官之協調,使朝廷與民間形成有機整體。其"五音不聞則不能別宮商"之喻,暗合【呂氏春秋】"察己則可以知人"的類推智慧。

三、壅蔽之害,源於視聽失衡
文中痛陳"怨聲不聞""進善不納"之弊,實為漢代王符【潛夫論】"治國之道,務在至公"的延續。引【尚書】"天視自我民視"句,揭示"天人之際"的政治哲學——君主視聽實為貫通天人的媒介。所謂"邪者容奸",正是【韓非子】"人主之患在於信人"的辯證反思。

此篇以"精誠為民"作結,將道家"無為"轉化為儒家"有為",體現了諸葛亮融貫百家的治術特色。其"晝夜"之喻,既含【周易】"通乎晝夜之道"的哲學深度,又具【管子】"明主之治"的現實操作性,堪稱古代政治智慧之結晶。
鄧姻 發表於 2025-4-16 18:03 | 顯示全部樓層
【視聽之政與聖君之道:諸葛亮治國智慧發微】
諸葛亮【便宜十六策·視聽第三】以『視微形,聽細聲』為政道樞機,其說融攝儒道精髓,構建了一套『以民為鏡』的政治認識論。本文試從三個層面解析其深意。

一、視聽之政的認識論基礎
『形微不見,聲細不聞』揭示執政者感官局限,而『明君視微之幾,聽細之大』則提出突破之道。此說承【老子】『大象無形』之觀物法,又化用【尚書】『惟精惟一』的慎微傳統。諸葛亮將認識能力分為三重境界:肉眼觀日月雷霆為下,心智察萬物幽微為上,最終達至『以內和外』的『昭然』之境。這種『見小曰明』的智慧,實為道家『微明』與儒家『格物』說的政術轉化。

二、聖無常心的政治倫理
引【道德經】『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賦予道家話語以儒家民本內涵。文中『目為心視,耳為心聽』的隱喻體系,構建『身國同構』的政治身體觀:心如君主統攝九竅,君如心神感應萬民。這種類比暗合【黃帝內經】『主明則下安』的醫道思想,又通於【孟子】『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的心性論。諸葛亮創造性提出『晝夜政治』說——晝理公事如陽剛之顯,夜察私情如陰柔之幽,正是【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施政體現。

三、兼聽明斷的實踐智慧
『五音不聞無以別宮商』的警示,直指信息壟斷之弊。文中揭示三種政治困境:怨聲不聞則民冤不申(司法之弊)、忠言不納則賢路壅塞(用人失察)、奸邪得容則政治腐化(監督失效)。其援引【尚書】『天視自我民視』為理論依據,將民意的政治地位提升至天命高度。所謂『多聞為神』,非謂神通,實指【中庸】『至誠如神』的決策境界——唯有兼聽廣納,方能實現『萬物當其目,眾音佐其耳』的治理圖景。

結語:諸葛亮此篇以『視聽』小切口闡發『治道』大命題,其價值在於:
1. 建立『微觀政治學』,將治國化約為『格物致知』的認知實踐;
2. 統合『道法自然』與『民貴君輕』,形成具有操作性的政治倫理;
3. 以『信息暢通—決策清明—政治公正』的邏輯鏈,為傳統治理提供方法論。今日讀之,猶見其『開誠心,布公道』(【三國志】評語)的智者本色。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