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58|回覆: 0

[道學研究] 【諸葛亮便宜十六策】6治人詩解陳以德義示之好惡勸農薄賦謹身節用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4-26 16: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諸葛亮便宜十六策6治人詩解陳以德義示之好惡勸農薄賦謹身節用
題文詩:
治人之道,謂道風化,陳示所以.經云:
陳以德義,而民行,示之好惡,而民知禁.
日月之明,眾下仰之,乾坤之廣,萬物順之.
堯舜君,遠夷貢獻,桀紂之君,諸夏背叛,
非天移動,其人是乃,上化使然.故治人,
猶如養苗,先去其穢.國之將興,而伐於國,
國之將衰,而伐於山.明君務知,人之所患,
皂服小吏,小國之臣.故曰皂服,無所不克,
莫知其極,克食於民,而百姓,飢乏之變,
則生亂逆.唯勸農業,無奪其時,唯薄賦斂,
無盡民財.如此而能,富國安家,不亦宜乎?
有國有家,患貧,而患不安.唐虞之政,
利人相逢,用天之時,分地之利,以豫凶年,
秋有餘糧,以給不足,天下通財,路不拾遺,
民無去就.故五霸世,不足者以,奉於有餘.
此至,諸侯好利,利興民爭,災害並起,
強弱相侵,躬耕者少,末作者多,民如浮雲,
手足不安.經雲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
不貴無用,之物使,民心不亂.各理其職,
是以聖人,之政治也.古齊景公,之時病於,
民下奢侈,不遂禮制.周秦之宜,去文就質,
而勸民之,有利之處.作無用器,聚無益貨,
金銀璧玉,珠璣翡翠,奇珍異寶,遠方所出,
此非庶人,之所用也.錦繡纂組,綺羅綾縠,
玄黃衣帛,此非庶人,之所服也.雕文刻鏤,
伎作之巧,難成之功,妨害農事,輜軿出入,
袍裘索襗,此非庶人,之所飾也.重門畫獸,
蕭牆數仞,冢墓過度,竭財高尚,此非庶人,
之所居也.云:庶人所好,躬耕勤苦,
謹身節用,以養父母.制之以財,用之以禮,
豐年不奢,凶年不儉,素有蓄積,以儲其後,
治人之道,不亦合於,四時氣乎?真情簡樸.
治人第六[1]【原文】
  治人之道,謂道之風化,陳示所以也。[2]故【經】云:『陳之以德義而民與行,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3]日月之明,眾下仰之,乾坤之廣,萬物順之。[4]是以堯、舜之君,遠夷貢獻,桀、紂之君,諸夏背叛,非天移動其人,是乃上化使然也。[5]故治人猶如養苗,先去其穢。[6]故國之將興,而伐於國,國之將衰,而伐於山。[7]明君之治,務知人之所患皂服小吏,小國之臣。[8]故曰,皂服無所不克,莫知其極,克食於民,而人有飢乏之變,則生亂逆。[9]唯勸農業,無奪其時,唯薄賦斂,無盡民財。[10]如此,富國安家,不亦宜乎?[11]夫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安。[12]故唐、虞之政,利人相逢,用天之時,分地之利,以豫凶年,秋有餘糧,以給不足,天下通財,路不拾遺,民無去就。[13]故五霸之世,不足者奉於有餘。[14]故今諸侯好利,利興民爭,災害並起,強弱相侵,躬耕者少,末作者多,民如浮雲,手足不安。[15]【經】云:『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貴無用之物,使民心不亂。』各理其職,是以聖人之政治也。[16]古者齊景公之時,病民下奢侈,不遂禮制。[17]周、秦之宜,去文就質,而勸民之有利也。[18]夫作無用之器,聚無益之貨,金銀璧玉,珠璣翡翠,奇珍異寶,遠方所出,此非庶人之所用也。[19]錦繡纂組,綺羅綾縠,玄黃衣帛,此非庶人之所服也。[20]雕文刻鏤,伎作之巧,難成之功,妨害農事,輜軿出入,袍裘索襗,此非庶人之所飾也。[21]重門畫獸,蕭牆數仞,冢墓過度,竭財高尚,此非庶人之所居也。[22]【經】云:『庶人之所好者,唯躬耕勤苦,謹身節用,以養父母。』制之以財,用之以禮,豐年不奢,凶年不儉,素有蓄積,以儲其後,此治人之道,不亦合於四時之氣乎?[23]        (【諸葛亮集】、【諸葛孔明全集】)
【譯文】
書經上說:「以德義教化百姓,百姓就不會悖德忘義;教民以是非之辨,百姓行為就有分寸。」所以要依正道來教育百姓。
日月之光,廣被眾人,眾人皆仰望他;天地之大,孕育萬物,萬物皆順其生長。因此堯舜之恩澤廣布,令遠夷皆來歸服;夏桀、商紂之敗德,使諸夏背叛,這並非上天所指使的,乃造化使然。
統治百姓猶如培養幼苗,必先拔去雜草;所以要使國家興盛,要先去除禍根。有為的君主,應知皂服小吏,危害甚大,因此有的說:「皂服小吏是百姓的剋星,廣徵暴斂,使百姓匱乏,而導致動亂發生。」平時若能注重農業,不加侵擾,減少賦稅,增加百姓收入,這才是使國家富強的最好方法。
國軍不憂心國家不夠繁榮,卻憂心國內不安定,所以堯舜劃分地利,與民耕作,觀測天象,預測凶年,使年年有餘糧,人人都衣食不缺,路不拾遺,百姓皆滿足於現況。春秋時代貧弱者開始為富者耕作,延續至今的諸侯皆爭一己之私利,形成弱肉強食的社會,耕作的農人減少,紛紛改行從商,互相爭利,以致人心惶惶,社會不安定。
書經上說:「居上位者不把金銀當寶貝,百姓就不會去當盜賊;不常使用奢侈無用的器物,民心就不會大亂。」能使百姓安於其職,才是盛民的政治。齊景公生活奢侈,禮制就無法施行,周朝與秦朝,去除紋飾,崇尚儉樸,使民風敦厚。
金銀璧玉,珠璣翡翠,奇珍異寶,皆非中原所產,也非平常百姓日常所需。錦繡編織,綺羅綾縠,染色布帛,皆非百姓身上所能穿的。雕文刻鏤,耗時貴工,只有妨害農事,無重要用途。輜軿袍裘,亦非百姓所需,那些刻意垛高圍牆裝點門面,大肆翻祖墳,炫燿財富的行為,都是富人才做的事。
書經上說:「庶民最需求的生活是努力躬耕,謹身節用,以侍奉父母。」所以為政者要能控制財貨流量,並以禮教化百姓,使之勤儉刻苦平日有積蓄,便不愁荒年時物貨缺乏,這樣的治民之道,不也合乎了四時的變化嗎?
【注釋】

[1]治人:管理百姓。
[2]風化:風俗教化。【漢書·韓延壽傳】:『至令民有骨肉爭訟,既傷風化,重使賢長吏、嗇夫、三老、孝弟受其恥。』治人之道,【諸葛孔明全集】作『治人之政』。
[3]這幾句的意思是說,【孝經】上說:『向百姓宣傳道德思想百姓就會跟着你一起前進,向百姓宣傳皇帝所喜歡的和所厭惡的,百姓就懂得哪些事情是禁止的了。陳之以德義而民與行,【諸葛孔明全集】作『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
(【孝經】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譯文:曾子聽了孔子前面所說的話,感嘆道:『多麼博大精深啊!孝道實在是太偉大了!』孔子說:『孝道,是天的常道,是地的義理,是人的實踐。天地間永恆的道理,是人們應該共同遵循的法則。能夠遵循天地間的法則,把握天地間的規律,就可以用來治理天下了。因此,利用孝道教化百姓,不需要嚴厲的手段就能夠達到目的;利用孝道治理國家,不需要嚴刑峻法就可以有良好的效果。先代的聖王正是了解到通過教育就能感化民眾,所以他以身作則,倡導博愛,在這種感化作用下,民眾也就沒有遺棄雙親的行為了;向民眾做出恭敬謙讓的表率,民眾也就沒有互相爭鬥的行為;向民眾教導以禮樂,民眾就會和睦相處;向民眾表明什麼是善惡美醜,民眾也就不會去犯禁了。【詩經·小雅·節南山】曾讚頌周朝的太師尹氏說:「威嚴而顯赫的太師尹氏啊,人們都在仰望您、效法您哩!'』)

[4]仰:抬頭望。【論語·子罕】:『仰之彌高。』引申為敬慕。乾坤:【周易】中的兩個卦,指陰陽兩種對立勢力。陽性的勢力叫做干,乾之象為天,陰性的勢力叫做坤,坤之象為地。【易傳】認為乾的作用在使萬物發生,『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易·乾·彖辭】)坤的作用在使萬物成長,『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天』。(【易·坤·彖辭】)引申為天地、日月、男女、父母、世界等的代稱。
[5]堯: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號陶唐氏,名放勛,史稱唐堯。傳曾命羲和掌管時令,制定曆法。諮詢四岳,選舜為其繼任人。對舜考核三年後,命舜攝位行政。他死後為由舜繼位,史稱『禪讓』。一說堯到了晚年為舜所囚,其位也為舜所奪。舜: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姚姓,一作媯姓,號有虞氏,名重華,史稱虞舜。相傳因四岳推舉,堯命他攝政。他巡行四方,除去共工、驩兜、三苗、鯀等四人。堯去世後繼位,又諮詢四岳,挑選賢人,治理民事,並選拔治水有功的禹為繼承人。一說他為禹所放逐,死於南方的蒼梧。夷:中國古代對東方各族的泛稱,亦稱『東夷』。如夏至周朝有九夷之稱。亦泛指四方的少數民族。【尚書·大禹謨】有『無怠無荒,四夷來王』。舊時亦用以稱外國人。貢獻:進奉;進貢。【荀子·正論】:『夫是之謂視形勢而制械用,稱遠近而等貢獻。』桀:夏代國君。名履癸。暴虐荒淫。在有仍(今山東濟寧東南)會合諸侯,攻滅有緡氏(今山東金鄉)。後被商湯所敗,出奔南巢(今安徽巢湖市西南)死。夏朝滅亡。紂:亦稱帝辛。商代最後的國君。曾征服東夷,損耗大量人力物力。又殺九侯、鄂侯、比干、梅伯等,囚周文王、箕子。重征賦稅、統治暴虐。後周武王會合西南各族向商進攻,牧野(今河南淇縣南)之戰,他因『前徒倒戈』,兵敗自焚。商亡。諸夏:周代王室所分封的諸國。【左傳·閔公元年】:『諸夏親昵,不可棄也。』亦指中原地區,常與偏遠地區相對而言。【國語·吳語】:『昔楚靈王不君……逾諸夏而圖東國。』上化:君主所施行的教化。
[6]穢:田中多草;荒蕪。【漢書·楊惲傳】:『田彼南山,蕪穢不治。』
[7]伐:討伐;攻打。【書·武成】:『武王伐殷。』
[8]明君:賢明的君主。 患:憂慮;厭惡。【論語·學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左傳·宣公二年】:『宣子驟諫,公患之。』皂服之吏:皂為黑色,指穿黑衣的衛士。後世亦作為衙門差役的稱謂。務知從之所患皂服小吏,【諸葛孔明全集】作『務知人之所患皂服之吏』。
[9]克:好勝;忌刻。【論語·憲問】:『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左傳·僖公九年】:『無好無惡,不忌不克之謂也。』極:達到最大限度;窮盡。【詩經·大雅·崧高】:『駿極於天。』【淮南子·原道訓】:『然而大不可極,深不可測。』飢乏之變:因飢餓睏乏而突然發生的非常事件。亂逆:造反叛亂。
[10]勸農業:鼓勵耕作。薄賦斂:減輕稅收和以其他名目徵收的費用。
[11]不亦宜乎:難道不是應當的嗎?
[12]這幾句話出自【論語·季氏】,意思是說那些諸侯大夫一類人,不怕貧困而怕不安定。
(【論語·季氏】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13]唐:古國名。1.相傳為祁姓,堯的後裔。在今山西翼城西,為周成王所滅,後為共其弟叔虞的封地。2.姬姓,在今湖北隨州西北唐縣鎮,公元前505年滅於楚。3.西周時北方部族所建。在今山西太原西南,即北唐。虞:傳說中遠古部落名,即有虞氏。居於蒲阪(今山西永濟市西蒲州鎮)。舜為其領袖。豫:通『預』。事先有所準備。【荀子·大略】:『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凶年:荒年。【孟子·梁惠王下】:『凶年飢歲。』去就:離開和歸來。這裡是偏義詞。偏重於『去』的意思。以豫凶年,【諸葛孔明全集】作『以備凶年』。
[14]五霸:一作『五伯』。春秋時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一說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一說指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一說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吳王夫差。不足者奉於有餘:【老子】:『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意思是說,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的,用來彌補不足的。社會的規則卻不是這樣,總是減少已經不足的,用來供奉已經有餘的。
[15]末作:猶『末業』。【管子·治國】:『舍本事而事末作,則田荒而國貧矣。』民如浮雲,手足不安:指老百姓不能安居樂業。
[16]理:治玉。【韓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引申為整治、治平。【漢書·循吏傳序】:『庶民所以安其田裡,而亡嘆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訟理也。』政治:政務管理得當,天下太平。治,有秩序,安定。與『亂』相對。【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
道德經·第03章 聖人之治】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17]齊景公:春秋時齊國君。名杵臼。齊莊公異母弟。公元前547—前490年在位。大夫崔杼殺莊公後,立他為君。在位時好治宮室,厚賦重斂,庶民的生產物被剝奪三分之二,並壟斷工商業,抽取重稅。同時刑罰殘酷,多人被處刖足之刑,致使民人逃離公室,歸于田氏。病民下奢侈:擔心百姓形成生活不節儉的不良風氣。病,擔憂;患苦。【禮記·樂記】:『病不得其眾也。』【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人。』遂:成功,順利。【禮記·月令】:『[仲秋之月]百事乃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長卿久宦不遂,而來過我。』禮制:禮儀制度。病民下奢侈,【諸葛孔明全集】作『病民不奢侈』。
[18]這幾句的意思是說,周朝初期和秦國剛剛興盛的時候,不要那些外表浮華的東西而採取務實的態度來治理國家,對鼓勵百姓很有好處。文,文華;辭采。與『質』相對。【文心雕龍·原道】:『逮及商周,文勝其質。』質,質樸。【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夫強乎武哉,文不勝其質。』
[19]庶人:春秋時期的農業勞動者。【左傳·襄公九年】:『其士競於教,其庶人力於農穡。』【管子·君臣】:『務四支之力,修耕農之業,以待令者,庶人也。』泛指無官爵的平民、百姓。【論語·季氏】:『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國語·周】:『庶人工商,各守其業。』
[20]錦繡:精美鮮艷的絲織品,比喻美麗或美好。纂組:五彩的絛帶和絲織的綬帶。綺羅:花紋美麗的絲織品。綾觳:比緞子薄的絲織品和有縐紋的紗。衣帛:穿絲綢。帛,絲織物的總稱。【左傳·閔公二年】:『衛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
[21]雕文:用有文采的繪畫來裝飾。刻鏤:雕刻。伎作:技巧高超的製作工藝。伎,同『技』。技巧,技藝。【書·秦誓】:『無他伎。』輜軿:古代有帷蓋的大車。袍:長衣服的通稱。裘:皮衣。【論語·鄉黨】:『緇衣羔裘。』索:襗:褻衣,即貼身的衣褲。【周禮·天官·玉府】:『掌王之燕衣服。』【詩經·秦風·無衣】:『與子周澤。』鄭玄箋『澤』作『襗』,云:『襗,褻衣,近污垢。』
[22]重門:一道道院門。畫獸:指在大門的銅環上刻成或鑄成獸頭形的鋪首銜着,故稱『獸環』。蕭牆:門屏。【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仞:古代長度單位。據陶方琦【說文仞字八尺考】謂周制為八尺,漢制為七尺,東漢末則為五尺六寸。【論語·子張】:『夫子之牆數仞。』冢墓:隆起的墳墓。高尚:指浪費金錢。尚,超過。【論語·里仁】:『好仁者無以尚之。』
[23]四時之氣:指四季的本質特徵。氣,通常指一種極細微的物質,是構成世界萬物的本原。【論衡·自然】:『天地合氣,萬物自生。』以儲其後,【諸葛孔明全集】作『以備其後』。
(【孝經】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